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的研究表明,人尿中存在能使体温下降的内生致冷原(endogenous cryogen,EC)。目前,对EC的分离纯化、作用机制、生物学活性及其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有关EC的降温作用方式等许多问题尚在研究探讨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冷冻治疗慢性宫颈炎450例的副作用及预防,经预防措施后副作用明显下降,对慢性宫颈炎的治疗优越性显著,但尚需进一步探讨产生副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道一种能精密和程序控制薄层色谱箱温度的仪器.方法 实验温度低于室温可采用半导体制冷降温,实验温度高于室温可采用热丝加热升温.结果 温度恒定,Rf值重复性试验好、不易受边缘效应的影响,有利于多组分快速分离.克服了现有的薄层色谱分离过程因不控温而造成Rf值不确定的问题.能够实现程序线性升温的分离过程.结论 薄层色谱控温仪完全可以在药物快速分析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三种液冷装备致冷效果的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在环境温度为45℃、露点温度为28℃,受试者处于运动和安静两种状态下,液冷帽、液冷背心和简易液冷服的致冷效果。结果表明,几种液冷装备均具有明显的致冷效果和显著的隔热作用。致冷效能以简易液冷服最大,其次为液冷背心和液冷帽。相反,致冷效率液冷帽最高,其次为液冷背心和简易液冷服。由于被致冷部位的解剖和生理机能的不同,致冷时生理反应并不一样。致冷躯干时,皮肤温度达稳定状态的时间比致冷头、颈部时间约长1小时,并且前者皮肤温度也较后者低4℃。  相似文献   
5.
周琪范 《医学文选》1995,16(4):341-344
D’Atecy及Kluger(1975)给鸽子注射高剂量热处死的细菌后,发现体温有双相改变,即先微升,继微降,然后才升至较原体温高2℃以上,此高水平可保持12小时,因而设想致病微生物进入体内在引起内生致热原(EPs)产生而导致发热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可退热  相似文献   
6.
细胞因子和内源性致冷原在发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热是机体对致热原作用的一种调节性体温升高反应。外源性致热原通过内源性致热原发挥作用。内源性致热原为致热性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介素-6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等,它们参与体温升高调节;与此相反,体内还存在内源性致冷原,包括精氨酸加压素、α-黑素细胞刺激素和尿源性解热物质等,它们参与体温降低调节。发热是两者升高和降低体温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内生致冷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保存时间的降温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个体尿液的降温效果存在显著差别(n=13),最低降温值(-△T)变化范围为-0.12±0.08~-0.66±0.24℃,1小时体温反应指数(TRI_1)变化范围为-0.04±0.04~-0.37±0.22。13名被试者中有5人的尿液的-△T低于-0.3℃,TRI_1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将此5人尿液混合后于-20℃保存,观察到贮藏后第3周的尿液-△T为-0.12℃,TRI_1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此外,本文对降温效果的判定参考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一种自行设计的可加热/制冷双向温度自动控制器。控制器以半导体致冷片作为加热/制冷的关键部件,它不但具有在室温下(25℃)最大可输出±50℃温度的特点,而且具有体积小,无噪声,恒温速度快,无级调温和数字显示等优点。是一种实用的环保型装置。广泛运用于各种科研实验。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疫苗事件频发,疫苗安全问题带入公众视野,疫苗冷链管理是保障疫苗安全有效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多年来检查和培训中发现的问题,总结太原市疫苗冷链管理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议,为构筑太原市疫苗安全屏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内生致冷原(endogenous cryogen,EC)对体外培育的兔血细胞生成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及体内EP性发热的抑制作用。实验分两部分:Ⅰ、观察EC对体外EP生成的影响。将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8只,分别注射不同培养条件获得的EP(EP、EP_1、EP_2)或NS_0 EP_1和EP_2是在培养过程中加入EC而获得的。结果显示:注射EP_1和EP_2组发热效应明显低于EP组(P<0.05),表明EC影响了EP的生成。Ⅱ、观察EC对EP性发热效应的影响。将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8只,分别静脉注射EP、EP+EC、NS。实验结果显示:注射EP 1ml/kg+EC 1ml/kg组的发热效应比注射EP 1ml/kg组明显降低(△TP<0.05和TRI_3P<0.01)。表明EC对EP性发热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者认为:EC抑制或降低内毒素性发热的作用,部分可能是由于对抗了EP的致热活性,另部分是由于抑制了ET诱生EP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