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6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280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288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345篇
内科学   78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96篇
特种医学   260篇
外科学   549篇
综合类   551篇
预防医学   86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13篇
  2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30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7篇
  1971年   5篇
  196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12例开放性腋动脉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开放性腋动脉损伤的诊治体会。方法1996年-2002年,共诊治12例开放性腋动脉损伤的患者,从受伤到入院时间为3~14h,入院时均处于不同程度的休克状态,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在积极抗休克治疗的同时,急诊进行清创、血管神经探查和修复术。其中行腋动脉修补5例,腋动脉直接吻合6例,自体静脉移植修复1例。结果伤后8h内腋动脉再通8例,8~16h内腋动脉再通4例,无病例发生截肢或死亡。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桡动脉搏动良好。结论对开放性腋动脉损伤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探查是控制休克、获取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冠状动脉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合成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并研究其对动物冠状动脉的作用。方法 :以氟哌啶醇为原料 ,将其与卤代烃在回流的情况下进行反应而得到其季铵盐衍生物。采用猪冠状动脉条生物测定法和Langendorff灌流法研究这些衍生物对冠状动脉的作用。结果 :合成了 7个新化合物 ( 1~ 7) ,其中化合物 7量效依赖地压低KCl所致的猪冠状动脉条收缩曲线 ,阻断较大剂量所致的冠状动脉条痉挛 ,并量效依赖地拮抗脑垂体后叶素所致的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减少。结论 :化合物 7显示了良好的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周围神经端侧动脉套接后神经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端侧动脉套接后神经再生的可能性及其特点. 方法取SD大鼠75只,在股骨中下段切断腓神经,将近断端逆转90度包埋于肌肉中.随机分为5组.A组:将截取的左颈总动脉套接于右侧正常胫神经侧方与腓总神经远端2 mm距离之间,缝合部胫神经外膜不予切除;B组:在胫神经套接部外膜开窗1.0 mm;C组:腓总神经切断14天后再予动脉套接,余同B组;D组:同B组,且于动脉套接部注入神经生长因子(neural growth factor, NGF)1 ml;E组:将腓总神经远端以端侧缝合形式直接缝合于胫神经的一侧,外膜开窗1.0 mm.术后4、8和12周分别行组织学、电镜和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 结果 4周时C、D及E组周边区域有神经纤维轴突和髓鞘再生,A组则无神经纤维生长; 8周时C、D及E组再生神经纤维较B组多,E组神经纤维较C、D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周时C、D及E组神经纤维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及D组有较丰富的神经再生,与神经端侧直接吻合的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端侧2 mm距离动脉套接可作为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6.
Heubner回返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部位显微手术避免损伤Heubner回返动脉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经双侧椎动脉 (VA)、颈内动脉 (ICA)乳胶灌注的尸头标本 2 2例 ,按翼点入路方向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 2 0例Heubner回返动脉的起点、管径、行径及其毗邻关系。 2例模拟手术操作。结果 :(1)本组观测到 4 3支回返动脉 ,其中 39支Heubher回返动脉 ;4支副Heubner回返动脉。 (2 )Heubner回返动脉 4 6 .5 % (2 0 / 4 3)起于A2 段 ,2 5 .6 % (11/ 4 3)起于A1段 ,2 7.9% (12 /4 3)起于前交通动脉 (ACOA)水平的大脑前动脉 (ACA)。 (3)Heubner回返动脉起点管径 :左侧 0 .81± 0 .2 1mm(0 .35~ 1.17mm) ;右侧 0 .84± 0 .2 6mm(0 .37~ 1.2 1mm)。 (4 )回返动脉发出后 ,与ACA反方向成锐角 ,沿A1上壁、外侧及后内侧 ,越过ICA两分叉 ,经大脑中动脉 (MCA)始段前面穿通入脑 ,少数回返动脉行走于前穿质 (APS)的后部。A1近端 3~ 5mm或中 1/ 3段穿通支少。结论 :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部位手术时 ,A1近端 3~ 5mm或中 1/ 3段夹闭 ,并解剖寻找、剥离Heubner回返动脉 ,可避免损伤Heubner回返动脉及其它穿通支 ,最大限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肢体创伤性动脉病变的介入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介入放射方法诊断治疗肢体创伤性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 8例肢体动脉创伤伴有远端肢体缺血改变,其中2例伴大出血,伤者接受了选择性患肢动脉造影检查;7例随后进行了动脉病变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动脉分支或主干栓塞、动脉内溶栓和血管内支架置放。结果 血管造影精确显示了动脉破裂、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或动脉内膜损伤等病变性质。3例假性动脉瘤、3例动脉血栓病变综合应用介入治疗方法取代外科手术获得满意疗效。1例溶栓后证实动脉破裂和1例造影证实动静脉瘘后转手术治疗。结论 介入放射与外科方法相结合能明显提高肢体动脉创伤的诊断治疗水平,有效挽救伤者肢体和生命。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老年人血清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其中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15例,中度狭窄组32例,重度狭窄组33例;另外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0例做对照。采用重氮苯磺酸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并对胆红素与各因素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成显著负相关关系(r=-0.26,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正常人明显降低。低血清胆红素可能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素。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刀直接处理胆囊动脉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7月至2002年12月采用超声刀直接凝固切断胆囊动脉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00例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术中或术后胆囊动脉残端出血;病理切片镜下见超声刀的热作用足以使胆囊动脉壁组织发生变性,管腔闭塞. 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超声刀直接处理胆囊动脉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间1800例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的结果,统计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结果:1800例检查者中发现冠脉起源异常51例,发病率2.8%。包括右冠状动脉变异11例(21.6%)、左冠状动脉变异8例(15.7%)、左右冠均发生变异1例(2%)、单支冠状动脉1例(2%)、分支变异28例(54.9%)。结论:64层螺旋CT是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安全有效方法,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