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256例胫骨干骨折髓内针固定后病人膝关节前侧疼痛的临床观察,分析膝关节前侧疼痛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年1月~2007年12月应用髓内针治疗的胫骨干骨折的病人共256例。其中男183例,女73例。平均45岁,其中76例(30%)的病人是开放性骨折,156例(60%)病人在伤后24h之内进行手术,其余100例(40%)病人在伤后12d内予以手术治疗。[结果]共有166例病人发生了膝关节前侧的疼痛,占病人总数的65%。其中经髌韧带科路者96例(发生率为58%);髌韧带旁入路者为70例(发生率为42%)。膝关节前侧疼痛在活动后加重。在166例病人中,有90例(54%)病人在术后1年髓内针取出后疼痛感消失,经休息或口服止痛药物缓解的为33例(20%),其余病人在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练习后疼痛感减轻或消失。[结论]手术入路的不同并不能减少胫骨干骨折髓内针治疗后膝关节前侧疼痛的发生,而髓内针的移除、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练习可减少此种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探讨其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01-2013-12病区共收治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术区深部感染35例,根据末次随访内固定是否移除分为内固定移除组(13例)和内固定保留组(2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最常见病原菌,占40%。单因素分析发现迟发型感染、术中异体输血、清创次数≥3次与内固定移除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迟发型感染(OR=17.458,95%CI=1.639~185.919)、清创次数≥3次(OR=53.154,95%CI=2.591~1090.417)是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内固定移除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对于迟发型感染及清创次数达到3次时应考虑移除内固定,以利于有效的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治疗疗效,对影响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内固定移除的因素进行评估。[方法]2004年7月2012年12月共收治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65例,男38例,女27例,平均(51.1±15.0)岁。手术部位:颈椎14例,胸椎5例,腰椎46例。所有脊柱术后感染患者均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在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前留取切口分泌物送检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待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明确后调整抗生素。必要时联合彻底清创冲洗、对口置管冲洗引流,根据引流液培养结果决定冲洗量及拔除冲洗管和引流管。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分析内固定移除与性别、年龄、手术部位、术前住院时间、感染发生时间、感染部位、体温、切口渗液、切口红肿、切口疼痛、神经体征、病原菌种类和清创次数等因素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对内固定移除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术前住院时间、感染发生时间、清创次数等因素与内固定移除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清创次数是影响内固定移除的最重要因素。[结论]对于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当清创次数达到2次时应考虑移除内固定,以利于有效地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注射型在体植入剂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注射型在体植入剂的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注射型在体植入剂可分为热塑胶浆、在体交联体系、溶剂移除沉淀体系、热致溶胶-凝胶转变体系、在体固化有机凝胶和疏水脂肪酸胶浆等类型。生物降解性材料的不断涌现加速了它的发展。结论注射型在体植入剂可有效控释药物,提高药物的疗效和病人的顺应性,减少不良反应。虽然该剂型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它在药物传递、组织工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但转移是肿瘤恶性行为的特征性表现,也是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古今中医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肿瘤的转移途径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恶性肿瘤的转移除经典转移学说外,要以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结合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来分析,但这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在深入研究了有关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恶性肿瘤转移的新学说——"经络转移学说",从恶性肿瘤转移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内固定材料的相容性问题完全解决之前 ,多数手术置入的内固定必须取出。有关内固定植入方面的研究很多 ,新方法、新器械层出不穷 ,但内固定的移除通常不受重视 ,临床上经常出现因移除手术不当而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鉴于此 ,笔者将遇到的 2 1例进行分析 ,以引起重视 ,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1 临床资料本组共 2 1例 ,男 13例 ,女 8例。年龄 :2 5~ 80岁 ,距首次手术时间 1~ 3年。其中 8例首次手术在外院实施。术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处理 :钢板螺丝钉 5例 ,主要问题是螺丝钉帽打毛 ,钉帽凹槽变浅或消失。处理方法是先将其余螺丝钉取出 ,在“毛…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术后易发生输尿管狭窄、尿漏等泌尿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移植肾功能,甚至导致移植肾丢失。输尿管支架在肾移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通过促进肾移植术后尿液从肾脏流入膀胱,减轻输尿管内压力,降低早期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也可能造成尿路感染、支架相关并发症和BK病毒感染等不利影响。因此临床医师需要灵活把握输尿管支架移除指征。本文对肾移植领域输尿管支架的应用、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及移除时机做一综述,旨在为肾移植术后输尿管支架相关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陈绍良 《海南医学》2002,13(12):20-23
WHF主席MarioF .DeCamargoMaronhao指出 ,根据 2 0 0 0年公布的最近的世界卫生报告 (WorldHealthReport) ,1千 7百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即全球每3个死亡中的 1个死于心血管疾病。这1千 7百万死亡中的 80 %发生在低、中等收入的国家。到 2 0 2 0年心血管死亡将比该数字增加 5 0 % ,高达 2千 5百万 ,预计 1千 9百万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悉尼大学的流行病学专家MacMahon教授指出 ,2 0 2 0年心肌梗死与脑卒中将从目前死因的第 5与第 6位上升至第 1和第4位。尽管近年来美国某些欧洲国家和澳大…  相似文献   
9.
谭源  刘臻臻 《眼科学报》2022,(5):360-373+449
内源性干细胞在组织的损伤修复过程中组织相容性好、致瘤风险低,相较于外源性干细胞具有不需要体外扩增和培养、疾病传播风险低的优点,在细胞治疗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现在已经有多种使用内源性干细胞进行疾病治疗的成熟方式,应用领域包括了全身各种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在眼组织中,晶状体具有终生生长的能力且便于观察,是实现再生修复的突破点。哺乳动物中晶状体再生的实现有赖于晶状体内源性干细胞的定位和改良手术方式,以保留晶状体干细胞,并创造适合晶状体再生的微环境。对再生后的晶状体蛋白质组成分析,发现其类似成熟晶状体,而非胚胎期的晶状体,提示晶状体再生的调控与胚胎期的诱导发生并不相同;而调控晶状体再生的策略不仅着眼于干细胞的激活和正确分化的诱导,对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也需要进行调控。在未来,为将晶状体再生的经验应用于其他眼组织中,动员内源性干细胞并促进其生长,可以添加细胞有效成分,比如外泌体、线粒体、小分子化合物等,模拟细胞应激;此外,还可以通过手术或生物材料辅助,恢复晶状体结构和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一种鲁棒的骨龄X射线平片自动轮廓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骨龄X射线平片具有不均匀和复杂性,因而在骨龄自动评价的研究中,手掌轮廓提取的结果往往不理想.目的:采用计算机自动提取手掌轮廓,为骨龄自动评价中图像预处理阶段的研究奠定重要基础.为了解除骨龄评定带来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提出用计算机进行自动评价.方法:在仔细分析骨龄X射线平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对图像背景的可行有效子采样点方案,并提出用二元三次线性回归方法来模拟图像背景,通过形态学以及二进制标记等~系列操作,最后成功提取出手掌轮廓.结果与结论:采用异常点移除和回归方法相结合来提取轮廓,采取固定阀值,不受阀值选取的困扰,并具有鲁棒性.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提取的手掌轮廓成功率在93%以上,能完全应用于骨龄自动识别的后续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