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心肌梗死(MI)小鼠血管再生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小鼠左冠状动脉建立小鼠MI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2只小鼠随机分成AMI组和Pio组(每组各16只),Pio组给予吡格列酮20 mg/(kg·d)灌胃,AMI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另15只小鼠仅穿线不结扎为Sham组 于手术后28d检测3组小鼠心功能指标,取小鼠心肌梗死边缘处心肌组织行HE染色病理学检查,CD31染色检测心肌新生血管密度结果:治疗28 d后,Pio组生存率高于AMI组,心功能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较AMI组有明显改善Pio组较AMI组纤维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的情况减轻Pio组梗死区的微血管密度明显大于AMI组结论:吡格列酮可能有促进缺血心肌血管再生、保护缺血心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canstatin原核表达载体,表达重组人canstatin蛋白,并验证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利用BarnHⅠ和HindⅢ从重组质粒pUCm-T/canstatin上切下canstatin基因,插入表达质粒pET-22b(+)相应位点,转化E.coli BL21。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蛋白表达情况。超声破碎菌体,NiNTA柱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PBS对其透析复性。鸡胚尿囊膜(CAM)实验验证目的蛋白抗血管生成活性。结果重组质粒pUCm-T/canstatin在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电泳证实切下目的基因canstatin cDNA,将其插入质粒pET-22b(+)相应位点,转化Ecoli BL21后。琼脂板上生长出多个白色菌落。挑选7个白色菌落做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所有菌落均切出分别对应原质粒与目的基因的2条特异性条带。证实均为阳性克隆。IPTG诱导其中1个克隆表达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在相对分子质量24000左右出现新的蛋白表达条带,诱导后1、2、3、4h表达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百分比分别为18.2%、18.8%、23.0%和23.4%。Ni—NTA柱亲和层析后,在125、250mmol/L洗脱液中纯化出目的蛋白。CAM实验显示重组人canstatin蛋白能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且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成功构建了canstatin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出有活性的重组人canstatin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家兔后肢缺血模型 ,观察纳米材料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poly dl lactic co glycolicacid ,PLGA) ,包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16 5 )基因 ,经局部肌肉注射后 ,外源基因在局部缺血组织中的转染及强度 ,以及缺血部位的血管新生状况。 方法 制备VEGF16 5 真核表达质粒 ,制备包载VEGF16 5 基因的纳米粒子 ,并检测其理化性质和体外释放曲线。建立家兔后肢缺血模型 2 4只 ,其中4只为对照组 ,只行股动脉及其分支结扎切断术 ;2只为空白纳米粒子组 ,局部缺血肌肉注射空白纳米粒子 ;10只应用裸质粒VEGF16 5 转染 ,8只采用纳米技术包载VEGF16 5 转染。直接缺血部位肌肉内多点注射 ,进行局部定位基因转染。术后 14d行血管造影 ,了解缺血部位侧枝形成情况。处死兔子 ,取股二头肌 ,内收大肌 ,做病理切片 ,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VEGF16 5 的表达 ,测定毛细血管密度。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了解VEGF16 5 在骨骼肌中的表达 ,并对不同的转染技术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 转基因治疗 14d后 ,转染VEGF基因组血管造影可见明显新生血管和侧枝循环形成 ,免疫组化染色可见VEGF16 5 蛋白表达水平增高 ,缺血肌肉血管数增多 ,纳米VEGF16 5 治疗组与裸质粒VEGF16 5 治疗组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清解扶正颗粒(Qingjiefuzheng Granules,QFG)对体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新生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HUVEC为研究对象,给予不同浓度QFG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检测细胞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管腔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成血管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检测促血管新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蛋白表达。结果:QFG对HUVEC形态与细胞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可显著抑制HUVEC的活力、迁移及体外成血管能力;QFG显著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等蛋白表达。结论:QFG在体外具有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angiogenesis for adjuvant 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ecent accumulated data have indicated that angiogenesis is a promising indicator to predict prognosis and response to treatment. In breast cancer,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a semi-quantitative marker of neovascularization grade, has been suggested to provid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value. In addition, the expression of both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and thymidine phosphorylase (TP), two angiogenesis regulatory molecules, were found to b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MVD, and with the effect of treatments. In particular, VEGF expression seems to be a phenotype resistant to endocrine therapy, whereas TP expression decreases sensitivity to chemotherapy containing fluorouracil.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current topics regarding the 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value of angiogenesis in primary breast cancer, and we discuss future applications of antiangiogenesis treatments in an adjuvant setting.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抑制血管新生在治疗急性白血病 (AL)中的护理方法 ,将 2 7例初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化疗组(B组 )及联用反应停组 (A组 )两组。 11例复治患者 (C组 )均联用化疗药物及反应停。用 因子相关抗原和 CD3 4单抗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微血管密度 (MVD)。用 EL ISA的方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浓度。反应停剂量 2 0 0~ 5 0 0 mg/ d,连用 4~ 6个月。结果两组初治病例的疗效无差异 ,复治组 CR率 2 7.2 7% ,A、B两组 CR患者随访 6个月 ,A组复发率较低。患者 MVD、VEGF治疗前与对照组 (15例健康体检正常者 )相比 ,差异非常显著 (P<0 .0 0 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