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67篇
  免费   642篇
  国内免费   512篇
耳鼻咽喉   82篇
儿科学   69篇
妇产科学   44篇
基础医学   583篇
口腔科学   89篇
临床医学   1691篇
内科学   1195篇
皮肤病学   283篇
神经病学   341篇
特种医学   40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70篇
综合类   4150篇
预防医学   757篇
眼科学   94篇
药学   2291篇
  26篇
中国医学   2024篇
肿瘤学   126篇
  2024年   98篇
  2023年   255篇
  2022年   345篇
  2021年   386篇
  2020年   379篇
  2019年   361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342篇
  2016年   393篇
  2015年   441篇
  2014年   780篇
  2013年   767篇
  2012年   919篇
  2011年   959篇
  2010年   872篇
  2009年   836篇
  2008年   852篇
  2007年   838篇
  2006年   733篇
  2005年   691篇
  2004年   616篇
  2003年   538篇
  2002年   516篇
  2001年   377篇
  2000年   295篇
  1999年   221篇
  1998年   228篇
  1997年   185篇
  1996年   201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了解国内三家医院临床确诊隐球菌病的分布、药敏试验、临床特点以及抗生素治疗等,提高临床对隐球菌病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 2019 年国内三家医疗机构33 例确诊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预后及实验室检查和药敏结果。结果 33 例隐球菌病患者(男性25 例,女性8 例)平均年龄50.4±12.6 岁,10 例无基础疾病。33 株隐球菌中新生隐球菌31 株,格特隐球菌2 株,其中16 株(48.5%) 来自脑脊液,7 株(21.2%) 来自肺穿组织。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有发热18 例,头痛14 例,恶心呕吐9 例。药敏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没有获得耐药;1 株对氟胞嘧啶有获得性耐药。脑隐球菌病主要选择两性霉素B 进行治疗,肺隐球菌病选择氟康唑,好转15 例,死亡3 例,转院8 例,另有7 例未经治疗转院。结论 隐球菌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发热、头痛和恶心呕吐最常见,单纯肺隐球菌病无典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绝大多数菌株均没有获得耐药;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测,及时使用抗真菌治疗,对疾病的诊治和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肺隐球菌病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病。隐球菌是一种酵母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禽粪和腐败植物或蔬菜中。自然界中的隐球菌没有荚膜,易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引起隐球菌病。由于身体内的隐球菌会形成厚而黏着的荚膜,不易气溶胶化,因此,隐球菌肺炎并不属于传染性疾病,罕见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仅有极少数新生儿由母体经胎盘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128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评价成年人心包后上隐窝的形状、大小、显示率及其影像学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57例经128层螺旋CT进行胸部扫描的成年人病例,在横轴位图像上观察其形状,并测量横径的最大值。结果:242例心包后上隐窝可显示,占94.16%。心包后上隐窝大致分为新月形、半圆形、三角形、线形、不规则形,分别为102例(42.15%)、41例(16.94%)、33例(13.64%)、17例(7.02%)、49例(20.25%)。男性心包后上隐窝横径为15.8±3.0mm,女性横径为13.7±3.2mm。结论:成年人心包后上隐窝在128层螺旋CT上绝大多数可显示,心包后上隐窝的横径大小的差异性与性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组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形状与性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并应与邻近部位的正常解剖结构及病变相区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隐裂所致牙髓炎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隐裂所致牙髓炎院外误诊患者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就诊医院数为3个3例,2个4例,1个4例。经治医生数为5个1例,4个1例,3个2例,2个6例,1个1例。侵入性治疗的牙数共有2颗。在错误诊断数方面,3次1例,2次4例,1次5例,多数患者存在确诊前就诊次数多且就诊医院多的现象,经治医生人数和误诊次数较多。结论临床医生轻信患者述说的主观症状、检查方法不全面、对疾病认识不足、未能准确定位以及部分病例症状与体征隐蔽都容易导致牙髓炎误诊,因而临床医生必须高度重视,避免发生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次性根管与常规根管治疗后冠修复对隐裂性牙髓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诊治的187例隐裂性牙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一次性根管治疗后冠修复,对照组给予常规根管治疗后冠修复,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Mohd Sulong疼痛分级、术后3个月临床疗效、术后6个月X线改变、术后2年治疗成功率。结果 术前两组Mohd Sulong疼痛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修复术后1周两组疼痛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83%较对照组88.41%显著提高(P<0.05),术后6个月观察X线改变率为3.26%较对照组14.74%显著降低(P<0.05),术后2年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94.57%较对照组82.11%显著提高(P<0.05)。结论 一次性根管治疗后冠修复能够缓解隐裂性牙髓炎疼痛,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咀嚼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对比一次性根管疗法与多次根管疗法在隐裂性牙髓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收集我院口腔科2013年11月-2014年11月间接诊的隐裂性牙髓炎患者60例(60颗牙)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30例患者施行常规多次根管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施行一次性根管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术后1年的治疗成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1周时的疼痛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年的治疗成功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隐裂性牙髓炎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多次根管治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9,(6):1084-1086
目的:评价云南白药与根管充填疗法对患者隐裂性牙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隐裂性牙髓炎患者96例(102颗),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患者(48例,50颗)和治疗组(48例,52颗);对照组患者给予采用根管充填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云南白药置入牙袋内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值及口腔炎症因子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值及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得值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云南白药与根管充填疗法治疗隐裂性牙髓炎患者的疗效较为确切,减轻了其疼痛,改善了口腔炎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脑隐球菌感染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8年3月在浙江衢化医院接受治疗的经过临床诊断为颅脑隐球菌感染的患者46例,进行MRI影像学检查及分析,观察颅脑隐球菌感染患者的MRI影像学特征及MRI异常信号发生率,MRI影像学特征的检查和分析包括:隐球菌感染患者脑室内MRI异常信号分布情况、MRI影像学下病变特征情况及MRI异常信号特征情况及增强扫描后有无强化。结果经MRI影像学分析,46例颅脑隐球菌感染患者有32例患者表现出MRI异常信号;颅脑基底节隐球菌感染25例,占78.1%,其中单侧基底节隐球菌感染13例,占40.6%,双侧基底节隐球菌感染12例,占37.5%;基地节以外的隐球菌感染主要分布于脑膜9例和深部白质区10例,占28.1%和31.3%,脑干和小脑MRI异常信号较少,各有1例,均占3.1%;25例基底节隐球菌感染患者MRI病变特症分析发现,颅脑隐球菌感染主要以单侧或双侧脑血管间隙(Virchow-Robin,VR)扩大和肉芽肿病变类型为主。单侧或双侧脑血管间隙扩大14例,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及FLAIR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肉芽肿病变6例,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及FLAIR高信号,增强后1例轻度强化。粟粒样结节或斑片样信号病变特征最少只有2例,占8.0%;胶样假性囊肿病变有3例,占12.0%,此两种病变类型由于比例较小未进行MRI异常信号特征情况分析。结论颅脑隐球菌感染患者磁共振信号异常率较高,隐球菌感染病变特征以脑血管间隙扩大和肉芽肿病变为主,且T1WI低信号,粟粒样结节或斑片样信号病变及胶样假性囊肿病变占比较低,增强后基本无强化。  相似文献   
9.
大隐静脉曲张是外科领域的常见病,传统治疗方法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手术,但其具有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时间长等问题。2001年9月~2003年9月,我们采用传统的手术和硬化剂联合治疗大隐静脉曲张45例,随访2~5年,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均属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患者,45例中共72条肢体,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5~70岁,平均48岁;其中双侧27例,左侧10例,右侧8例。主要表现:浅静脉曲张(72条肢体),下肢沉重酸胀痛(68条肢体),足靴区色素沉着(65条肢体),溃疡(5例),湿疹样皮肤改变(4例),轻度水肿(12条肢体)。术前均经彩…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