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75篇
  免费   1185篇
  国内免费   960篇
耳鼻咽喉   43篇
儿科学   41篇
妇产科学   77篇
基础医学   1088篇
口腔科学   119篇
临床医学   3937篇
内科学   1416篇
皮肤病学   173篇
神经病学   353篇
特种医学   149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401篇
综合类   8468篇
预防医学   6657篇
眼科学   99篇
药学   4706篇
  16篇
中国医学   4914篇
肿瘤学   209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541篇
  2022年   535篇
  2021年   542篇
  2020年   591篇
  2019年   572篇
  2018年   295篇
  2017年   657篇
  2016年   754篇
  2015年   812篇
  2014年   1682篇
  2013年   1785篇
  2012年   2229篇
  2011年   2374篇
  2010年   1987篇
  2009年   1935篇
  2008年   2445篇
  2007年   1844篇
  2006年   1594篇
  2005年   1630篇
  2004年   1289篇
  2003年   1260篇
  2002年   1108篇
  2001年   791篇
  2000年   669篇
  1999年   531篇
  1998年   445篇
  1997年   512篇
  1996年   445篇
  1995年   469篇
  1994年   361篇
  1993年   294篇
  1992年   300篇
  1991年   267篇
  1990年   219篇
  1989年   233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普遍提升。而针对于农村,我国也落实了很多扶持政策。2003年开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是我国政府对农村落实的一条重要政策。这个制度在2003年试点工作开展过后,也逐渐的向我国全社会进行广泛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村都得到了有效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实验室管理在新农合健康体检中的应用的正确方法,希望可以为我国新农合健康体检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滇产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Rp~(-1)8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分离手段对滇产两面针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滇产两面针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γ-崖椒碱(γ-fagarine,1)、茵芋碱(skimmianie,2)、白鲜碱(dictamnine,3)、左旋丁香树脂酚[(-)-syringaresinol,4]、博落回醇碱(bocconoline,5)、花椒木精(zanthoxyline,6)、4-甲氧基~(-1)-甲基-2-喹诺酮(4-methoxy~(-1)-methyl-2-quinolone,7)、大叶桉亭(robustine,8)、rhoifoline B(9)、6β-hydroxymethyldihydronitidine(10);运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HM QC和HM BC将化合物10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 R)和核磁共振碳谱(13C-NM R)进行了一一归属。结论化合物6-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为首次从花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新结构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HPLC-MS/MS)测定清血八味片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在负离子条件下采用Halo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2.7μm),以0.1%甲酸-10 mmol/L甲酸铵水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采用Scan模式和MRM模式,检测清血八味片中的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定出紫草中成分7种、土木香中成分3种、人工牛黄中成分4种、栀子中成分7种、瞿麦中成分7种、甘草中成分12种。结论:该方法快速可靠,操作简便,可用于清血八味片的质量控制研究,为临床药物使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成年人体内各矿物质含量在不同年龄及性别间的差异,为个体化矿物质补充及调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自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914例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6组:18~29岁组(n=18)、30~39岁组(n=95)、40~49岁组(n=295)、50~59岁组(n=311)、60~69岁组(n=171)及年龄≥70岁组(n=24)。分别对各组受检者体内总矿物质含量,血液中铜、铁、镁、锌、钙、钾、钠、氯浓度及骨密度T值、Z值进行测定,并分析比较其体内各矿物质含量在不同年龄、性别间的差异。结果不同性别间总矿物质含量、Z值、铁、镁、锌、钾、钠、氯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同性别不同年龄组比较发现,总矿物质含量、骨密度T值、骨密度Z值、镁、铁的分布不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体内总矿物质含量在40岁之后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女性骨密度T值在40岁之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且出现下降的年龄小于男性;男性血液中铁元素含量在50岁之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镁元素含量在40岁之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结论总矿物质含量在40岁之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其下降与骨矿物质,全血中铁、镁元素等流失有关。年龄> 40岁人群应动态观察骨矿物质及血中铁、镁等元素浓度变化,如有下降,应及时补充。血钙浓度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骨矿物质丢失情况。  相似文献   
8.
《中成药》2019,(4)
目的研究龙葵Solanum nigrum Linne的酚类成分。方法龙葵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采用MCI、Sephadex LH-20柱、制备薄层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4-羟基苯基)-2-亚甲基丁内酯(1)、槲皮素(2)、山柰酚(3)、对羟基苯甲酸(4)、邻羟基苯甲酸(5)、反式对羟基肉桂酸(6)、顺式对羟基肉桂酸(7)、反式咖啡酸乙酯(8)、顺式咖啡酸乙酯(9)、顺式阿魏酸(10)、反式阿魏酸(11)。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化合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10为首次从茄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9,(7):922-926
目的:研究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丰富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筒鞘蛇菰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75%乙醇提取筒鞘蛇菰全株得到醇提物,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对提取物进行萃取得到相应部位萃取物。通过硅胶柱、凝胶柱、半制备柱对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然后结合波谱(质谱、氢谱、碳谱)数据和文献报道对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yracanthoside(1)、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2)、柚皮素(3)、高圣草酚(4)、橙皮素(5)、樱花亭(6)、圣草酚(7)、金鱼草素6-O-β-D-吡喃葡萄糖苷(8)、青霉酸(9)、二氢青霉酸(10)、2-甲基-3-呋喃甲酸(11)、5-hydroxymaltol(12)和5,7-二羟基色原酮(13),多为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化合物2~13为首次从蛇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本研究丰富了蛇菰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并为筒鞘蛇菰的质量评价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9,(4):518-522
目的:分离、鉴定黄皮种子中香豆素类化合物,并研究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方法:采用柱层析、反相硅胶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黄皮种子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氢谱(1H-NMR)、碳谱(13C-NMR)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以阿卡波糖、阿维菌素为阳性对照,采用对硝基苯基-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法和贝曼漏斗法分别对上述化合物进行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考察。结果:从黄皮种子中共分离鉴定出7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为7-羟基香豆素(Ⅰ)、黄皮呋喃香豆精(Ⅱ)、Lansiumarin-C(Ⅲ)、Claucoumarin A(Ⅳ)、ClausenalansiminA(Ⅴ)、(E,E)-8-(7-羟基-3,7-二甲基-2,5-二烯基)补骨脂(Ⅵ)、Dihydroindicolactone(Ⅶ)。在质量浓度为0.25 mg/mL时,化合物Ⅰ、Ⅲ、Ⅴ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分别为(32.4±1.9)%、(37.1±6.0)%、(39.5±1.1)%;在质量浓度为2.5 mg/mL时,化合物Ⅰ、Ⅳ的线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0.5%、47.9%。结论:香豆素类化合物Ⅰ、Ⅲ、Ⅴ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Ⅰ、Ⅳ具有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其中,化合物Ⅲ、Ⅴ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Ⅳ的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均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