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55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某军校初次出海学员晕船症的发生情况,并观察不同药物预防晕船症的疗效。方法:将某军校健康学员77例分为A、B、C三组,均首次参加海上航行,共15天。在预计出现海况变化前分别服用西替利嗪+维生素C(A组),多潘立酮+桂利嗪(B组),C组(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观察不同海况下各组晕船症的发生率;然后,采用Graybiel运动病症状评分法,对出现晕船反应者统计晕船症发生情况及其严重程度,比较不同药物预防晕船症的疗效。结果:海上航行15天共遇3次海况变化,三组间晕船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组晕船症发病率较低;三组间运动病等级记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西替利嗪能较好地预防晕船症的发生,并能减轻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晕船适应和脱适应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相关因素对晕船适应及脱适应过程的影响。方法采取同一调查者上船一对一采访的方法,对有初期晕船史的船员共152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期重度晕船者占64.5%,轻度占35.5%,累计适应时间在1周内占18.4%,2周内占43.4%,4周内占68.4%,8周内占78.9%,8周内仍不适应者称为不适应者(占21.1%),累计2周内脱适应者占18.3%,4周内占55.0%,8周内占63.3%,脱适应期在8周以上占36.7%。结论晕船的适应期大部分在4周内,脱适应期大部分在4周及4周以上,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周期将会起到更好的抗晕船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3.
唐志杰  张弟如 《中成药》1995,17(6):33-34
消暑口服液是人参白虎汤加减而成的方剂,经动物试验表明,其防暑降温作用显著;急毒试验表明:其毒性很低,经南京军区第175医院做400例临床观察比较,其防暑降温、防晕船以及调节人体体液和电介质平衡的作用显著,为很有发展前景的防暑良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感与晕船症状的相关,以期寻找影响晕船的心理因素.方法对某院校参加海上实习的123名医疗本科学员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晕船自我效能感量表于出海作业前进行施测,用晕船症状评分量表于出海作业返回后进行评估.结果晕船自我效能感与晕船症状显著负相关(r=-0.470,P<0.01),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与晕船症状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r=-0.102,P>0.05).结论晕船自我效能感可能为个体发生晕船的心理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建立晕船适应及不适应大鼠脑干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鉴定差异表达蛋白。方法应用双向电泳技术,对2组40只大鼠脑干蛋白进行分离,肽指纹图谱鉴定差异蛋白质,并观察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变化。结果获得8个晕船适应相关蛋白质,其中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Ⅱ、低相对分子质量神经丝蛋白、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PGP9.5和谷氨酰胺合成酶上调;碳酸酐酶Ⅱ、磷酸丙糖异构酶Ⅰ、磷酸甘油酸变位酶B和线粒体电压依赖型阴离子通道下调。谷氨酰胺合成酶在晕船适应组大鼠活力增强。结论大鼠对晕船适应后可诱导与能量代谢、神经递质和氧化应激相关的脑干蛋白质组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铁是人体内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与生物基因表达、信息传导、电子传递和免疫应答有广泛的联系,同时铁又是参与能量代谢的酶的重要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船舶上不同部位对晕船病的影响,为降低晕船病的损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25名健康男性陆军学员随机分为9组,每组25名,分别处于船舶的不同部位(头左、头中、头右、体左、体中、体右、尾左、尾中、尾右),应用Graybile晕动病评价体系对出海第一天的晕船情况进行调查。对各组乘员晕船病发生率及晕船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出海第1天晕船病总发生率为53.3%。9个位置乘员晕船病发生率分别为:72%,52%,76%,44%,24%,40%,60%,48%,64%,不同位置乘员晕船病发生率及晕船评分有差异,船舶两侧的学员晕船发生率及评分高于船体中部的乘员,船舶头部与尾部的乘员晕船病发生率及评分高于船体中部的学员。结论乘员位置与晕船病发生率密切相关,当位于船体中部时晕船病发病率最低,晕船程度最轻。出海过程中乘员适当集中于船舶中部可降低晕船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和平方舟医院船上任务人员在远航期间晕船反应发生情况,分析晕船反应发生的原因,为今后医院船合理配置任务人员及降低任务人员晕船反应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自愿原则,采用自制问卷对和平方舟医院船上260名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吸烟史等;第二部分影响晕船反应发生的因素调查,包括出海次数、人员类别、住舱所在甲板位置、登船前是否每日进行体育锻炼、登船后是否每日进行体育锻炼等信息。回收有效问卷251份。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及Empower Stat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晕船反应发生与性别、体质量、是否抽烟、既往是否执行过出海任务、住舱所在甲板位置、人员类别之间明显相关( 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女性及既往未执行过出海任务是晕船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 P<0.05)。阈值饱和效应分析显示,从第2个航段开始,每经历1个航段,任务人员晕船反应发生率降低0.51%。 结论:医院船在配置任务人员时应综合评估任务人员基本情况,在安排住舱位置时,应将晕船人员尽量安排在靠近船体中部底层。任务人员平时应注重身体锻炼,保持营养摄入平衡,增强抗晕船适应性训练。  相似文献   
10.
为部队海上航行晕船时合理使用抗晕药,我们观察了西替利嗪与脑益嗪组合预防晕船病的效果。1对象与方法(1)抗晕药物:抗晕药1号为盐酸西替利嗪10 mg 脑益嗪50 mg,抗晕2号为多潘立酮10 mg VC 200 mg。药物以相同包装分装,均为单次投药。(2)对象及分组:某部晕船易感者(按Golding晕动病易感性问卷筛选)166人,均为健康青年男性,无耳科及眩晕疾患史,年龄18~28岁,随某舰(排水量3 500 t)出海航行。受试者随机分为服药组(抗晕1号68人,抗晕2号58人)、对照组(40人)。(3)实验方法:实验组人员在出航前30 min一次性口服抗晕药物,对照组不服药。受试者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