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血流模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目的利用4层螺旋CT动态增强技术定量评价不同性质的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的血流模式并初步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阳性的孤立性肺腺癌血管生成与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78例孤立明显强化肺结节(直径≤4 cm,68例恶性,10例活动性炎性),行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以4 m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灌注值,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灌注值等于时间-密度曲线最大斜率除以主动脉强化值.其中30例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患者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VEGF,评价肺腺癌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强化值、灌注值、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及平均通过时间)与MVD的相关性.结果恶性结节强化值(35.79±10.76) HU与活动性炎性结节(39.76±4.59) HU差异无显著意义 (t=1.148 , P=0.255).恶性结节的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14.27±4.37)%及灌注值(3.02±0.96)ml-1·min-1·kg-1均低于活动性炎性结节(18.51±2.71)%,(6.34±4.39)ml-1·min-1·kg-1 (t=2.978,P=0.004;t=5.590,P<0.0001).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强化值(33.06±13.57)HU、结节-动脉强化值比(14.25±4.92)%及灌注值(2.97 ±0.56) ml-1·kg-1·min-1与MVD(70.15±20.03)条/视野,均呈正相关性(r=0.781, P<0.0001;r=0.688, P<0.0001;r=0.716, P<0.0001).平均通过时间(14.86±5.84)s与MVD无显著相关性(r=0.260, P=0.200).结论恶性与活动性炎性孤立肺结节血流模式不同,恶性结节通过结节-大动脉强化值比和灌注值可有效区别于活动性炎性结节,有助于两者鉴别诊断.肺腺癌强化值、结节-动脉强化值比及灌注值反映了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的MVD.强化值、结节-动脉强化及灌注值可作为VEGF相关的肺腺癌血管生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孤立性肺结节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对34例SPN行MSCT动态增强(以4 m 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记录SPN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PHSPN)、灌注量(P)、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PHSPN/PHAA)。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评价SPN CT灌注各参数与MVD和VEGF的相关性。结果PHSPN值恶性结节[(96.15±11.55)HU]和炎症性结节[(101.15±8.41)HU]较良性结节[(47.24±9.15)HU]有更高的强化峰值(F=72.730、9.728,P值均<0.001);PHSPN/PHAA比值恶性和炎性结节较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51、8.20,P值均<0.001)。而恶性结节与炎症性结节的PHSPN值和PHSPN/PHAA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SPN增强前密度明显低于恶性SPN(χ2=8.49,P<0.05)。恶性SPN与炎症性SPN的灌注量明显高于良性SPN(F=103.15、16.88,P值均<0.01)。VEGF阳性表达17例(恶性SPN 16例,良性SPN 1例),MVD计数恶性SPN[(36.88±6.76)条/视野]明显高于良性[(4.51±0.60)条/视野]和炎性[(26.11±5.43)条/视野]SPN(F=91.31、9.39,P值均<0.001)。CT灌注各参数PHSPN、P、PHSPN/PHAA比值,与恶性和良性MVD呈正相关,其中以恶性结节PHSPN与MVD相关性最强(r=0.657,P<0.05)。结论SPN的微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是其在CT灌注上不同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SPNCT灌注特点与其血管生成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血管抑素血管他丁(angiostatin)基因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CC7721,对肿瘤细胞体外生长、周期分布、形态以及体内致瘤力的影响。探讨血管抑素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定向克隆技术构建鼠源性血管抑素血cDNA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angio,酶切鉴定和测序。采用脂质体基因转染技术将真核表达载体导入人肝癌细胞系HCC7721,新霉素G418筛选抗性克隆,设置转染空载体细胞为阴性对照和未转染细胞为空白对照。通过RNA点杂交和流式细胞荧光免疫检测血管抑素的表达,测定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建立动物模型,观察转染前后肿瘤细胞致瘤力的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抑素体内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带有碱基序列正确的血管抑素基因片段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angio。分别转染脂质体/pcDNA3.1( )-angio和脂质体/pcDNA3.1( )的实验组,HCC7721肝癌细胞作阴性对照组经G418筛选,30d后均得到稳定的抗性细胞克隆,空白对照组在筛选1周后全部死亡。实验组HCC7721细胞在体内和体外均表达目的蛋白,而对照组细胞中无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虽然实验细胞在体外的生长速度和细胞周期分布未发生明显改变。但在体内的致瘤力显著降低,瘤体增长缓慢,平均抑瘤率达47%。肿瘤MVD计数显示,实验组肝癌细胞形成的瘤体组织中MVD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结论 血管抑素不直接影响肝癌细胞HCC7721在体外的生物学特笥,但可强烈抑制体内肿瘤的形成,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的新血管生成,间接发挥抑制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