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3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患者不同靶浓度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不同靶浓度罗库溴铵的肌松效应。方法择期全麻老年患者100例,ASAⅡ级,随机分为4组(n=25),A组、B组和C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效应室靶浓度(Ce)为3μg/ ml,术中维持Ce分别为0.6、0.8、1.0μg/ml;D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Ce为3.3μg/ml,术中维持Ce为0_8μg/ml。记录肌松起效时间、恢复时间和恢复指数。评价气管插管条件和术中肌松程度。记录手术及TCI时间、罗库溴铵总用药量和期间用药量[总用药量,(体重×TCI时间)]。结果4组均可顺利完成气管插管,D组起效时间较A组、B组和C组缩短(P<0.05);A组肌松满意率低,B组、C组和D组均可维持满意肌松,但C组罗库溴铵用量较多,术中肌松程度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P<0.05)。结论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罗库溴铵Ce为3.3μg/ml、术中麻醉维持Ce为0.8μg/ml,可产生满意的肌松条件,且有利于术后肌松恢复,是一种适用于老年患者合理的TCI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肝移植术患者间断静脉注射(Ⅳ)、静脉输注(CI)和靶控输注(TCI)罗库溴铵的肌松效果.方法 拟行肝移植术的患者36例,性别不限,年龄21~63岁,体重48~80 kg,Child-Pugh评分7~9分,肝功能Child分级B或C级,随机分为3组(n=12):Ⅳ组、CI组和TCI组.采用TOF模式进行肌松监测,Ⅳ组: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无肝前期T1恢复至25%时、无肝期和新肝期T4/T1(TOFR)恢复至25%时追加0.15 mg/kg.TCI组:麻醉诱导时靶控输注罗库溴铵,初始效应室靶浓度3μg/ml,调整靶浓度,维持T1 5%~10%;无肝期和新肝期开始时暂停TCI,随后以效应室靶浓度0.1μg/ml再次输注,调整靶浓度,维持T15%~10%.CI组: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无肝前期以30μg·kg-1·min-1的速率开始静脉输注,调节输注速率,维持T1 5%~10%,无肝期和新肝期开始时暂停CI,随后以1μg·kg-1·min-1的速率静脉再次输注,调整输注速率,维持T15%~10%.各组于肌松达最大效应时行气管插管,于缝合腹膜后停止给药.记录麻醉诱导时罗库溴铵肌松起效时间、T1最大抑制程度和气管插管条件满意情况;记录各组无肝期T1 25%恢复时间及TOFR 25%恢复时间,新肝期停药后T125%恢复时间、TOFR 25%恢复时间、TOFR 75%恢复时间、TOFR90%恢复时间及恢复指数;记录罗库溴铵总用量.结果 与Ⅳ组比较,TCI组和CI组气管插管条件满意率、罗库溴铵总用量、麻醉诱导时罗库溴铵起效时间、T1最大抑制程度和各期肌松恢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松效应监测图显示Ⅳ组各期罗库溴铵肌松效应波动较大,TCI组和CI组各期肌松效应较为平稳.结论 采用Ⅳ、CI和TCI给药时,肝移植术患者罗库溴铵肌松起效和恢复情况无差异,而采用TCI或CI给药时,肌松效应较Ⅳ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3.
瑞芬太尼对全麻患者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对全麻患者罗库溴铵肌松作用起效、维持和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45例择期手术患者,年龄20~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n=15):单纯异丙酚组(P组)、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组(R组)和单纯异氟醚组(Ⅰ组),观察并记录静脉注射插管剂量(2×ED95)的罗库溴铵后各组患者肌松起效、维持和恢复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恢复的情况。结果三组肌松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肌松维持时间、75%恢复时间和恢复指数均长于P组和R组(P<0.05),R组与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患者术中无一例恢复自主呼吸,与Ⅰ组和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罗库溴铵不同神经肌肉阻滞(NMB)程度对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面神经诱发肌电图(EEMG)监测的影响.方法 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35例,年龄20~64岁,性别不限,体重指数≤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美国Axon公司的Epoch XP2000型16通道多功能电生理监测仪监测面神经EEMG,术中电刺激面神经,记录眼轮匝肌的诱发电位;采用荷兰0rganon公司的TOF-Watch SX肌松监测仪监测外周NMB程度,采用四个成串刺激模式.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后,在不同外周NMB程度(100%、75%、50%、25%、0)时测定面神经EEMG的振幅和潜伏期,计算振幅保留比率(实测EEMG振幅与基础值的比值).面神经EEMG的振幅保留比率与外周NMB程度间进行直线回归分析,面神经EEMG的振幅保留比率和潜伏期分别与外周NMB程度间进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当NMB为100%,有6例患者未能诱发出EEMG反应;振幅保留比率(Y)与外周NMB(X)程度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1-0.787X,决定系数为0.898(P< 0.05);二者间的相关系数为-0.947(P <0.05);潜伏期与外周NMB间的相关系数为0.328(P< 0.05).结论 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维持外周NMB 25%~50%时不仅可保证有效地监测面神经EEMG,而且具有良好的制动效果.  相似文献   
5.
持续泵注与间断静脉给予罗库溴铵的药效学比较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比较罗库溴铵持续泵注与间断给药的药效学特点,探讨其最佳的给药方式.方法50例ASAⅠ~Ⅱ级,无神经肌肉疾患,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罗库溴铵间断给药组(Ⅰ组)和持续泵注组(Ⅱ组),采用TOF刺激方式,监测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记录神经肌肉阻滞的最大阻滞时间及起效时间、恢复过程,并记录罗库溴铵的用药量.应用静脉麻醉药诱导及维持.全部病例均未予拮抗,使其在安静状态下自然恢复.当TOF恢复至T4/T1≥70%时,结束肌松监测,呼吸恢复满意后拔管.结果Ⅰ组维持肌松追加用药的间隔时间平均(29.24±6.26)min,各次追加的间隔时间之间无明显差异;Ⅱ组的平均泵注速率为(6.31±1.93)μg@kg-1@min-1,与Ⅰ组单位时间平均用量(5.43±1.46)μg·kg-1·  相似文献   
6.
不同地域患者罗库溴铵药效学的比较多中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中国、奥地利和美国3个不同地域的当地患者罗库溴铵作用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方法选择中国大连、美国英格伍德、奥地利格拉茨3个医学中心择期手术患者各18例,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诱导后,累积剂量法进行药效学观察,首剂静脉注射罗库溴铵50μg/kg,起效后重复首剂静脉给药6次,再静脉注射罗库溴铵300μg,采用肌机械运动监测仪记录肌肉收缩强度,对数剂量.概率单位绘制剂量-反应曲线。比较3个地域患者罗库溴铵的ED50、ED90和ED95以及Dur25和Dur0.8。结果大连和格拉茨患者罗库溴铵的ED50、ED90和ED95均高于英格伍德患者,格拉茨患者的ED50、ED90和ED95高于大连患者(P<0.05);大连和格拉茨患者的Dur25和Dur0.8均短于英格伍德患者(P<0.05),格拉茨患者的Dur25短于大连患者(P<0.05),但两者Dur0.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个地域患者罗库溴铵作用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有明显的差别,临床用量需要考虑地域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的效果.方法 择期上肢手术患者9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16~75岁,体重40~85 kg.均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根据不同罗哌卡因浓度分为3组(n=30):0.15%罗哌卡因组(A组),0.10%罗哌卡因组(B组),0.05%罗哌卡因组(C组).于注射局麻药后10、30、60、240 min(T1~4)时记录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情况、感觉阻滞完善情况和臂丛神经阻滞成功情况,术毕时评定麻醉效果.记录手术时间、镇痛时间.结果 与A组比较,B组T1.2时感觉阻滞完善率较低(P<0.05),T3.4时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较高(P<0.01),C组T1.2时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较低(P<0.01),T3.4时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感觉阻滞完善率较低(P<0.01).与B组比较,C组各时点感觉阻滞完善率、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均较低(P<0.01).A组麻醉效果优于B组,B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P<0.01),与A组和B组比较,C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较低(P<0.01),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0%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产生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患者罗库溴铵的代谢途径.方法 拟行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20例,年龄21~64岁,体重54~80 kg,ASAⅡ级或Ⅲ级.静脉注射异丙酚、芬太尼和罗库溴铵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采用四个成串刺激监测肌松程度.麻醉维持:静脉输注异丙酚,吸入N2O,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待T1恢复到5%时,颈内静脉输注罗库溴铵,初始输注速率为3μg·kg-1·min-1,调节输注速率维持T15%~15%.记录无肝前期、无肝期及新肝期罗库溴铵用量,无肝期与无肝前期罗库溴铵用量的比值与术前Child-Push评分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罗库溴铵用量分别为3.2±1.2、1.7±0.6、(2.1±0.7)μg·kg-1·min-1,无肝期和新肝期罗库溴铵用量较无肝前期下降(P<0.01),新肝期较无肝期罗库溴铵用量增加(P<0.01).无肝期罗库溴铵用量为无肝前期的(54±16)%,无肝期与无肝前期罗库溴铵用量的比值与术前Child-Push评分成正相关(r=0.54,P<0.05).结论 终末期肝病患者罗库溴铵更多地依赖肝外代谢.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比较眼肌型和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罗库溴铵的肌松时效.方法 择期行胸骨正中切口胸腺切除术的27例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2 ~64岁,体重指数17~26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根据Osserman分型分为2组:眼肌型组(O组,n=10)和全身型组(G组,n=17).依次静脉注射芬太尼2 μg/kg、咪达唑仑0.05 mg/kg和丙泊酚1.5 mg/kg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采用四个成串刺激模式,刺激电流60 mA,间隔12 s,频率2 Hz,波宽0.2 ms,监测拇内收肌肌颤搐,定标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记录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气管插管后1、3 min时MAP、HR、心率变异性和低频与高频比值,记录肌松起效时间、T125%恢复时间、T150%恢复时间和恢复指数.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2组不同时点MAP、HR、心率变异性和低频与高频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0组比较,G组肌松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25%恢复时间、T150%恢复时间及恢复指数延长(P<0.05).结论 罗库溴铵在全身型MG患者的肌松维持时间长于眼肌型,而起效时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