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5篇
  免费   329篇
  国内免费   1052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53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463篇
内科学   40篇
神经病学   90篇
特种医学   373篇
外科学   3303篇
综合类   735篇
预防医学   5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58篇
中国医学   113篇
肿瘤学   8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415篇
  2013年   308篇
  2012年   330篇
  2011年   393篇
  2010年   399篇
  2009年   384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351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42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不佳的原因,探讨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 随访本院1993-2003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髓核摘除术病例236例,对术后腰腿痛症状未缓解或症状消失后再复发者复查X片、CT或MRI了解病因。结果手术疗效不佳者25例。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为残留髓核再突出、术后脊柱不稳倾向增加、对侧隐窝狭窄认识不足、神经根损伤、极外侧型椎问盘突出漏切、感染、术后椎管内瘢痕黏连等。全椎板切除术较椎板问开窗术更易发生椎管内瘢痕黏连(P<0.01)。结论首次手术时应尽可能取净髓核组织,对动力位摄片发现有椎问不稳倾向者行后外侧植骨或椎体问植骨融合,常规探查并妥善处理侧隐窝,牵拉神经根时间不应过长且用力轻柔。行腰椎间盘CT和MRI扫描时,应注意包括椎间盘相邻上下椎体的1/3部,以防止遗漏极外侧型椎问盘突出,尽量采用椎板间开窗术式以减少脊柱创伤,术中间断冲洗,术毕持续负压引流,以减少术后黏连,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  相似文献   
2.
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技术日渐成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了该项手术。自1998年2月-2005年8月应用该方法治疗颈椎病215例,发生与内置物钢板及钛网相关的并发症14例,为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15例,男126例,女89例;年龄42~82岁,平均  相似文献   
3.
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人工骨植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胸腰椎爆裂骨折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8~61岁,平均47.5岁;受伤时间4~12d;术前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8例;受伤椎体:T112例,T122例,L15例,L23例;术前后突角11°~35°,平均24°;术前椎管占位率39%~85%,平均64.5%;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平均为正常的47%。行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后,人工骨经伤椎椎弓根植入椎体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9个月,平均13个月。脊柱后突角平均恢复20°,椎体高度平均恢复96%,椎管占位率平均恢复至7%。2例人工骨椎体内充填不足;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椎体高度变低及生理弧度丢失。神经功能恢复:1例术前Frankel分级C级及2例D级患者术后均恢复至E级。结论:经椎弓根人工骨植入椎体成形术重建了椎体高度,增加了脊椎前柱的抗压稳定性,使患者能早期活动,减少内固定物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松动、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后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1996-2001年,环椎环椎管减压,结合具有钉杆角的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横突及小关节突间植骨或椎间植骨治疗128例病人,从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恢复,Cobb角矫正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价疗效。结果:128例病人脊髓神经损害无加重,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伤椎高度恢复理想,Cobb角明显减少,植骨融合成功108例(占84.4%),术后部分病例出现伤椎复位度丢失现象。结论:后路环椎管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好,应重视植骨融合以获得良好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椎弓根螺钉翻修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测试自行设计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spinesystem,GSS)椎弓根螺钉以及SOCON、TSRH和Diapason螺钉置入椎体的拔出力及旋入力矩,评价GSS螺钉的翻修作用。方法将36个正常成人腰椎椎体标本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个椎体(24侧椎弓根)。各组标本每个椎体的每侧椎弓根均先拧入CCD螺钉(直径6.0mm,长45mm),行螺钉拔出试验,测试并记录螺钉的最大旋入力矩和最大轴向拔出力。然后各组标本每个椎体均随机选择一侧椎弓根经原钉道拧入GSS螺钉(直径6.5mm,长45mm);第一组另一侧拧入SOCON螺钉(直径7.0mm,长45mm),第二组另一侧拧入TSRH螺钉(直径7.0mm,长45mm),第三组另一侧拧入Diapason螺钉(直径6.7mm,长45mm)。分别测试螺钉最大旋入力矩及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第一组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为CCD螺钉的114%,SOCON螺钉为CCD螺钉的108%;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大于SOCON螺钉,差异无显著性(P>0.05);GSS螺钉最大旋入力矩小于SOCON螺钉,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二组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为CCD螺钉的127%,TSRH螺钉为CCD螺钉的64%;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大于TSRH螺钉,差异有显著性(P<0.01);GSS螺钉最大旋入力矩大于TSRH螺钉,差异有显著性(P<0.01)。第三组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为CCD螺钉的122%,Diapason螺钉为CCD螺钉的8  相似文献   
6.
腰椎后路非融合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郑应  谭明生 《中国骨伤》2007,20(4):283-285
复习腰椎后路非融合固定系统的设计原理、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等相关文献,与传统的脊柱融合术相比,应用非融合系统可获得很好的疗效,并可以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用颈长肌重建预防颈前路植骨块滑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颈长肌重建对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将颈椎病确诊病例分为实验组126例和对照组128例。对照组病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和/或钢板内固定术。实验组病例在完成上述手术之后,利用两种方法使颈长肌瓣重建植骨块或钢板表面。两组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并将两组术后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的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随访0.5~6年,平均3.5年。根据Odom评分标准,对两组术后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经统计学分析,P>0.05,说明两组术后疗效无明显差异。而对两组病例术后并发症的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颈长肌重建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颈长肌重建是预防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脊柱后路减压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6年3月~2002年6月收治的胸腰段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76例,按不同减压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切除一侧或两侧椎板、椎弓根或部分关节突行侧前方环状减压AF内固定者40例,为直接减压组;体位复位结合AF器械矫正复位36例,为间接减压组。统计学分析,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ASIA神经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中晚期并发症,根据是否有腰背痛,下肢根性痛、麻木无力,两便功能障碍进行评定。生活能力按FIM评定。结果两组病例获6个月~5年随访,结果表明,术前脊髓完全性损伤,术后均无恢复;术前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中晚期并发症发生,直接减压组高于间接减压组;术后生活自理能力,间接减压组好于直接减压组。结论间接减压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不失为一种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根据197例腰椎间盘病变的CT影像以及手术所见,提出腰椎间盘膨出分为均匀型、不均匀型、局限型;腰椎间盘脱出分为中央型、旁侧型、孔外型、Schmorl结节型。除Schmorl结节型外,上述椎间盘脱出可继续分为隆起型、破裂型、游离型等三个亚型。还讨论了分型的必要性、病理基础与临床关系以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腰椎单元内在应力和位移的实时监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施行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退变腰椎单元的内在应力及位移分布的特点,以探讨手法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及其合理性。方法:使用正常L4,5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建立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观察手法作用时腰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最大的应力集中点分布于环椎体峡部、椎弓根、上位椎体小关节面的下端。椎间盘的应力集中分布于环前外侧部,右后外侧部应力大于左后外侧部。最大位移出现在上位椎体的上关节。左侧小关节面相对位移较大,左侧椎间孔变大;右侧椎小关节面间移位小,右侧椎间孔变小,椎间盘右后外侧部向后突出。结论:模拟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向健侧旋转优于向患侧旋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