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比较4种消毒方式对医疗机构物体表面消毒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医疗机构常见物体表面40份,每份分4个区域,以4种消毒方式进行现场试验,比较消毒效果。方式1:一次性纸巾蘸取次氯酸消毒液直接擦拭物表;方式2:一次性纸巾蘸取清水擦拭物表达到去污效果后,再使用次氯酸消毒液喷洒消毒物表;方式3:一次性纸巾蘸取84泡腾片溶液擦拭物表;方式4:使用复合双链季铵盐化合物消毒湿巾擦拭物表。结果 消毒方式1~4回收菌量对数值由消毒前1.67 (1.31~2.26)、1.87 (1.26~2.47)、1.49 (1.23~2.05)、1.77 (1.25~1.97)降至消毒后的0.15 (0~0.84)、0 (0~0.53)、0 (0~0.78)、0 (0~0.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消毒前、后各组回收菌量对数值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消毒方式2和方式3平均杀灭对数值>1,为消毒合格,方式1和方式4均<1,为不合格。结论 采用去污后再使用次氯酸喷洒消毒与84泡腾片消毒液擦拭消毒均合格,优于直接使用次氯酸消毒液擦拭消毒及使用复合双链接铵盐化...  相似文献   
2.
血管过氧化物酶1(VPO1)是心血管系统新近发现的血红素过氧化物酶超家族成员,可催化NADPH氧化酶(NOX)来源的过氧化氢(H2O2)生成次氯酸(HClO),进而加重氧化应激,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和肺动脉高压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VPO1介导的氧化应激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体外实验评估不同次氯酸冲洗用于预防骨折感染的安全性及抗菌效果性方法:体外不同浓度次氯酸刺激小鼠L929和MC3T3细胞,检测细胞克隆形成、增殖及调亡情况评估次氯酸安全性。小鼠红细胞溶血实验评估次氯酸溶血风险。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增殖和抑菌圈实验评估次氯酸有效性及敏感细菌。结果:体外实验表明低浓度次氯酸对小鼠L929和MC3T3细胞的增殖无影响,小鼠红细胞溶血实验阴性。抗菌实验表明低浓度次氯酸具有与碘伏及双氧水类似的抑菌效果,但与其他消毒剂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本实验结果为低浓度次氯酸应用于临床治疗骨科感染提供体外研究数据。发现低浓度次氯酸安全性高,对革兰阳性菌引起的骨感染治疗效果好,是潜在的临床治疗感染性骨髓缺损、骨髓炎及开放性骨折的清创冲洗剂。  相似文献   
4.
王玲  徐燕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9,36(10):724-727
摘要 目的 观察次氯酸发生器生成的次氯酸消毒液实验室杀灭微生物及现场应用的效果 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和模拟现场试验方法,对某次氯酸发生器现场生成的次氯酸消毒液杀灭微生物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该次氯酸发生器现场生成的次氯酸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82.4 mg/L。以该次氯酸消毒液原液对悬液内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作用2.5 min,杀灭对数值均>5.0;对悬液内白色念珠菌作用5 min,杀灭对数值>4.00;对悬液内脊髓灰质炎病毒作用30 min,灭活对数值>4.00。用该次氯酸消毒液原液浸泡污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棉布织物5 min,杀灭对数值为5.45;对染于餐具上的大肠杆菌和止血钳齿部的铜绿假单胞菌,杀灭对数值分别为3.60和6.27。结论次氯酸发生器生成的次氯酸消毒液可有效杀灭悬液内和物体表面上的细菌繁殖体、真菌和病毒。  相似文献   
5.
利用次氯酸的化学效应使蛋白质凝固的原理治疗宫颈那囊是一种新的疗法,笔者于2005年3月以来共治疗53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我科门诊诊治的宫颈那囊患者53例,均已婚;年龄23~56岁,其中23~29岁7例(占13%)、30~39岁16例(占30%)、40~49岁27例(占50%)、>50岁3例(占5%);那囊直径0.3~0.5cm21例、0.6~1cm26例、1.1~1.5cm6例。1.2治疗方法(1)术前准备:治疗前常规宫颈刮片及阴道分泌物检查,除外宫颈癌及滴虫、霉菌、淋菌等感染,于月经后3~7天治疗。(2)术中操作: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窥器暴露宫颈,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次氯酸对人血清白蛋白(HSA)的氧化修饰影响及与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s)之间的关系。 方法 有氧条件下在恒定浓度的HSA(60 mg/ml)内加入不同浓度次氯酸(0、1、5、10、20、30、40、50、60 mmol/L,最终浓度),观察氧化剂对HSA的修饰作用。凝胶排阻色谱法检验HSA氧化修饰结果,在线光谱扫描(190 nm~400 nm)分析修饰产物的光谱特性。结果 次氯酸可氧化修饰人血清白蛋白,其修饰产物主要为二聚体HSA和六聚体HSA。发现次氯酸对HSA单体和HSA二聚体的氧化修饰为一级反应;对诱导生成的AOPPs为准一级反应;而对诱导生成的HSA六聚体则为二级修饰反应。同时发现白蛋白对AOPPs的主要贡献者是六聚体形式的HSA,光谱分析表明HSA聚集体的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提示HSA聚集体是由于蛋白中的酪氨酸残基通过氧化交联方式而聚集形成的。 结论 HSA经次氯酸处理后主要发生了蛋白聚集。而对AOPPs的主要贡献者是六聚体形式的HSA。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持续性次氯酸灌注对内镜终末漂洗水的消毒效果。方法 基线采集内镜终末漂洗水的水样,进行微生物培养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鉴定。引入微酸性次氯酸水发生机后,在安装后的特定时间收集水样进行培养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分析。结果 安装前共采集水样27份,其中10份合格,合格率为37.03%。不合格水样可检出放线根瘤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黄色微杆菌、贪铜菌、藤泽甲基杆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等水源性细菌;安装后共采集水样54份,均为合格。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分析显示,安装前的样本中可检测出大量皮氏罗尔斯顿菌、耐金属贪铜菌、奥斯陆莫拉菌、日本慢生根瘤菌、水生甲基杆菌、戈登分枝杆菌、新鞘氨醇杆菌等细菌序列,消毒后主要为宏基因测序分析常见的背景细菌。结论 持续性次氯酸灌注消毒可有效清除水管路中的细菌,并降低水管路中生物膜的形成,提升内镜终末漂洗水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有效的高压氧舱内空气消毒方法。方法分别采用空气清菌片熏蒸法、紫外线照射法和次氯酸擦拭法三种方法对使用后的高压氧舱进行空气消毒各50次,比较空气消毒效果、作用时间及消毒成本。结果三种方法空气消毒后合格率均为100%,空气清菌片、紫外线和次氯酸作用时间分别为60 min、60 min、10 min,每次成本分别为1.0元、0.8元、0.6元。结论三种方法均可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空气清菌片适宜持续动态消毒,紫外线适宜终末消毒,次氯酸适宜两舱之间消毒。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观察次氯酸手消毒剂杀灭微生物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采用三室电解+酸碱耦合技术制备含有效氯为120 mg/L且pH值5.5~6.5的次氯酸手消毒剂,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悬液定量病毒灭活试验和30人次手消毒的现场试验计算杀灭对数值,通过雌性日本大耳白兔一次完整/破损皮肤刺激试验和急性眼刺激试验完成刺激反应分级。结果 用该手消毒剂原液作用≤1 min时,对悬液内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均>5.00;对白色念珠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4.00;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平均杀灭对数值>4.00。该手消毒剂原液对完整皮肤、破损皮肤均无刺激性,急性眼刺激强度为无刺激。结论 次氯酸手消毒剂对细菌繁殖体、真菌和肠道病毒均具有杀灭效果,属实际无毒级物质,对皮肤、黏膜无刺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