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65篇
内科学   12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38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7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柴芍四金汤预防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昆山市中医医院脾胃肝胆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胆总管结石行ERCP取石病例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口服自拟柴芍四金汤,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随证加减;对照组口服熊去氧胆酸250 mg/次,3次/d,2组均连续药物治疗6月,观察术后2周血清中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指标、术后半年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纳差)及术后6月、12月、18月胆总管结石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术后6月、12月及18月结石复发率略低于对照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在改善腹痛、腹胀、恶心、纳差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组在改善血清Tbil、Dbil、ALP、GGT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 柴芍四金汤能有效预防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复发,且能改善胆总管结石引起的临床症状及血清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 评价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4 2例临床怀疑有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先行ERCP检查 ,再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结果 本组 14 2例 ,ERCP准确诊断胆总管结石 12 8例 ,怀疑结石 3例 ,其余 6例未发现异常 ,漏诊 5例 ,其诊断结石的准确率为 90 .1% ( 12 8/14 2 )。EST取石成功 12 9例 ,失败 4例 ,成功率为 96.9%。采用取石网篮、取石球囊和机械碎石网篮取石。结论 ERCP对胆总管结石有较高的诊断价值。EST是一种诊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Symptomatic BDS commonly cause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attempt at stone removal should be attempted if possible. Complications of CBDS include biliary colic, jaundice, cholangitis and pancreatitis. Investigations aimed to predict the presence of stones within the bile duct include serum bilirubin, AST, ALP, common bile duct diameter and age as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choledocholithiasis. TUS is a sensitive test in detecting bile duct dilatation but the sensitivity is reduced in its ability to detect choledocholithiasis. A NIH consensus statement found that ERC, MRC and EUS were comparable in their sensitivities, specificities and accuracy rates for detection of choledocholithiasis. ERC and stone removal using a balloon or basket is often performed following EST. EBD may be performed if patients have uncorrected coagulopathies but the risk of pancreatitis is higher than for EST (although the risk of bleeding complications is lower for EBD). ML is often required in difficult to remove CBDS and using this device, CBDS can be removed in 90–95% of cases. Other forms of lithotripsy including laser lithotripsy and EHL are confined to specialised centres and the evidence for their use is based on small studies. ESWL may clear stones from the bile duct in up to 93% of patients but frequently ERC and stone fragment removal is required post ESWL. The role of medical therapy in difficult to remove CBDS (or in CBD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o-morbid illness preventing ERC + stone removal) is still currently uncertain due to a lack of large randomised control trials.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近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普遍应用于胆系结石的治疗,本Meta分析比较了三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安全性,即LCBDE+LC、术前ERCP(PreERCP)+LC、术中ERCP(IntraERCP)+LC。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查找1990—2019年关于LCBDE+LC、PreERCP+LC、IntraERCP+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评价质量、提取数据,采用Stata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计算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用于预测各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主要结局指标为结石清除率,病死率,胰腺炎、胆漏、出血,以及中转开腹率。结果 共有19篇RCT研究纳入分析,共计2 627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结石清除率:IntraERCP+LC优于LCBDE+LC、PreERCP+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死率:LCBDE+LC、PreERCP+LC、IntraERCP+LC三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胰腺炎:PreERCP+LC的发生率高于LCBDE+LC、IntraERCP+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出血:LCBDE+LC、PreERCP+LC、IntraERCP+LC三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胆漏:LCBDE+LC的发生率高于PreERCP+LC、IntraERCP+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转开腹率:PreERCP+LC与IntraERCP+LC、LCBDE+LC与IntraERCP+LC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CBDE+LC发生率高于PreERCP+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BDE+LC、PreERCP+LC、IntraERCP+LC三种手术方式均可用于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其中IntraERCP+LC的结石清除率最高,LCBDE+LC的胆漏风险较大,而PreERCP+LC的胰腺炎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放置自行脱落J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探讨胆总管一期缝合放置自行脱落J管引流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咸阳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156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自行脱落J管组(n=80)和T管引流组(n=76),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术中术后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行脱落J管组较T管引流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8.2±7.2)h vs(22.1±8.3)h,t=3.139,P=0.002]、术后排气时间[(1.7±0.9)d vs(2.1±1.3)d,t=2.244,P=0.026]、补液总量[(5 634.1±432.8)mL vs(6 351.4±547.9)mL,t=13.56,P<0.001]、拔管时间[(8.7±3.3)d vs(47.1±13.0)d,t=14.966,P<0.001]、住院时间[(7.9±2.8)d vs(9.4±3.3)d,t=3.067,P=0.003]、住院总费用[(15 489.2±2 217.1)元 vs(18 136.4±2 251.3)元,t=7.39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前提下,自行脱落J管引流扩大了胆总管一期缝合适应证,安全有效,相比T管引流具有加速康复、减少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术中处理复杂性胆囊结石及胆总管结石的不同方式对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复杂性胆囊及胆总管结石患者136例,总结并归纳术中情况及相对应处理技巧及经验。结果 本研究中腹腔粘连病例占全组120例(88.2%),其中炎症粘连73例,手术后粘连47例,术中遵循“宁伤胆囊、远离肝门”的处理原则及相应的处理技巧,98例(81.7%)腹腔粘连患者按照原定手术方式顺利完成,但22例(18.3%)腹腔粘连患者因术中胆总管或胆囊颈管辨别不清、术中发现胆囊癌变等原因施行中转开腹手术。结石嵌顿病例占全组16例(11.8%),包括胆囊颈管及胆总管结石嵌顿,术中应用推挤法、直接取石法、液电碎石等技巧联合应用胆道镜、碎石仪及扩张球囊等设备,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结论 腹腔粘连和结石嵌顿是腹腔镜下复杂性胆囊结石及胆总管结石手术中较常见的困难,相应的术中决策和处理技巧能够为提高患者安全、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提供更多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一体化手术平台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术中内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并与序贯二步法ERCP+LC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由台州医院和恩泽医院肝胆胰外科完成治疗的8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在一体化手术平台完成LC联合术中ERCP治疗的37例患者分为A组,完成序贯二步法ERCP+LC治疗的45例患者分为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疼痛评分、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术前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术后疼痛评分、住院费用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排气时间[(16.0±4.5)h vs (19.9±6.0)h]、下床活动时间[(8.4±2.0)h vs (13.4±3.8)h]以及住院时间[(4.7±0.7)d vs (7.4±1.0)d]均明显短于B组(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评分、住院费用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2.7%(1/37) vs 20.0%(9/45)]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一体化手术平台行LC联合术中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较序贯二步法ERCP+LC效果更好,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且不增加住院费用,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