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蛇床子总黄酮对去卵巢(OVX)骨质疏松大鼠股骨骨密度及股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40只6、7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去卵巢(OVX)组,OVX+已烯雌酚(E)组和OVX+蛇床子总黄酮组,每组10只。实行手术后,于术后第三天开始灌胃用药。90天后处死大鼠,取左测股骨进行股骨骨密度和股骨生物力学的测量。结果去卵巢后股骨骨密度及股骨生物力学指标明显下降;用蛇床子总黄酮后,股骨骨密度及股骨生物力学指标均增高。结论蛇床子总黄酮对去卵巢(OVX)造成的骨质疏松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能防止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受损,效果略逊色于已烯雌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对骨盆肿瘤行半骨盆截肢后,应用废弃自体骨重建坐骨结节和骨盆环以恢复骨盆承重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带双侧下肢骨的10具骨盆标本,测量坐骨结节至正中矢状面和经骶骨耳状面中心冠状面的垂直距离、坐骨结节至同侧的骶骨耳状面和耻骨联合的距离.测量股骨髁和胫骨平台的最大径,对股骨和胫骨进行CT扫描并纵向剖开,观察骨质分布情况.根据解剖测量结果,选择4具成人尸体标本,应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完整骨盆和重建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检测,比较两者在0-500 N的垂直加压下的稳定性.结果 坐骨结节至正中矢状面和经耳状面中心至冠状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4.52±0.48)cm和(3.31±0.57)cm.坐骨结节至同侧骶骨耳状面和耻骨联合的距离分别为(11.75±6.19)cm和(15.72±5.19)cm.股骨髁最大斜径在外后至内前方向平均为(7.93±0.44)cm,胫骨平台的最大径在冠状面上,平均为(7.19±0.61)cm.股骨髁和胫骨平台主要为松质骨,股骨髁松质骨平均纵向长度为(6.24±0.22)cm,胫骨上端平均纵向长度为(5.64±0.18)cm.在生物力学试验中,重建骨盆的抗压缩能力较完整骨盆弱,但在载荷去除后,重建骨盆和完整骨盆均可恢复原来的状态,说明重建骨盆和完整骨盆同样为弹性良好的刚体结构,具有较好的即刻稳定性.结论 半骨盆截肢后,可应用废弃股骨或胫骨重建坐骨结节和骨盆环,为患者坐立和装配假肢提供力学支持点,以降低半骨盆截肢者的残废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距跟骨问韧带前、后束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1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离断踝关节,显露出距骨内外踝关节面及跟骨中后部,距骨及跟骨中后部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脂包埋处理.将制好的标本固定于万能生物力学机上,沿与足底平行的方向进行力学加载3次.然后将其中6侧标本切断前束,另外6侧切断后束,重复前述实验步骤. 结果 距骨位移以及距骨位移增加量的大小与实验方向有相关性(P=0.035).切断前束后,距骨主要是增加了向前外侧的位移,而切断后束后,距骨增加的位移主要是向前内侧. 结论 距跟骨间韧带前后束的功能各有侧重,究其解剖特点,后束的功能更重要,手术治疗韧带重建时应以后束为主,并应根据后束的走行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4.
Nie XZ  Sun R  Chen BC  Ma XY  Wang XF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7):1890-1893
目的分析后外侧结构(PLS)断裂和重建后膝关节外旋稳定性的改变。方法16具完整新鲜的下肢标本,膝关节保持0°、30°、60°、90°位置,对胫骨远端施加5kg·m·s^-2外旋扭力矩,测得胫骨的外旋角度值;依次切断后交叉韧带、胭腓韧带(PFL)和胭肌腱(PT),每切断一条韧带或肌腱后测量胫骨的外旋角度值;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自体跟腱重建胭肌腱和胭腓韧带,每次重建后测量胫骨外旋角度值。结果单独后交叉韧带切断后,胫骨外旋角度没有增加(屈曲60°:正常组外旋14.1°,PCL切断组14.57°;q=0.47;P〉0.05);胭腓韧带切断后,屈曲60°和90°时胫骨的外旋角度大于正常膝关节(屈曲60°:PFL切断组外旋16.94°;q值2.84,P〈0.05);胭肌腱切断后,0°-90°范围胫骨外旋角度均增加至最大(屈曲60°:外旋28.1°;q=14.01,P〈0.05)。单独后交叉韧带重建后胫骨外旋角度仍大于正常膝关节(屈曲60°:外旋27.67°;q值0.425,P〈0.05);后交叉韧带和后外侧结构联合重建后胫骨的外旋角度与正常膝关节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性(屈曲60°:外旋14.51°;q=0.412,P〈0.05),但变化幅度未超过1°。结论单独后交叉韧带的损伤对膝关节的外旋稳定性没有影响,但联合后外侧结构损伤后导致膝关节外旋不稳;胭肌腱断裂后膝关节产生了最大角度的过度外旋;单独后交叉韧带的重建部分恢复联合损伤后膝关节的过度外旋;后外侧结构和后交叉韧带联合重建后膝关节外旋稳定。  相似文献   
5.
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自锁空心加压防旋钉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自锁空心加压防旋钉的设计特点和操作技术.方法 采用7具尸体骨标本,截骨制作股骨颈骨折模型,按照设计的操作步骤应用自锁李心加压防旋钉进行固定,操作过程在X线监视下进行;固定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自锁空心加压防旋钉紧密嵌入股骨近端,锁定时有加压作用,操作顺利,骨折固定稳定.结论 自锁空心加压防旋钉设计先进,操作简单,可替代空心松质骨拉力螺钉.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腰椎“U”形弹性内固定器的研制.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其生物力学特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镍钛合金设计一种腰椎弹性内固定器。选择1名成年男性志愿者,以L4、5节段为研究对象,采用螺旋CT对其进行层厚1.0mm的连续水平扫描,借助Mimics 11.11软件,建立L4.5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同时根据椎弓根螺钉、连接棒的几何尺寸及力学参数分别添加螺钉和连接棒模型,建立腰椎“U”形弹性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施加垂直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各种生理载荷,对不同载荷下模型各部分的应力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弹性内固定系统各部分于垂直压缩时所受应力远小于其他状态(P〈0.001);不同载荷下应力主要分布在“U”形弹性棒上。螺钉各部受力较为均匀。结论腰椎“U”形弹性内固定器设计独特,能减少术后应力遮挡及椎弓根螺钉应力集中.有望成为较好地进行腰椎弹性内固定的一种装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足底主要韧带损伤后足底压力及接触面积的变化情况. 方法 7例正常成人新鲜尸体足标本,解剖显露并依次切断足底跖筋膜,弹簧韧带、跖长韧带、跖短韧带,模拟足底主要韧带损伤.经电子万能试验机逐级加载至700 N,利用F-scan足底压力测鼍系统,测量足底韧带损伤前后足底压力峰值及接触面积的变化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标本后足部位一直为压力峰值区,当足弓内在维持结构损伤后,前足压力增加,峰值压力位于第3跖骨头下;而足底接触总面积无明显改变. 结论 足底韧带损伤后,足底压力分布将发生改变,足外侧的应力集中,可能是出现临床症状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何种初始张力及屈膝角度下进行移植物固定能够使单隧道双束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的膝关节更好地恢复原有的运动学功能。方法将16具新鲜冰冻尸体膝关节随机分为四组,每四个膝关节为一组,分别为T20A20(在20N的初始张力下屈膝20。固定)、T20A45、T40A20及T40A45。使用BOSE—ElectroForce材料生物力学性能测试仪定量测量上述四组膝关节在屈曲30。及90。时胫前载荷(134N)下的胫前位移和旋转载荷(5N×m胫骨内旋)下胫骨内旋角度。所有组均采用直径相等的自体胭绳肌腱、相同的隧道定位方法及固定装置进行韧带重建。结果(1)胫前载荷(134N)下的胫前位移:T20A20、T20A45与完整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56,P〉0.05),T40A20、T40A45与完整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85.35,P〈0.05);(2)旋转载荷(5N×m胫骨内旋)下的胫骨内旋角度:T20A20、T40A20与完整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74,P〉0.05),T20A45、T40A45与完整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145.24,P〈0.05)。40N初始张力下进行韧带固定会使重建术后膝关节伸屈约束过度,而屈膝45。进行韧带固定则使重建术后膝关节内旋约束过度。在20N的初始张力下屈膝20。进行韧带固定能使重建术后膝关节的前后及旋转稳定性更接近于正常。结论单隧道双束ACL重建术中,两束韧带分别在20N的初始张力下屈膝20°进行固定能够恢复膝关节的前后及旋转稳定性,从而更好地恢复原有的运动学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臂骨间膜(interosseous membrane,IOM)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从10个新鲜冰冻上肢标本中取出尺桡骨连同骨间膜结构,测量腱性部分的长度、宽度及厚度.测量完毕后将骨间膜腱性部分同其尺桡骨附着端一并分离,将标本的桡骨近端及尺骨远端分别用牙托粉包埋固定,标本夹持固定于MTS 858型生物材料试验机上.使用10000N力传感器进行测定,以50mm/min的速度拉伸骨间膜,直至骨间膜断裂.通过计算机采集数据描绘载荷一位移曲线,同时测定骨间膜的最大载荷和刚度.结果 (1)前臂骨间膜由三部分组成:中央腱性部分、两端膜性部分及背侧附属斜索.3个标本中未观察剑背侧附属斜索.骨间膜在前臂中立位时伸展,在前臂旋前及旋后时弯曲.(2)6个标本发生骨间膜腱性部分撕裂,最大载荷为(1021.50+250.13)N,刚度为(138.24±24.29)N/mm,骨间膜的拉伸长度为(9.77+1.77)mm;4个标本在腱性部分撕裂之前发生尺骨固定端骨折,最大载荷为(744.40+109.85)N,刚度为(151.17+30.68)N/mm,骨间膜的拉伸长度为(6.51+0.51)mm.结论 前臂骨间膜是尺桡骨之间具有韧带性质的结构,对维持前臂的纵向稳定至关重要.其解剖学及生物力学数据可以作为评估前臂骨间膜重建方法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合并各种类型的尺骨冠突骨折行桡骨小头切除前后肘关节的稳定性。方法选取上肢尸体标本20具,测试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合并各种冠突骨折行桡骨小头切除前后肘外翻位移及外旋转角。结果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合并冠突无骨折、Ⅰ型骨折、Ⅱ型骨折,行桡骨小头切除前后肘外翻位移及外旋转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突Ⅲ型骨折行桡骨小头切除前后肘外翻位移及外旋转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合并冠突Ⅰ型、Ⅱ型骨折行桡骨小头切除前后肘关节均稳定,可行桡骨小头切除术,Ⅲ型骨折不稳定,应修复桡骨小头或行假体置换,并修复冠突及尺桡侧副韧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