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5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8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5篇
临床医学   308篇
内科学   3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87篇
外科学   651篇
综合类   584篇
预防医学   7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92篇
  3篇
中国医学   316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依据周解剖学特点,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应用周电灼去神经化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82名诊断为骨性关节炎的患者(91膝),予行双侧或单侧不置换骨的TKA,按随机对照原则将病人分为两组,共有41名实验组患者(45膝)在TKA中接受了周去神经化处理,41名对照组患者(46膝)未做该处理。手术主刀为同一骨科医师,均使用相同的膝关节假体系统。主要评价项目包括膝关节KSS评分、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Feller骨评分及VAS评分。 结果 82名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两组病人的膝关节KSS评分、WOMAC、Feller骨评分及VAS评分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在TKA中行周电灼去神经化,不能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劈开韧带治疗胫骨棘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3月~2005年1月对22例胫骨棘骨折患者采用劈开韧带直视下复位,用Prolene线缝合、横穿前交叉韧带基底,引出关节,固定骨折块。结果22例患者获3~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在术后5周愈合,无骨折移位。术后1个月关节活动范围与健侧均相同,无关节不稳,前抽屉试验阴性。结论劈开韧带治疗胫骨棘骨折具有操作简便易行、复位准确、固定可靠、不需特殊器械、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胫骨棘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使用抓器治疗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1例简单骨骨折及伴有前皮肤损伤的骨骨折使用外固定装置抓器进行治疗.结果 全部11例病例骨质骨性愈合,功能恢复正常,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抓器治疗简单骨骨折,操作容易,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国人正常膝关节与骨不稳膝关节的腱长度,探讨国人腱长度的测量在骨不稳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003年1月~2005年12月诊治的43例骨不稳患者共49膝(男15例,女28例,6例为双侧骨不稳);平均年龄21.4岁(18~28岁);平均身高163(155~173)cm。正常对照组为50例健康体检者共50膝(男16例,女34例);平均年龄24.2岁(18~35岁);平均身高165(154~177)cm。在屈膝30°X线侧位片上测量腱长度、胫骨结节至胫骨平台的距离、Insall-Salvati指数。[结果]骨不稳组腱长度为(53.3±2.7)mm,对照组为(47.3 3.3)mm,统计学上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Insall-Salvati指数在骨不稳组(1.33±0.17)和对照组(1.06±0.14)也具统计学差异(P<0.05)。胫骨平台与胫骨结节之间的距离在骨不稳组为(27.8±3.6)mm,对照组为(28.9±4.1)mm,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腱长度过长是骨不稳的重要特点之一。联合测量腱长度和Insall-Salvati指数有助于骨不稳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关节镜下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挤压螺钉固定骨-腱-骨(BPB)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4年7月,关节镜下界面螺钉固定BPB移植重建ACL41例。术中取韧带偏内切口,修整预张切取的BPB,建立骨隧道,界面螺钉屈膝45°固定植入BPB两端骨块,同时处理合并伤,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随访4~14个月,平均7个月。术前改良Lysholm评分(55.3±7.5)分,术后改良Lysholm评分(90.5±6.5)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按改良Lysholm评分标准,优28例,良13例,优良率100%。结论关节镜下界面螺钉固定BPB移植重建ACL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单铮 《吉林医学》1998,19(6):372-372
<正> 陈旧韧带断裂,由于股四头肌纤维化或挛缩,治疗比较困难。我们1985年10月~1997年6月共收治此种损伤病人5例,由于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7.
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我院自2000年1月—2001年12月采用镍钛—聚器(NT—PC)治疗骨粉碎性骨折3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膝关节髌下皱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磊  刘劲松  孙晋 《中国骨伤》2006,19(8):487-488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下下皱襞结构的变化,探讨膝关节下皱襞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膝关节镜手术病例400例,男177例,女223例;年龄9~79岁,平均42岁。术前均有膝关节疼痛、肿胀和交锁等现象,保守治疗无效,行膝关节镜检查及镜下手术。术中证实单纯的下皱襞病变11例,术前有膝前区疼痛症状者8例,疼痛区域模糊不定者3例,膝关节反复肿胀、积液者2例;术前诊断为半月板损伤4例,关节软骨损伤2例,股关节骨性关节炎1例,下脂肪垫损伤4例。11例均行膝关节镜下下皱襞切除术。结果:400例膝关节镜手术中发现有下皱襞结构的284例(71%);有下皱襞病变的52例(13%),其中单纯的下皱襞病变11例(2.75%)。下皱襞病变镜下表现为下皱襞肿胀、增厚、纤维化、丧失弹性,与髁间凹产生撞击。11例单纯下皱襞病变均行关节镜下下皱襞切除术,术后随访9例,2例失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4个月。疗效评定优7例,良1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88.89%。结论:下皱襞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其病变可以引起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骨骨折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症和多发症 ,伴关节囊破损时 ,断端分离大 ,为寻求疗效确切 ,简便实用的治疗方法 ,我院在使用抓器的基础上于 1994年自行研究出抓器结合钢针撬拨法 ,经 13例临床运用效果满意。1 对象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13例 ,男 9例 ,女 4例 ;年龄 2 7- 69岁 ,平均 4 8岁 ,病程 2 5 - 65天 ,平均 4 5天。 13例膝关节正侧位片中均显示骨折断端分离大于或等于 3cm ,最大分离 4 5cm。所有病例皆有明显的关节囊破裂及骨块翻转现象。结合临床表现 ,体征及X片结果 ,均诊断为骨骨折。1.2 手术方法 :①器械 :抓器及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寻找一种有利于粉碎性骨骨折术中复位、固定和术后恢复的手术入路。方法 采用膝内侧改良切口结合NT-聚器(NT-pc)治疗粉碎性骨骨折38例,其中碎骨块呈3块者18例、4块者13例、5块者5例、6块者2例。结果 38例随访时间3个月—2年6个月,除1例因二次手术病程较长、1例术后缺乏锻炼致膝关节功能稍受影响外,其他患者膝关节活动均恢复正常,切口愈合好,按李纯志等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94.7%。结论 膝内侧改良切口具有充分显露骨、切口短、组织损伤小,有利于术中手指对骨块抚平复位和对关节面复位质量的检查及术后功能恢复;NT-pc符合张力带原理,对严重粉碎性骨骨折的骨折面具有持续的纵向及横向的应力作用,有复位及固定的双重作用。对于严重粉碎性骨骨折,采用内侧改良切口及NT-pc固定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