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分析光强对野菊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揭示适于野菊生长的光照强度,为野菊种植提供参考依据。分别在100%,80%,60%,40%,20%全自然光强水平下种植野菊,生长旺盛期测定野菊相关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参数、荧光参数等光合生理及保护酶系统指标,采取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叶绿体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野菊叶片在80%以上全自然光强下出现不同程度发黄现象,株高和茎粗在60%全自然光强达到最大值,60%以上全自然光强下野菊分枝数显著增加;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与光强负相关,光合参数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则随光强下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60%全自然光强下野菊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及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等生理指标均处于最高水平;60%~80%全自然光强下野菊叶绿体结构无明显异常,全自然光强下基质片层破碎,20%~40%全自然光强下叶绿体数量、淀粉粒数量与体积均明显降低;随光强下降,SOD与CAT活性呈下降趋势,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MDA含量呈上升趋势。综上,野菊在20%~100%全自然光强下均能生长,但在60%全自然光强下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2.
黄斑表面膜的分层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表面膜(macular pucker,MP )的超微结构,探讨MP的发生机制。方法1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 离患者的20块MP通过玻璃体手术获取,根据剥膜时所处的上下层位置分为靠近玻璃体一面膜和紧贴视网膜面膜,二个位置膜组织进行对比性透射电镜观察。结果7块近玻璃体的MP以大 量胶原纤维为主,分布的细胞是一些上皮样细胞,胞浆可含有色素颗粒;13块近视网膜面MP 有大量足突细胞,其周围胶原丰富,细胞数量和类型增多,包括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和神经胶质样细胞。结论视网膜脱离术后MP的组织结构表现层次上差异;玻璃体后界膜积极参与MP的形成;研究提示玻璃体后界膜在黄斑部粘连是发生继发性MP 的一个原因。临床表现,患者通常为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52-54)  相似文献   
3.
用高原油莱蜂花粉喂养动物后进行耐缺氧试验,取动物心、肝、肺组织后用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高原油莱蜂花粉在机体缺氧时,对组织起微结构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从而使机体在缺氧环境下提高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加速机体适应于低氧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穿组织肝内小胆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肝内间隔和小叶间胆管上皮主要呈现三种变化,一少部分上皮细胞呈再生特征;大部分细胞则呈退行性变化;间隔胆管内还有为数甚少,以胞浆内充满大量线粒体为特征的嗜酸性细胞出现。上述变化提示,在致病因子作用下,肝内小胆管上皮同时存在损伤与修复再生过程,本研究首次在肝内间隔胆管内发现的嗜酸性细胞,对进一步阐明本病的发病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观察正常Wistar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胰高血糖素细胞(A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其发育规律。②方法正常Wistar大鼠9只,雌雄兼有。分为生后7,19d和成年3组。常规透射电镜技术观察。③结果A细胞以多边形为主,胞核多为圆形。常见有胞质突起伸达附近毛细血管壁及其它胰岛细胞之间。成年大鼠A细胞内细胞器不发达,只有少量粗面内质网、小型高尔基复合体及线粒体、胞质内空泡多见;膜包颗粒较多,或散布于整个胞质中,或呈极性分布于细胞靠近毛细血管的一侧及突起内;分泌颗粒多呈圆形,含有高电子密度圆蕊,周围有窄晕。生后7d,A细胞内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及线粒体均较成年组发达,并常见呈同心圆排列的板层髓样体;分泌颗粒也较多见;胞核大而圆,核质较大。生后19d,A细胞内细胞器最为发达,常见呈扩张状态的粗面内质网及核周池、扁平囊状的高尔基复合体及长短不一的杆状线粒体;次级溶酶体较多见;分泌颗粒较少,导管上皮细胞间、腺细胞间及间质内有的细胞含有类似于A细胞的分泌颗粒。④结论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A细胞不断发育,约在生后18d达高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药物苯扎溴铵对人精子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为其作为新型避孕药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人精液经苯扎溴铵体外处理后 ,按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样品要求处理 ,然后进行观察。 [结果 ]扫描电镜 :3 12 5 μg/ml浓度组精子的超微结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3 1 2 5 μg/ml浓度组和 3 12 5 μg/ml浓度组精子质膜破损 ,顶体脱失 ,环状沟消失 ,甚至有的精子头颈部断裂。透射电镜 :3 12 5 μg/ml浓度组精子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但有少数精子的质膜有轻度破损 ,而 3 1 2 5 μg/ml浓度组和 3 12 5 μg/ml浓度组精子的质膜溶解 ,线粒体空泡样变明显 ,顶体脱落或不完整。[结论 ]苯扎溴铵主要作用于人精子细胞的质膜、顶体和线粒体 ,主要表现为质膜破损、顶体脱失和线粒体空泡样改变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创伤性休克家兔肾功能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4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休克模型组、林格液复苏组和林格液加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组,每组10只。制备创伤性休克模型,复苏组和治疗组均在休克1.5h后予林格液进行复苏,而治疗组在复苏的同时静脉滴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各组于休克前,休克后1.5h和4h采颈动脉血测定尿素氮(BUN)和肌酐(Cr),并于实验末处死白兔,取复苏组和治疗组肾组织作电镜标本,观察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家兔创伤性休克后血BUN和Cr值较休克前均显著升高,且休克后4h的值较休克后1.5h又有明显升高(P均〈0.05)。复苏组休克后4h的BUN值较休克组无明显降低(P〉0.05),而Cr值明显低于休克组(P〈0.05),但仍明显高于休克前和休克后1.5h(P均〈0.05)。治疗组休克后4h的BUN和Cr值较休克组和复苏组均显著降低(P均〈0.05),而且接近于休克前水平(P均〉0.05)。电镜下可见复苏后家兔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突向管腔;足细胞肿胀,有局灶性足突融合;胞浆内线粒体肿胀;肾小管上皮细胞以及胞浆内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间质水肿。治疗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无明显肿胀,内皮细胞无管腔内突起;足细胞正常,足突清晰无融合;肾小管上皮细胞无肿胀;线粒体结构基本正常;未见扩张的内质网。结论创伤性休克可导致家兔肾功能损害,葛根素能显著改善休克后家兔肾功能和保护肾组织。  相似文献   
8.
外源性神经节苷脂GM1对面神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1对面神经损伤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兔面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实验模型,外源性给予GM1,分别在术后2,4,8周观察面神经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术后2,4周光镜下可见大量有髓神经纤维排列整齐,髓鞘厚度增加,雪旺氏细胞多见。术后8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术后2,4周时,电镜观察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增多,轴索成熟,可见雪旺氏细胞胞体完整。术后8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神经节苷脂GM1对兔面神经损伤的早期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间隙感染的病理过程和发病机制以及对抗生素的疗效。方法在通过椎间隙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 的方法建立兔椎间隙感染的动物模型。随机分组后,分别在术后l、2、4、8、12、16周,取兔椎间盘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其细 胞学变化。结果椎间隙感染早期导致髓核软骨样细胞破坏核溶解,高尔基体消失、胶原纤维破坏,晚期以结缔组织增 生,椎体间融合,用抗生素治疗时破坏减轻。结论椎间隙感染是以炎症增生性反应病理过程,与椎间盘组织自身免疫相 关。  相似文献   
10.
重症肌无力大鼠膈肌运动终板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大鼠膈肌运动终板的光镜及电镜结构变化.方法: 被动转移乙酰胆碱受体单抗mAb35建立SD大鼠获得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模型,用乙酰胆碱酯酶法显示膈肌运动终板,并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实验组大鼠注射mAb35后出现明显肌无力症状,其膈肌运动终板数量基本不变,但出现与重症肌无力患者相似的超微结构变化,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膈肌出现运动终板超微结构的改变,是重症肌无力被动转移模型大鼠呼吸衰竭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