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0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颈椎病患者上下终板弧形高度、椎间隙高度与椎间隙后骨赘的影像学测量,研究其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颈椎病手术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8例,年龄30~72岁,平均52岁,女60例,年龄37~79岁,平均54岁。其中C2,3 6例,C3,4 15例,C4,5 32例,C5,6 42例,C6,7 13例。术前及术后摄颈椎X线片,利用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调阅影像,测量椎间隙的下上终板弧形高度(L1,L2),椎间隙高度(L3)及后方骨赘的宽度(L4)。利用Spearman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L1与L4对比(r=-0.34,P<0.05),L3与L4对比(r=-0.36,P<0.05),存在负相关。L1与L3对比(r=0.38,P<0.05),L2与L3对比(r=0.48,P<0.05),存在正相关。L1与L2对比(P>0.05),L2与L4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终板弧形高度与椎间隙后缘骨赘宽度呈负相关,通过其测量可明确颈椎退变程度,对颈椎病的早期防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春梅 《河北中医》2009,31(6):868-869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影响,导致血流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以头晕、头痛、颈部活动时加重为主要症状,常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甚至猝倒等,是临床常见病。2006—06—2008—01,笔者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MED术中应用自制器械处理后纵韧带钙化及骨赘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显微内镜(microendoscopic disectomy,ME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钙化及椎体后缘骨赘增生的方法. 方法 MED手术中应用自制弧形纤维环刀和L形打入器治疗115例该类患者. 结果全组随访12~30个月,平均22个月,按MacNab标准:优、良109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94.8(109/115).未出现硬脊膜破裂及神经孙上,未发生椎间隙感染,无中转开放手术. 结论正确运用MED技术,配合采用自制器械及相应的改良方法,能较好地处理合并后纵韧带钙化及椎体后缘骨赘增生的难题,进一步扩大了手术适应证范围,提高了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四天穴方"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疗效的红外热像观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四天穴方”(天牖、天容、天窗、天鼎 )与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比较。方法 运用红外热像技术对“四天穴方”和颈夹脊穴两种取穴法治疗后项背部皮肤温度的变化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治疗后两组项背部皮肤温度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 ,且“四天穴方”组的改善幅度优于颈夹脊穴组。结论 “四天穴方”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项背部病理性高温的改善作用优于传统颈夹脊穴  相似文献   
5.
增殖性脊柱炎义称“肥大性脊柱炎”.是一种以软骨退变.脊柱周围软组织变性.骨质增生为主的骨关节炎。临床表现以腰部疼痛、不灵活甚至钝痛不适或有束缚感.早晨起床或久坐时.疼痛不适感更为明显.而适当活动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但过度劳累后疼痛加重.天气变化疼痛更为明显。笔者白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增殖性脊柱炎6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膝关节关节镜下使用骨赘清理的方法治疗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8例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骨科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44例患者使用关节镜下有限清理进行治疗;观察组44例患者在关节镜下有限清理的基础上联合骨赘清理进行治疗。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及术后情况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及Lyshol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观察组评分变化更明显,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 <0.05)。在随访2年后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7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关节镜下有限清理联合骨赘清理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临床上颈前路、颈后路治疗颈间盘突出方式较多,但因椎间融合器(cago)置入,C3~4椎体后缘骨赘较大,前路无法进入;行后路椎板减压后,患者症状无改善,此时只能经后路去除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和间盘组织。目的:观察颈后路经颈髓前方磨除骨赘手术解除颈髓压迫症状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对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02-06收治的1例男性住院患者。年龄69岁,病程8年。患者颈部活动轻度受限,颈部叩痛、放射痛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上肢肌力Ⅳ级,双侧肱二头肌肌腱和桡骨膜反射亢进…  相似文献   
8.
砭石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耿引循  于娟  胡姗姗  陆宙雄 《河北中医》2007,29(12):1109-1110
砭石疗法是中国传统的外治法,始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脉法》云:“用砭启脉……”《内经》中有大量砭石疗法的内容,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云:“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后因佳石匮乏,该疗法曾一度沉没。20世纪末,经多学科联合攻关,发现山东泗滨浮石具有特殊的微晶结构,有15μm以上的极远红外辐射,同时在摩擦中可产生丰富的超声波脉冲[1]。以泗滨浮石为材料制作砭具进行治疗,具备了按摩和理疗的双重作用。2007-02—2007-08,我们采用砭石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调整肌松复合手法治疗非椎动脉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调整肌松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西比灵口服、颈椎牵引治疗。2组均10日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5.0%,对照组治愈率26.7%,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治疗后眩晕评分、X线表现的变化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调整肌松复合手法治疗非椎动脉型颈性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关节镜辅助下跟骨骨赘切除术联合足底筋膜松解、跟骨减压术治疗慢性足底跟痛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6—2019-12采用关节镜辅助下跟骨骨赘切除术联合足底筋膜松解、跟骨减压术治疗的26例慢性足底跟痛症。用套针进行钝性解剖,在脚跟脂肪垫和足底筋膜之间建立关节镜视野,显露足底筋膜与跟骨结节,射频消融释放足底筋膜的内侧和中央带,保留足底筋膜外侧带。跟骨骨赘完全显露后用钻头将其磨平,透视确认完全移除跟骨骨赘,再用微骨折器械对打磨区钻孔跟骨减压。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4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无疾病复发。本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1.070,P<0.001);术后3个时间点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趋于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230,P<0.001);术后3个时间点AOF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趋于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