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26篇
综合类   128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39篇
  2篇
中国医学   7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焱昊  杜宁  陈伟珍 《中国骨伤》2006,19(4):207-210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之间颈椎旋转、半失稳的关系。方法:本组112例,其中椎动脉型38型、交感型36例、神经根型38例,应用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在X线正位片上测量患者每个颈椎椎体的旋转度和在侧位片上测量椎体半失稳的位移距离。结果:在C6旋转度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均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统计学差异(P<0·01),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间的C2旋转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椎动脉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间的C4旋转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椎体半失稳的位移距离和椎体半失稳率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均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中椎体半失稳和颈椎旋转是它们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不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经前路下颈椎(C3~C7)内固定器的设计及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7):588-590,F003
  相似文献   
3.
退行性腰椎失稳力学机理与临床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行性腰椎失稳是存在于许多腰椎疾患的病症。现就其腰椎失稳的力学机理进行分析。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34例,女30例;年龄43~71岁;病史5~18年不等;临床特点表现为下腰部的困、胀、酸、痛不适,并双下肢交替疼痛对例,表现为腰椎绞锁、反复发作性的腰腿痛24例,表现为腰痛、间歇性破行,以X光片显示腰椎体后滑脱者19例。2.临床诊断:临床表现除具有上述三项临床特点外,放射学诊断还应具有:(1)应力性摄片椎体有异常位移;(2)椎间隙狭窄;(3)CT片显示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小关节突肥厚、增生;(4)脊柱后滑脱;…  相似文献   
4.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对31例颈性眩晕患者36个突出间盘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观察术后3个月以上的疗效。结果28例术后眩晕立即消除(90%),明显改善者2例(7%),无效者1例(3%),无神经损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导致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是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失稳,激惹交感神经诱发椎动脉痉挛。钩突关节肥大并非是主要致病因素。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使椎间盘内压骤然降低,加之局部直接热疗,从而可消除椎动脉痉挛,对治疗颈性眩晕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保留部分关节突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在保留部分关节突情况下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6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摄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测量是否有椎间失稳;在轴位MRI上分别测量保留完整关节突、1/2切除、全部切除三种情况下关节突内侧距离以及旁矢状位上、下椎体前后缘切线的距离。根据上述数据选择后路腰椎间融合器的宽度、长度,规划手术,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施行椎间融合。结果:16例中,7例术前有椎间失稳;L4/5、L5/S1两节段术前MRI测量上述三种情况下关节突距离差异显著(P<0.01)。12例于术中切除1/2关节突,2例约切除2/3,2例切除超过2/3。14例单纯置入腰椎间融合器,2例辅助使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随访6~24个月,无术后椎间滑移;15例骨性融合,时间5~15个月;1例未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生腰椎间融合器移位。结论: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时多数患者难以保留完整关节突;而选择宽度10mm以内的后路腰椎融合器、保留约1/2的关节突在大多数病例是可行的,经短期随访,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下腰椎失稳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下腰椎失稳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及椎体融合器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BAK融合。结果:术后随访1年一4年3个月(平均2年4个月),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年89.6%,2年2个月100%,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92%。结论: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加椎间融合器固定,可使滑脱失稳的椎体部分或全部复位,保证脊柱骨性融合,达到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用力学原理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背部肌肉功能锻炼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稳定腰椎结构的力学原理分阶段护理:(1)有意识等长收缩骶脊肌;(2)主动锻炼飞燕式和挺腹等活动;(3)增加肌性前后壁肌力锻炼.结果应用力学原理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功能锻炼,腰部骶脊肌恢复佳,术后腰椎结构失稳情况未发生.结论应用力学原理指导术后功能锻炼能有效改善骶脊肌和腹肌功能,即增加随意性稳定功能,能有效改善腰椎结构失稳.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流化床喷雾制粒机的起始流化速率,粉粒平稳流化及其控制方法,喷雾制粒机理和骤变失稳现象,指出起始流化速度的实验值远大于理论值,但是可以通过对床层压降的监控,实现平稳流化的操作控制,颗粒以团骤方式长大,而温骤变失稳是本文流化制粒失效的主要形式,讨论了多种过程参量对制粒和骤变失稳的影响,其结果有助于指导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作者自行设计制作的螺纹异体皮质骨椎间融合支架(aliograft interbody fusion cage,AIFC)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7例,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20~72岁,平均48.5岁.Ⅰ~Ⅱ°滑脱17例,Ⅱ~Ⅲ°滑脱7例,退行性腰椎不稳3例.前路手术3例,后路手术24例,其中15例同时行内固定,手术共植入AIFC 39个,其中一个间隙植入2个9例,植入1个15例,同时2个间隙各植入1个3例.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优21例,良5例,可1例.X线动态观察术后3~4月手术撑开的椎间隙有1~2mm的回落丢失,1例AIFC破裂,全部获骨性愈合.结论AIFC具有足够支撑、维持椎间隙高度功能,抗滑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可避免取髂骨和金属椎间融合器永久植入的一些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理想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失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影像学及外科技术的发展 ,对成人腰椎失稳诊断和治疗方法很多 ,但均遵循其治疗原则彻底减压、复位和融合固定。虽脊柱融合与髋关节融合一样是一种非生理性的治疗方法 ,但一些临床经验和研究表明在适当选择的病人中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自 1999年 5月以来作者应用经后路椎间植骨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失稳 1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16例 ,男 12例 ,女 4例。年龄 35~ 6 4岁 ,平均 4 5岁。病程 10个月~ 2 0年 ,平均 1年 6个月。均有顽固性下腰痛。伴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 14例 ,伴间隙性跛行 13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