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ACKGROUND: An augmented reality tool for 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 named X-Scope allows visual tracking of real anatomical structures in superposition with volume rendered CT or MRI scans and thus can be used for navigated translocation of bony segments. METHODS: In a feasibility study X-Scope was used in orthognathic surgery to control the translocation of the maxilla after Le Fort I osteotomy within a bimaxillary procedure. The situation achieved was 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situation by means of cephalometric analysis on lateral and frontal cephalograms. RESULTS: The technique was successfully utilized in 5 patients. Maxillary positioning using X-Scope was accomplished accurately within a range of 1mm. The tool was used in all cases in addition to the usual intra-operative splints. A stand-alone application without conventional control does not yet seem reasonable. CONCLUSION: Augmented reality tools like X-Scope may be helpful for controlling maxillary translocation in orthognathic surgery. The application to other interventions in cranio-maxillofacial surgery such as Le Fort III osteotomy, fronto-orbital advancement, and cranial vault reshaping or repair may also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双颌前突病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双颌前突患者14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微型种植体与传统方法加强支抗,通过术前术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变化评价2种支抗方法的临床有效性。结果:2组患者在6~8个月后上下颌前牙内收均达到预定位置,实验组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分别近中移动0、29mm和0.56mm,上下颌切牙切缘分别腭侧移动6.93mm和6.03mm;对照纽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分别近中移动1.36mm和1.96mm,上下切牙切缘分别腭侧移动5.79mm和4.21mm。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完全可以代替传统支抗方法,满足正畸临床治疗双颌前突的需要,实现前牙最大程度的内收。  相似文献   
3.
徐陆  吴嵩  许衍  宋志芸  陈文静 《口腔医学》2021,41(4):337-341
目的 探究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面部各区域软组织的变化特点。 方法 2017—2019年于我院就诊的18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男女各9例。使用3dMD摄影测量系统分别于双颌手术前一周内任一天和术后6个月拍摄患者面部图像,并通过Geomagic Qualify软件对手术前后的面部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和匹配,分割各个面部区域,得出面部各区域软组织的变化量。 结果 术后颞区(R1)软组织改变量为-0.17 mm,颧弓区(R4)为-0.42 mm,下口角旁区(R11)为-0.81 mm,下唇及颏区(M3)为-3.08 mm,呈负向改变(P<0.05);眶下区(R2)软组织改变量为0.29 mm,鼻翼旁区(R5)为1.58 mm,上口角旁区(R8)1.08 mm,鼻区(M1)为0.59 mm,上唇区(M2)为2.05 mm,呈正向改变(P<0.05);左右两侧相同面部区域的软组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区域男性与女性的软组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颞区、颧弓区、下口角旁区、下唇及颏区的软组织变得凹陷,而眶下区、鼻翼旁区、上口角旁区、鼻区、上唇区的软组织变得凸出。术后左右侧相同面部区域的软组织改变无差异,性别对术后面部各区域软组织的改变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性双牙弓前突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颌面部硬组织、软组织在矢状方向上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临床矫治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临床选择10例安氏Ⅰ类重度骨性双牙弓前突符合正颌手术的患者,术前正畸矫治完成后实施上、下前颌部截骨后退术(术中去除上下第一前磨牙牙骨块),术后进一步正畸治疗以改善咬合关系。通过手术前后头影测量分析,比较颌面部硬组织,软组织在矢状方向上后退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果10例重度骨性双牙弓前突患者,经正畸一正颌联合矫治后,效果非常显著。上颌切牙平均后退7.13mm,上颌牙槽骨平均后退6.48mm,上颌软组织唇突点平均后移5.66nm。上颌硬、软组织后退的比例为1:0.87;下颌切牙平均后退6.62mm,下颌牙槽骨平均后退6.91mm,下颌软组织唇突点平均后移5.89mm。硬软组织后移的比值为1:0.85。结论重度骨性的双牙弓前突患者,应首选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彻底纠正前突的面型,上、下颌的硬软组织显著的内收,达到十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高角型双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4例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双颌前突患者,根据治疗前的SN/MP角将患者分为2组,高角组27例,SN/MP≥40°。均角组27例,29°﹤SN/MP﹤40°。使用活动翼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2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上下颌骨在矢状方向上无明显变化。②高角型双颌前突治疗后上下颌磨牙伸长量分别为1.04和0.99 mm。上下颌磨牙前移量分别为2.74和2.37 mm。下颌平面未发生顺时针旋转。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平面能够保持稳定③高角组的U1-PP、U1-V、L1-V、U1/NA、U1-NAmm、L1/NB和L1-NBmm治疗前后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④高角型双颌前突治疗后的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上下唇长度变小,软组织突度减小。⑤高角组的上颌中切牙与上唇内收的比例为1∶0.357,下颌中切牙与下唇内收的比例为1∶0.879 9。结论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垂直向和矢状向支抗可以达到很好的控制,上下颌骨在矢状关系上更加协调,上下颌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软组织侧貌有明显改善,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研究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与常规口内加强支抗矫正双颌前突的侧位头影测量及软组织美学分析结果变化,回顾性评价种植体支抗的疗效。方法 研究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成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患者62例,其中38例应用双颌后牙区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种植支抗组),24例应用常规口内加强支抗(常规支抗组)。通过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软组织美学分析和疗程疗效比较,明确不同支抗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两种支抗方式的疗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62例患者在矢状向上均出现牙列、牙槽突及上下唇软组织的位置改变,种植支抗组患者上下颌切牙切端平均内收7.23、5.89 mm,上下牙槽突点平均内收3.61、2.78 mm,上下唇突点平均内收3.21、2.24 mm;常规支抗组患者上下颌切牙切端平均内收4.62、4.17 mm,上下牙槽突点平均内收1.93、1.67 mm,上下唇突点平均内收2.13、1.82 mm,种植支抗组内收效果优于常规支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颌骨基点在矢状向的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在内收前牙、矫正双颌前突及改善面部美学效果方面优于传统常规支抗,但对颌骨并无矫形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角型双颌前突矫治前后软硬组织改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启锋 《口腔医学》2006,26(6):440-442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高角型双颌前突患者软硬组织矢状及垂直向的影响。方法对18例高角型双颌前突患者在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对矫治前后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①上下颌骨矢状及垂直向关系无明显变化;②上下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③上下磨牙垂直向及矢状向支抗得到较好控制,牙合平面角无明显改变;④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上唇长度加长,下唇长度减小。颏厚度增加1.70mm,颏唇沟加深1.13 mm。结论高角型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后垂直向及矢状向支抗可得到较好控制,侧貌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微种植体支抗在成人骨性双颌前突矫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河源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骨性双颌前突错牙合患者13例,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18 ~ 45岁。患者均采用滑动直丝弓技术进行双尖牙减数矫治,在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颊侧分别植入微种植体,在更换至稳定弓丝后利用种植体整体内收前牙,平均治疗时间为23个月。治疗前后均拍头颅侧位片,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患者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磨牙未发生明显移动,治疗后U1-SN、U1-NA、L1-NB、 Ls-E、Li-E Pg'B'-FH、G-Sn-Pg'明显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SNA、SNB 和FH-Ns-Pg'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上颌植入微种植体支抗能够有效矫治成人骨性双颌前突错牙合 ,并达到磨牙强支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不依赖于患者配合的腭杠腭托口内支抗系统矫治双颌前突的临床疗效分析其支抗作用.方法:选取12~26岁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34例,均在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应用标准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治疗,支抗设计采用腭杠腭托联合支抗系统(横腭杆 Nance弓);分析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以及牙颌研究模型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磨牙平均前移(1.50±0.85)mm,但未达到拔牙间隙的1/3;上下切牙平均内收量分别为(4.73±2.64)mm和(5.52±4.62)mm;双颌前突软组织侧貌有较大改善(Ls-E,Li-E,Cm-Sn-Ls,Pg′B′-FH,A′Ls-FH,Z角的改变,P<0.01);磨牙伸长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下颌平面角、面高比以及后牙弓宽度改变没有显著性(P≥0.05);上下牙槽骨的变化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腭杠腭托联合支抗系统对于矢状向、垂直向、水平向支抗控制较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非依赖性口内强支抗系统;对于矫治双颌前突拔牙病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强支抗.  相似文献   
10.
正畸正颌技术联合矫治成人严重双颌前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临床正畸、正颌外科技术联合矫治成人骨性双颌前突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成人骨性双颌前突患者16例,制定正畸、正颌共同矫治方案,先进行术前正畸矫治,然后行正颌外科手术,手术采用上下颌去除第一前磨牙牙骨块,尖牙区根尖下截骨后整体后退。颌间牵引固定2个月,术后进行必要的正畸治疗,调整牙齿尖窝关系。结果:手术后面形凸度明显改善,SNA、SNB角明显减小,术后患者软组织唇突点均位于美容线附近。所有的患者均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正畸、正颌技术联合矫治成人骨性双颌前突,是一种疗效显著、患者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