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49篇
  免费   4745篇
  国内免费   2454篇
耳鼻咽喉   1561篇
儿科学   797篇
妇产科学   2155篇
基础医学   3836篇
口腔科学   1027篇
临床医学   13027篇
内科学   4966篇
皮肤病学   2162篇
神经病学   2224篇
特种医学   5272篇
外国民族医学   60篇
外科学   6521篇
综合类   26939篇
预防医学   5789篇
眼科学   728篇
药学   9953篇
  138篇
中国医学   4646篇
肿瘤学   7247篇
  2024年   522篇
  2023年   1888篇
  2022年   2328篇
  2021年   2514篇
  2020年   2185篇
  2019年   2220篇
  2018年   1181篇
  2017年   2057篇
  2016年   2313篇
  2015年   2647篇
  2014年   4074篇
  2013年   4343篇
  2012年   5602篇
  2011年   5914篇
  2010年   5587篇
  2009年   5216篇
  2008年   5921篇
  2007年   5135篇
  2006年   4763篇
  2005年   4802篇
  2004年   3960篇
  2003年   3828篇
  2002年   3215篇
  2001年   2915篇
  2000年   2080篇
  1999年   1810篇
  1998年   1663篇
  1997年   1550篇
  1996年   1499篇
  1995年   1258篇
  1994年   995篇
  1993年   677篇
  1992年   600篇
  1991年   490篇
  1990年   398篇
  1989年   470篇
  1988年   117篇
  1987年   117篇
  1986年   78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上皮内瘤人群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体检中心行胃镜检查的CAG伴上皮内瘤变受试者及单纯CAG受试者资料,将240例CAG伴上皮内瘤变受试者作为研究组,240例单纯CAG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发病部位、中医体质结果等信息,分析不同年龄CAG伴上皮内瘤变发生率与性别的关系,分析性别、年龄、CAG伴上皮内瘤变发生部位与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的关系,比较CAG伴上皮内瘤变和单纯CAG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结果?240例CAG伴上皮内瘤变患者,不同年龄组CAG伴上皮内瘤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65岁年龄段发病多见。CAG伴上皮内瘤变体质分布(兼挟体质纳入其中):血瘀质27例,湿热质100例,气郁质60例,阴虚质33例,痰湿质38例,气虚质45例,阳虚质48例,平和质5例,特禀质5例,以湿热质为主。男性人群以湿热质为主,其次是痰湿质和气郁质;女性人群中以气郁质、气虚质为主,其次是阳虚质。湿热质(11.6%)好发于45~55岁年龄段,气郁质(7.8%)、痰湿质(4.4%)和气虚质(5.3%)好发于56~65岁年龄段,阴虚质(3.6%)、阳虚质(6.6%)好发于>65岁年龄段。CAG伴上皮内瘤变质发生部位以胃窦为主,其次是胃体、胃角,发生部位和体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伴上皮内瘤变人群以湿热质为主,其次是气郁质,然后是阳虚质和气虚质。单纯萎缩性胃炎也是以湿热质为主,其次是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两组间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G伴上皮内瘤变人群中,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发病年龄段中老年人多见,男性人群体质以湿热质为多,女性人群以气郁质、气虚质为主。发病部位与中医体质无明显相关性,CAG伴上皮内瘤变和单纯CAG体质分布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4.
患儿女,2岁,头面部黄色斑片1年半,渐累及躯干、外阴。皮肤科情况:头面部、躯干、外阴可见多发大小不一的黄色斑片,约绿豆至豌豆大小,边界清,表面光滑,未见丘疹、斑丘疹、鳞屑、萎缩、糜烂、坏死等。腹部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上部可见弥漫泡沫细胞浸润,伴有淋巴细胞浸润。诊断:泛发性扁平黄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其血清IGF-1、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11月该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GnRH-a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症状以及对血清IGF-1、HMGB1水平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0. 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 7%(P<0. 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 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 7%(P<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GF-1、HMGB1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GF-1、HMGB1水平均有所改善,并且研究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过程当中,采用米非司酮联合GnRH-a对其进行治疗,能够大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复发率,增加妊娠率,使血清IGF-1、HMGB1水平得以改善,控制异位子宫内膜的增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总结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cytoreductive surgery &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CRS+HIPEC)治疗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的单中心诊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病理证实为阑尾源性PMP并经CRS+HIPEC治疗604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604例患者经历621次CRS+HIPEC治疗,平均年龄56.7岁,其中女性364例(60.3%),男性240例(39.7%),平均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为25.7。28.5%(172/604)的患者完全减瘤(CCR 0/1)。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7%(131/604),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7%(4/604),术后5年生存率为53.6%。高级别病理类型、不完全减瘤(CCR 2/3)、PCI>20、3~4级不良事件是PMP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阑尾源性PMP临床罕见,治疗方法特殊,对于怀疑或确诊PMP的患者,尽早行规范CRS+HIPEC治疗,有望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治疗前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PSC)CT图像分型,并分析其CT征象,为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PSC患者治疗前的CT图像,包括肿瘤的部位、范围、大小、密度、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按照肿瘤的部位由上及下分为Ⅰ~Ⅳ型,并根据肿瘤侵犯的范围从小到大分为a^d亚型。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PSC各亚型的占比,并对各亚型之间进行两两比较。采用R×C列联表精确概率检验比较分型和亚型肿瘤钙化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对各分型和亚型肿瘤的大小和密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01例PSC中,Ⅰ~Ⅳ型的发生率分别为17.8%、30.7%、36.6%、14.9%,a^d亚型的占比分别为9.9%、25.7%、58.4%、5.9%。各亚型的占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c亚型明显高于a亚型(P=0.039),d亚型明显低于a亚型(P=0.036),其余各型之间无明显差异。各分型肿瘤内钙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3);各亚型肿瘤内钙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a^d亚型肿瘤钙化的比率逐渐增加。Ⅰ型肿瘤的左右径及上下径明显大于Ⅱ~Ⅳ型(P<0.05)。a亚型与b亚型肿瘤之间前后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b^d亚型之间前后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亚型肿瘤之间的左右径、上下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亚型径线最小,d亚型径线最大。结论101例PSC中,Ⅱ、Ⅲ型最多见,肿瘤较少累及第一骶骨;各亚型中,a型较少见,c亚型最多见,d亚型最少见。肿瘤的密度与分型无关,肿瘤内钙化与亚型有关。Ⅰ型肿瘤侵犯的范围较Ⅱ~Ⅳ型广泛,a^d亚型肿瘤的径线逐渐增大,CT分型有利于判断肿瘤的范围。PSC诊断延迟现象比较明显,但很少发生远处侵犯和转移。CT图像可对治疗前PSC分型,为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宫颈癌对妇女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关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仍在研究中。近年研究发现一种多功能核蛋白,即死亡结构域相关蛋白(death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Daxx),其与细胞内蛋白或病毒蛋白相互作用,参与调节细胞凋亡、转录调控、抗病毒等细胞活动,在不同途径中发挥不同的生理或病理作用。通过对Daxx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综述Daxx的一般特性和研究现况及其在宫颈病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健脾类中药方剂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搜集2009年1月-2019年1月国内发表的健脾类方剂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相关信息,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评价,用Revman 5.3软件从临床综合疗效、胃排空时间、复发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行敏感性分析,检验其稳定性。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共计962名患者,结果显示健脾类中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总有效率:OR=4.46,Z=7.38,95%CI:(3.04,6.53),P<0.000 01;缩短胃排空时间:Z=3.18,MD=-31.04,95%CI:(-50.17,-11.91),P=0.001;减少复发率:Z=4.41,OR=0.18,95%CI:(0.09,0.39),P<0.000 1。结论:健脾类中药方剂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在增加临床总有效率、缩短胃排空时间、减少复发率等方面比运用促胃动力剂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