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3篇
临床医学   88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48篇
综合类   154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48篇
中国医学   7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Neer法联合McLaughlin法治疗肩袖断裂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肩袖断裂伤应用Neer法联合McLaughlin法治疗的手术方法和并对其临床疗效做初步报告。方法自1999年2月~2004年4月,我院对14例肩袖断裂伤患者,应用Neer法的前肩峰成形术,同时应用McLaughlin法将断裂后退的肩袖充分游离后,前进缝合在肱骨大结节以近的骨槽内。术后肩外展支架固定3~4周,以使肌腱-骨质愈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38个月,平均13个月。所选病例术前肩外展均只有30°,9例术后恢复至180°,且疼痛消失,冈上冈下肌萎消失;4例术后恢复至100°~120°,疼痛消失;1例术后恢复至90°,冈上冈下肌萎消失。结论术前及术中根据肩袖断裂的程度,选择合适的病例,该方法既修补了断裂的肩袖,又消除了肩峰下撞击,方法操作简单,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肩峰下空间在撞击综合征、肩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的发病学中起重要作用.传统观点认为撞击综合征的潜在因素是肩峰下空间狭窄对冈上肌腱的刺激,最新研究发现这一解释并不全面.该文介绍了肩峰下空间的研究进展,如骨性距离测量、撞击综合征发病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部撞击症23例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总结、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部撞击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3例肩部撞击症患者为研究组,全部采用改良前肩峰成形术。另23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结果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意义(P<0.05),研究组23例肩部撞击症患者全部治愈。结论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部撞击症,使肩峰下间隙充分减压,以消除撞击因素,维持肩关节原有的解剖结构,保留第二肩关节的完整性,手术创伤小,早期功能锻练,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肩峰骨折较为少见,临床报道不多,本院从1992年1月~2005年6月分别采用单纯克氏针、钢丝张力带、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肩峰骨折,对得到随访的1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探讨肩峰骨折的手术选择。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15~46岁  相似文献   
5.
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峰骨折较为少见.2002年1月~2007年2月,我们收治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峰骨折8例,分别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和重建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收到良好的近、远期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背景:肩峰形态变化是退变性肩袖撕裂的最重要外在因素,关于肩峰形态及肩峰覆盖的相关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目的:观察肩峰在三维空间中对于肩袖组织的覆盖,测量冠状位及矢状位参数,探究肩峰悬垂、肩盂角及肩峰覆盖角与退变性肩袖全层撕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肩关节镜手术或MRI检查确诊为肩袖全层撕裂的患者56例为撕裂组,同时纳入非肩袖撕裂患者48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胸部CT资料,使用Mimics软件重建患者肩胛骨,在3-matic软件内测量两组患者的肩峰悬垂、肩盂角和肩峰覆盖角,比较两组患者测量参数之间的差异,并对测量参数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评估测量参数预测肩袖撕裂的能力,一般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大于0.8则认为该参数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结果与结论:①肩袖撕裂组患者的肩峰悬垂均值大于对照组(P<0.001),肩峰覆盖角均值也大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的肩盂角均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肩峰悬垂与肩峰覆盖角均是肩袖撕裂的危险因素(P<0.05);③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提示肩峰悬垂与肩峰覆盖角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5和0.865,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6.15 mm和60.65°;④结果显示,肩袖撕裂患者的肩峰悬垂和肩峰覆盖角大于非肩袖撕裂患者,它们均与退变性肩袖全层撕裂有关,可以用来预测肩袖撕裂,并且肩峰覆盖角的预测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7.
胸肩峰皮瓣微循环监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Yang X  Ma J  Sun G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2):125-127
目的 监测胸肩峰皮瓣微循环血流动态变化及其规律 ,为选择最佳断蒂时间提供可靠客观量化指标。 方法 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 (LDF)对 12例胸肩峰皮瓣转移面中点于术后 2~ 7天逐日进行微循环监测 ,皮瓣移植后第 4天起记录皮瓣蒂部阻断前、后LDF的PU(灌注单位 )值变化情况。 结果 胸肩峰皮瓣微循环血流变化可分为 2期 ,即术后前 4天的骤升期PU值分别为 3 5±1 3、4 5± 1 7、6 7± 2 9;术后 4~ 7天的平台期PU值分别为 7 4± 2 0、7 6± 2 3、7 3± 1 6。本组断蒂时间为术后 6~ 8天。 结论 胸肩峰皮瓣在转移修复面部缺损时 ,其微循环血流变化在平台期后期时 ,当阻断皮瓣蒂部后其PU值恢复到或超过阻断前水平的 5 0 %时进行断蒂 ,皮瓣全部成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超声介入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患者的疗效及复发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S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超声表现进行分型,并分别采用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注射(单纯注射组)以及超声引导肩袖肌腱松解术联合肩峰下滑囊注射(联合治疗组),比较两组术后1周及1,3,6月的疗效差别。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1,3,6月的VAS,CMS和OSS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术后6月均有复发病例,单纯注射组及联合治疗组的晚期复发率分别为34.9%及10.2%,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SIS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但对于超声诊断为SIS 2型的患者,应采用超声引导肩袖肌腱松解术联合肩峰下滑囊注射,以降低晚期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肩关节撞击综合征与相关肩峰影像学特征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3.0T MR检查,选取56例肩关节临床异常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无症状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肩关节MR影像学特征进行评估,所有研究对象均经临床症状及体格检查诊断.结果:两组研究对象肩关节MR影像学特征评估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肩峰Ⅲ型较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短期小剂量倍他米松注射治疗肩峰下疼痛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共有60例肩关节疼痛患者诊断为肩峰下疼痛综合征,随机分为注射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予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注射组予以小剂量倍他米松(3.5 mg)肩峰下间隙注射治疗.注射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