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0篇
外科学   14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ackground

Biliary complic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donor complications during and after hepatectomy in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DLT). We evaluated risk factors for donor biliary complication in adult-to-adult LDLT.

Patients and Methods

From March 2002 to November 2016, 126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donor hepatectomy in adult-to-adult LDLT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biliary compilations: nonbiliary complication (non-BC) group (n = 114) and biliary complication (BC) group (n = 12).

Results

Among 126 donor hepatectomies, 35 patients (28%) experienced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10 (7.9%) with Clavien-Dindo classification grade III. Biliary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12 patients (9.5%): bile leakage in 10 and intraoperative bile duct injury in 2. Addit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or ultrasound-guided drainage or exchange of original drain was required in 7 patients. In comparison between BC and non-BC groups, future remnant liver volum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BC group than in the non-BC group (63% vs 40%; P?=?.02).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larger future remnant liver volume (P?=?.005) and shorter operating time (P?=?.02) were identified as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biliary complications. We had 2 patients with intraoperative bile duct injury: both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duct-to-duct biliary anastomosis with insertion of biliary stent or T-tube.

Conclusion

Large remnant liver volume was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biliary complications, especially biliary leakage, after donor hepatectomy. For intraoperative bile duct injury, duct-to-duct anastomosis with biliary stent is a feasible method to recover.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总结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强调膝关节的损伤类型,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主要生物材料及研究进展。 方法:以“重建交叉韧带、生物材料、人工韧带、组织工程”为中文关键词;以:“ cruciate ligament, LARS artificial ligament,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1993-01/2010-02)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生物材料、重建交叉韧带、人工韧带、组织工程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30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了讨论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的生物材料的种类及其性能。 结果:首先对膝关节损伤进行分析得知,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主要是韧带损伤,为恢复其功能主要采用手术重建。其次对重建膝关节韧带的主要材料进行分析得知,生物材料在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运用中,必须分析各种生物材料的特点,扬长避短。合成材料人工韧带由于组织相容性差、材料疲劳引起断裂导致失败;自体移植物常出现供体采集部位的并发症以及固定问题;同种异体移植物常出现疾病传播、免疫反应、延迟愈合、感染等;应用组织细胞分化和调节因子时,应将种子的分离培养,支架材料的选择和构建,以及辅以细胞因子和表面修饰这三者有机的融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结论:对重建膝关节韧带的主要材料进行分析是治疗膝关节损伤及疾病的基础。 关键词:交叉韧带损伤;生物材料;组织工程;运动;重建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1.018  相似文献   
3.
背景:传统的肌腱修复方法主要采用自体肌腱移植和自体肌腱转移方法修复,但这两种方法因供区有限及新增的创伤制约,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目的:总结肌腱组织缺损修复中的种子细胞、支架及生物反应器中的生物力学刺激相关研究,为训练、竞赛中肌腱损伤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运动训练,肌腱组织,修复”为检索词,检索维普数据库2004-01/2009-10相关研究。纳入与运动训练所造成的肌腱组织损伤的研究;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 结果与结论:目前组织工程化肌腱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要真正应用于临床,大批量生产,仍存在一些问题。种子细胞的来源不能仅限于自体肌腱细胞,对皮肤成纤维细胞及肌腱细胞进行比较,通过基因芯片等方法,了解二者的区别,对成纤维细胞进行基因改造,以此解决组织工程肌腱的种子细胞来源问题。肌腱再生过程中正常的力学刺激对新生肌腱的塑形至关重要,这种刺激才可能诱导新生胶原纤维并取向排列。进而提高新生肌腱的力学强度,保证早期功能锻炼的实施,有效减少肌腱黏连。使肌腱的修复过程步入一个良性循环寻找理想的支架。所以,教练员、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竞赛中,应该遵守训练学原则,进行科学训练,尽量避免肌腱组织缺损。尽管肌腱组织工程发展得很好,但它还会给身心一些不良影响。 关键词:运动训练;肌腱组织;修复;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6.031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总结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结构、功能,损伤的力学机制和特点及其缺损后的人工韧带重建研究现状,为人工韧带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以“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人工韧带,重建”为关键词,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和Medline 数据库,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31篇文章。重点对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①前交叉韧带的结构和功能?②前交叉韧带运动损伤机制和特点?③前交叉韧带运动缺损后人工韧带的重建? 结果:前交叉韧带由胶原纤维组成,对膝关节的内旋和胫骨的伸直活动起稳定性作用,限制胫骨前移及过度伸展,对膝内侧的稳定、膝伸直位时胫骨旋转活动限制作用。在一些扭转、斜切、急停等动作较多的运动中容易发生损伤,诸多研究表明LARS 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效果与其他移植物相比具有显著优势。 结论: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的稳定当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是极易发生损伤的部位。当前对于前交叉韧带缺损的治疗比较认可的方法是LARS人工交叉韧带重建。它具有创伤小、早期即可从事运动等优势,同时也存在医疗费用高等不足。 关键词:人工韧带;前交叉韧带;膝关节;重建;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2.033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组织工程修复股骨骨缺损各种生物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寻找合理股骨替代物。 方法:以“组织工程,股骨缺损,干细胞,细胞因子,复合材料” 为中文关键词,“tissue engineering, femur defect, Mesenchymal stem cells,Cytokines,Materials” 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93-01/2009-10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股骨缺损修复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21篇文献为主重点讨论了组织工程股骨骨缺损修复生物材料及其性能。 结果:干细胞技术是从少量骨髓组织得到种子细胞,经体外诱导扩增达到一定细胞数量后,与支架材料复合,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其细胞能够维持成骨细胞特有的生物学特性,能与受区骨组织完全融合,同时避免了免疫排斥反应发生。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复合在一起,或对生物材料表面进行各种各样的修饰,可以促进细胞与材料之间的黏附、提高细胞的生物活性并维持生物功能;利用某种载体转入到种子细胞内,后者在骨缺损区成骨,同时分泌适量的骨生长因子,诱导周围非定向性骨祖细胞向定向性骨祖细胞分化,从而在短时问内募集到足够的具有成骨活性的种子细胞,加快长骨损伤愈合;利用计算机三维虚拟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数控成型技术预制的复合材料,既有医用复合材料本身的优点,又有精确的和股骨骨缺损周围组织解剖学上契合性,更有近乎完美的外观形态。 结论:目前还没有一种材料能完全符合骨组织工程的要求。将几种材料复合在一起,或对生物材料表面修饰,促进细胞与材料之间的黏附、提高细胞的生物活性、维持生物功能是目前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股骨缺损;修复;组织工程;干细胞;细胞因子;复合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6.028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手术摘除自身浑浊晶体,植入人工晶体是治疗白内障的惟一有效措施。文章总结人工晶体材料的研究进展,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7/2009 Medline 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SpringerLink数据库和ScienceDirect数据库。 结果:共有25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文章主要从人工晶体的发展现状、分类、生物相容性、人工晶体的并发症和发展趋势进行阐述。人工晶体按照硬度,可以分为硬质人工晶体和软性人工晶体。丙烯酸人工晶体比硅凝胶人工晶体的生物相容性更好。人工晶状体脱位是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注入式人工晶体材料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结论:人工晶体植入眼内作为一种异物,机体对此产生反应是机体正常的防御现象。人工晶体材料和设计应充分的考虑人工晶体的生物相容性、术后视功能、调节功能、光保护等方面性能。保证术后的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白内障患者获得更高质量的视力康复。 关键词:白内障;人工晶体;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背景:各种类型人工肛门括约肌的出现,为肛门失禁开创出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仍需要探索和改进。肛门失禁动物模型作为人工肛门体内实验研究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容置疑。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肛门失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应用价值。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8/2008-06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8月龄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为3组。 方法:对照组6只,局部注射药物为生理盐水,术后8周取局部组织做病理检查;罗哌卡因模型组12只,采用局部注射高浓度罗哌卡因的方法构建动物模型;乙醇模型组12只,采用局部注射体积分数为99%乙醇的方法构建动物模型。功能性定位双侧第4荐神经,神经周围注射药物。两组模型组分别于术后4和8周各取6只局部组织做病理检查。 主要观察指标:检测实验动物操作前后肛管内静息压力,计算操作前后肛管内静息压力的差值,观察肛门外括约肌及其双侧支配神经的神经肌电图和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术后肛管内静息压力明显下降,第4荐神经无冲动传导;电镜扫描显示模型组术后神经变性严重,各模型组间无明显差别;神经周围组织病理结果显示,乙醇模型组纤维成分明显增多,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其他组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结论:局部注射神经毒性药物破坏肛门外括约肌双侧支配神经可成功制作出紧迫失禁的动物模型。注射高浓度罗哌卡因来制作紧迫性肛门失禁动物模型的方法,其短期造模效果确切,且创伤小,但在远期造模效果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注射体积分数为99%的乙醇来制作紧迫性肛门失禁动物模型的方法,其远期造模效果确切且稳定。 关键词:肛门失禁;疾病模型,动物;组织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