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11篇
  免费   769篇
  国内免费   340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225篇
妇产科学   54篇
基础医学   852篇
口腔科学   47篇
临床医学   3787篇
内科学   11039篇
皮肤病学   39篇
神经病学   323篇
特种医学   91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7篇
外科学   457篇
综合类   11571篇
预防医学   2945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4518篇
  64篇
中国医学   1798篇
肿瘤学   111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93篇
  2022年   397篇
  2021年   544篇
  2020年   594篇
  2019年   408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399篇
  2016年   450篇
  2015年   570篇
  2014年   1204篇
  2013年   1250篇
  2012年   1614篇
  2011年   1870篇
  2010年   1674篇
  2009年   1688篇
  2008年   1956篇
  2007年   1819篇
  2006年   1844篇
  2005年   2363篇
  2004年   2615篇
  2003年   2570篇
  2002年   1844篇
  2001年   1787篇
  2000年   1307篇
  1999年   1026篇
  1998年   922篇
  1997年   942篇
  1996年   853篇
  1995年   914篇
  1994年   735篇
  1993年   529篇
  1992年   407篇
  1991年   394篇
  1990年   305篇
  1989年   331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方冬梅 《中外医疗》2015,34(1):62-63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分析其心电图的特点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和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结果 5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中,有45例(90.00%)患者的心电图出现异常,急性脑血管患者心电图异常的主要表现是ST段变化、Q-T延长、各型心率失常和房室肥大。病情好转时心电图随之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心电图改变情况与急性脑血管病存在一定关系,心电图对判断患者病情改善和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心电图特点,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总结我院收治1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病例,总结其心电图特点,结合病史症状等特点,分析患者误诊原因。结果 14例患者中正常心电图4例;左室高电压6例(2例伴ST-T改变);1例表现为Ⅱ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Ⅱ、Ⅲ、a 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1例V1~V3 ST弓背向上段抬高,表现非特异性ST-T段异常4例,心房纤颤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6例因胸痛及心电图异常初步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1例因双下肢麻木无力初步诊断脊髓病,1例因左侧偏瘫初步诊断脑梗死,1例初步诊断急腹症,另外5例初诊即怀疑主动脉夹层,后进一步检查确诊,其中1例死亡后尸检确诊。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无特异性,有类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特点,易漏诊及误诊,应警惕此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室性早搏患者窦性心律震荡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博爱县人民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门诊及住院经常规心电图诊断室性早搏患者308例,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窦性心律震荡结果分为异常组(研究组)和正常组(对照组),结合两组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窦性心律震荡异常的原因和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中起源于左室和右室的早搏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死、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性早搏患者窦性心律震荡异常与特定的临床特点密切相关且预示自主神经紊乱存在。  相似文献   
4.
李宁  徐琴  黄勇华 《河北医药》2016,(16):2405-2408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步长制药)治疗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北京21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脑梗死伴心肌缺血患者,非随机分为脑心通组(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和对照组(仅基础治疗)。对比分析第4周、8周、12周时2组心电图变化以及使用NIHSS和改良mRankin评估第12周时神经功能变化。结果入组544例,剔除16例(不良事件2例、自动放弃1例、违背规则1例、失访6例、其他6例),实际完成试验528例(包含测量资料缺失病例),其中脑心通组291例,对照组237例。心肌缺血改善的有效率脑心通组和对照组第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1%、14.9%, P =0.704);但第8周(27.7%、14.3%, P =0.001)和第12周(31.3%、16.9%,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第12周时NIHSS减少≥2分脑心通组(77.7%)明显高于对照组(68.4%)( P <0.05),mRankin 减少≥1分脑心通组(67.7%)显著高于对照组(56.1%)( P <0.05)。多因素分析心电图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是脑心通( P =0.005)和第12周时AST的降低( P =00.47);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包括脑心通治疗、基线收缩压和肌酐水平、既往心脏病或高脂血症病史。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对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总结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的变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对其心电图的变化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结果 2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出血组92例,脑梗死组9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组15例)共158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约占79.00%,其中脑出血组心电图异常91例,约占98.91%,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53例,约占55.21%,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心电图异常14例,约占93.33%,脑出血组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类型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心电图异常表现为复极变化的发生率最高,为82例,约占51.90%,其次是心肌损伤和心律失常分别为48和45例,各占30.38%和28.48%。在158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经过多次的治疗和检查心电图之后,病情有好转102例,恢复正常36例,死亡20例。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与心电图密切相关,病情越重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越高,但心电图的异常项目亦可随着病情的好转而恢复正常,故心电图的变化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门诊,有的人因心慌、气短前来就诊,经心电图等有关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那么心律失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正常人的心律起源于心脏的窦房结,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而且很有规律。窦房结这种有规律的冲动,经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传导到心脏各部,使心脏有规律的跳动,维持着人的正常循环。如心跳频率、心跳节律和冲动传导,其中有一项异  相似文献   
7.
表现为牙痛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男性,38岁,因间歇性牙痛1年,再发6h入院。患者于1年前出现不明原因的牙痛,每次持续10min后可自行缓解,反复发作,不伴心悸气急,故未就诊。入院前6h在睡眠中突然牙痛,伴胸骨后剧痛、头晕、出汗、乏力,自服“去痛片”无效来院急诊。既往无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体检:BP110/90mmHg,T35.5℃,面色苍白,呈急性痛苦面容。右肺底闻及少许干湿罗音,心界不扩大,心率60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急查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律,QRS波群Ⅱ、aVF、V7~V9导联呈qR型,Ⅲ导联呈QR型,V3R、V4R呈切迹的QS型,V5R~V7R呈Qr型…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心电图ST-T的变化对诊断并非特异性,尤其是年轻患者。因心肌除极、复极时间延长等很多生理因素均使 ST-T发生改变。本文选择36例年轻患者,对其ST-T改变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麻疹伴心肌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麻疹患者的心肌损害情况。方法对248例住院的麻疹患者,检测心肌酶并做心电图检查。结果248例麻疹患者,心肌酶异常者213例,占85.9%,心电图检查T波及S-T段改变32例,房性早搏1例,室性早搏2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结论麻疹患者伴有心肌损害的比率达85.9%,其中心电图有改变36例,占14.5%。  相似文献   
10.
李晓全  盂洁 《吉林医学》2006,27(11):1358-1358
目的:为了更准确地定位心肌梗死,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方法:对90例患者心电图(ECG)定位与超声心动图的定位进行比较。结果:两者可以相互验证。ECG所示梗死部位与超声心动图出现运动前的室壁节段大致相同,符合率78.9%,其中后壁心肌梗死21例,前间壁心肌梗死30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6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心肌梗死诊断高于心电图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并且可以弥补心电图对心肌梗死诊断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