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6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在安氏Ⅱ类高角畸形正畸治疗中,减小后牙平面倾斜度对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 15例安氏Ⅱ类高角畸形患者,年龄15~30岁。治疗前ANB>5°,下颌平面角FH-MP>32°,磨牙关系为双侧远中关系。常规排齐整平及适当扩弓后,利用多曲唇弓导下颌向前,并使后牙平面平坦化。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测量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及后牙平面的改变情况。采用SPSS19软件包对变化量进行t检验;并利用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探讨髁突位置改变量与后牙平面倾斜度减小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患者磨牙尖牙关系均调整到中性,侧貌改善明显,髁突后间隙平均增加(0.88±0.17)mm,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髁突上间隙平均增加(0.45±0.20)mm,变化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牙平面变平坦,POP-SN及POP-FH平均减小3.59°±2.31°及2.31°±3.62°,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髁突前间隙变化量无统计学意义,髁突位置改变量与后牙平面倾角的变化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在安氏Ⅱ类高角畸形患者的正畸治疗中,通过正畸减小后牙平面倾斜度,可使髁突的位置发生适当的前下改变,有利于关节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固定正畸矫治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矫治后后平面及上牙轴倾斜度的变化。方法:对13例经直丝弓矫治技术,拔除4颗双尖牙矫治完成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相关项目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后平面、U1-FH角及U7-FH角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5-FH角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Ⅱ类高角患者矫治后后平面陡度减少,上颌牙牙轴由向心聚拢倾向于平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隐形矫治治疗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上气道前后径及颌骨的变化。方法:将2016年6月—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收治的拟进行隐形矫治的37例错畸形患者纳入研究。矫治前和矫治后18个月评估矫治效果,采用锥形束CT(CBCT)检查、测定上气道容积和舌体位置,头颅侧位片检查、测定上气道前后径和舌骨位置。收集大陆明星和患者矫治前、后侧面像制作侧貌剪影图,采用10级评分法评估侧貌美学效果。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后患者口咽容积、舌咽容积和上气道最小截面积较矫治前显著增加(P<0.05);矫治后患者下颌平面后部上气道前后径较矫治前显著增加(P<0.05);矫治后患者ANB角、GoGn-SN角、OPP-SN角、Y轴角、UI-SN角、UI-PP角、UI-AP角和UI-AP距离较矫治前显著减小,SNB角和UI-LI角较矫治前显著增加(P<0.05);矫治后患者侧貌美学评分显著大于矫治前(P<0.05);矫治后患者侧貌美学评分显著小于明星(P<0.05)。结论:隐形矫治有利于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上气道开放和颌骨畸形的纠正,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可获得满意的侧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丁艳美 《甘肃医药》2015,(4):290-291
目的:观察拔牙用于高角病例对颌面部垂直方向的影响,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6例正畸拔除前磨牙矫治的高角病例,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平片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牙、颌面部垂直方向结构的变化,观察拔牙是否造成高角病例颅颌面垂直向结构的改变。结果:拔牙后,46名高角病例ANS-Me、L6-MP、N-Me、U6-PP均明显增加(P<0.05),Ul-PP、MP-SN、MP-PP、PP-SN、Y-axis、L1-MP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拔牙用于高角病例矫治前后,下颌平面角及生长方向并未显著改变,但磨牙高度明显伸长,因此额外支抗可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高角型双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4例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双颌前突患者,根据治疗前的SN/MP角将患者分为2组,高角组27例,SN/MP≥40°。均角组27例,29°﹤SN/MP﹤40°。使用活动翼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2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上下颌骨在矢状方向上无明显变化。②高角型双颌前突治疗后上下颌磨牙伸长量分别为1.04和0.99 mm。上下颌磨牙前移量分别为2.74和2.37 mm。下颌平面未发生顺时针旋转。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平面能够保持稳定③高角组的U1-PP、U1-V、L1-V、U1/NA、U1-NAmm、L1/NB和L1-NBmm治疗前后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④高角型双颌前突治疗后的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上下唇长度变小,软组织突度减小。⑤高角组的上颌中切牙与上唇内收的比例为1∶0.357,下颌中切牙与下唇内收的比例为1∶0.879 9。结论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垂直向和矢状向支抗可以达到很好的控制,上下颌骨在矢状关系上更加协调,上下颌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软组织侧貌有明显改善,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高角拔牙病例正畸治疗前后牙齿位移与软组织颏部位置及曲线形态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60例高角拔牙病例(Ⅰ或Ⅱ类骨面型)正畸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7项牙性指标,3项骨性指标及2项软组织指标的定点测量分析,再通过Pearson简单直线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Pearson简单直线相关分析证实,7项牙性指标中与软组织指标面角的改变相关的指标为U6-PP距与L6-MP距之和及U1-PP距;与软组织指标颏沟倾角的改变相关的为U6-PP距与L6-MP距之和、L1-NB距、U1-PP距及L1-MP距.偏相关分析显示U6-PP距与L6-MP距改变之和与面角和颏沟倾角的改变为强相关,且为间接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对面角和颏沟倾角的改变影响力较大的牙性指标:对面角影响大的只有U6-PP距与L6-MP距之和;对颏沟倾角影响大的有2项牙性指标,并按影响力大小排序:U6-PP距与L6-MP距之和的影响力大于L1-NB距.结论 在高角拔牙病例的正畸治疗中磨牙高度的改变与颏部位置及曲线形态的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配合Ⅲ类颌间牵引治疗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20例,分为微种植体支抗组(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Ⅲ类颌间牵引)和常规支抗组(采用常规Ⅲ类颌间牵引),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将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评估疗效。结果微种植体支抗组U6-PP、U6-SN、SN-MP、FH-MP、Y轴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常规支抗组U6-PP、U6-SN、SN-MP、FH-MP、Y轴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结论微种植体支抗在进行Ⅲ类颌间牵引的过程中能有效的控制高角患者的垂直高度。防止下颌骨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成人高低角骨面型颅面宽度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以37例高低角骨面型成人为研究对象,其中高角骨面型17例低角骨面型20例,拍摄后前位X线片,使用W inceph 8.0头影测量分析与图象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头影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Perason相关分析。结果:高低角骨面型中面宽与整个颅面部横向发育关系都较密切;上颌基骨宽度与面型协调一致;高角骨面型鼻宽受整个颅面宽度的影响较大;下颌升支上下部分的宽度是相互关联的,髁突的宽度与邻近骨骼的宽度有关。结论:高低角骨面型颅面宽度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关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高角型双颌前突矫治前后软硬组织改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启锋 《口腔医学》2006,26(6):440-442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高角型双颌前突患者软硬组织矢状及垂直向的影响。方法对18例高角型双颌前突患者在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对矫治前后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①上下颌骨矢状及垂直向关系无明显变化;②上下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③上下磨牙垂直向及矢状向支抗得到较好控制,牙合平面角无明显改变;④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上唇长度加长,下唇长度减小。颏厚度增加1.70mm,颏唇沟加深1.13 mm。结论高角型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后垂直向及矢状向支抗可得到较好控制,侧貌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高角Ⅲ类错牙合 畸形患者全牙轴倾及转矩特征,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角骨性I类(13名)及Ⅲ类(11名)错牙合 畸形共计24名患者头颅CBCT影像Dicom数据,利用invivo 5.1软件进行全牙轴倾度及转矩测量。 结果 (1)高角I类及Ⅲ类左右同名牙倾斜度一致性较好,P>0.05,此后左右同名牙数据一并处理。(2)高角Ⅲ类与I类矢状向比较:①高角Ⅲ类,上前牙根舌向转矩增大趋势,但仅在上尖牙表现统计学差异,P<0.05;②高角Ⅲ类,下前牙根舌向转矩减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 高角Ⅲ类,上后牙近中轴倾、下后牙远中轴倾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角Ⅲ类与I类横向比较:①高角Ⅲ类,上前牙远中轴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前牙轴倾变化趋势不明,仅下中切牙表现远中轴倾(P<0.05);② 高角Ⅲ类,上后牙根舌向转矩增大,有统计学差异;下后牙根舌向转矩减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高角I类及Ⅲ类与Andrews正常牙合 矢状向及冠状向各牙倾斜位置比较:① 矢状向:高角I类Ⅲ类上下前牙根舌向转矩增大,上下后牙明显近中倾斜;② 冠状向:高角I类Ⅲ类上下前牙远中倾斜增大,上下后牙根舌向转矩加大。 结论 (1)高角骨性Ⅲ类牙齿位置在垂直方向的代偿表现强于矢状方向;(2)高角骨性Ⅲ类上下前牙唇舌向倾斜移动风险较高,移动时更应注重牙齿的整体移动;(3)高角骨性Ⅲ类上颌后牙明显颊向倾斜,上牙列横向扩展范围减小,扩弓后稳定性可能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