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0篇
  免费   316篇
  国内免费   248篇
耳鼻咽喉   72篇
儿科学   38篇
妇产科学   32篇
基础医学   193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969篇
内科学   844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98篇
特种医学   189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92篇
综合类   2319篇
预防医学   589篇
眼科学   812篇
药学   1708篇
  3篇
中国医学   759篇
肿瘤学   64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324篇
  2013年   327篇
  2012年   383篇
  2011年   436篇
  2010年   447篇
  2009年   466篇
  2008年   751篇
  2007年   553篇
  2006年   508篇
  2005年   669篇
  2004年   422篇
  2003年   361篇
  2002年   304篇
  2001年   338篇
  2000年   246篇
  1999年   179篇
  1998年   201篇
  1997年   175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 评价调整光学切削直径及Kappa角后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行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13例(626眼),根据切削直径分成两组,试验组157例314眼,切削直径设定为6.0 mm,对照组156例312眼,切削直径设定为6.5 mm。试验组患者激光切削前修正Kappa角,对照组不做修正。患者术前进行裸眼视力、主视眼确定、验光、眼压、暗室下瞳孔直径、泪液分泌试验、裂隙灯、散瞳验光、眼底检查、pentacam测量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及Kappa角等检查。术后1 d、1周、1个月随访,并检查裸眼视力、角膜厚度、波前像差及夜间视力、光晕、眩光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角膜厚度变化、手术所用时间以及两组患者术后的高阶像差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分别为18~44(24.19±5.33)岁、18~42(25.08±4.91)岁,屈光度分别为(-7.47±1.04)D、(-7.61±1.12)D。两组年龄、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Kappa角分别为,X轴:(210±40)μm、(200±30)μm,Y轴:(190±30)μm、(220±4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两组手术前后的角膜厚度及术后角膜基质床的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5.56±1.89)s和(20.83±3.0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试验组的总高阶像差和垂直慧差的变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 P<0.01),但两组间的水平慧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球差低于试验组(P<0.01)。结论 LASIK手术中科学合理地调整Kappa角可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球—桡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V-APCO2)及乳酸差(V-ALac)与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2017年2月20日—2018年11月30日入住我院ICU的46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入ICU后0、24、48、72h抽取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血,测定二氧化碳分压值及乳酸值,计算出V-APCO_2及V-ALac,根据短期预后将上述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观察两组患者V-APCO_2及V-ALac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ICU时的APACHEⅡ评分及GC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出ICU时GC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经计算得出V-APCO_2及V-ALac的数值各184个,其中V-APCO_2最低值为2mmHg (1mmHg=0. 133kPa),最高值为12mmHg,均值为6. 14mmHg; V-ALac最低值为-0. 2mmol/L,最高值为1. 2mmol/L,均值为0. 34mmol/L。(3)根据患者短期预后绘制V-APCO_2及V-ALac的ROC曲线:V-APCO_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902±0. 022,95%可信区间(CI)为0. 859~0. 944,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6. 5mmHg,在此截点的敏感度81. 9%,特异度82. 4%。V-ALa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833±0. 030,95%可信区间(CI)为0. 774~0. 891,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0. 35mmol/L,在此截点的敏感度74. 1%,特异度76. 5%。(4)入ICU后0h两组患者的V-APCO_2、V-ALac无明显差异(P>0. 05)。(5)入ICU后24、48、72h的V-APCO_2及V-ALac好转组逐渐减少,恶化组逐渐增大,而且两组同时间的V-APCO_2、V-ALac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V-APCO_2、V-ALac可较可靠地反映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脑代谢状况,对预测此类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起搏治疗遗传性长QT间期综合征2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VVI起搏治疗遗传性长QT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对23例有尖端扭转性室速发作,且经正规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的遗传性长QT综合征患者,植入了VVI起搏器.随访这23例患者术后心电图及心脏事件发生率. 结果:QT间期平均值由术前(638.0±55.7)ms缩短至术后的(471.3±48.9)ms,QTc平均值为由0.627±0.07缩短至0.519±0.06.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由术前的(0.353±0.46)次/年降至术后(0.111±0.24)次/年,(P=0.039).其中77.5%的患者随访期间无晕厥或猝死等心脏事件发生.90.91%患者存活.2例患者因尖端扭转性室速恶化为室颤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VVI起搏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长QT综合征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是治疗长QT综合征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新世界》2006,(2):54-54
17年糖尿病病史,收缩压高,脉压差大,糖尿病早期肾病(微量白蛋白98毫克,尿蛋白++)。现服用降压药伲福达,每日2次,每次1片。依那普利,每日2次,每次1粒。依那普利的说明书中明确写出肝、肾有损害者要慎用,而《糖尿病新世界》2005第4期关于糖尿病肾病治疗新进展一文(第20页)认为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一种药)对糖尿病早期肾病有一定治疗作用,此说法是否有矛盾?我该不该服用依那普利来降血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陆续报道,Brugada综合征(BS)患者发生室速/室颤(VT/Vf)的危险因素有自发性马鞍型ST段弓背向上抬高、男性、晕厥史、猝死幸存者、程控诱发VT/Vf者等。现研究T波顶点至T波终点间期(Tp-e)及T波顶点至T波终点间期离散度(Tp-e离散度)是否为Brugada综合征患者致心律失常事件危险因素。方法:将1995年11月~2004年2月连续收治的29例BS及29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无症状性BS及9例症状性BS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并给予程控刺激。于心电图上分别测定QT、QTc、QT离散度、QTp、Tp-e及Tp-e离散度。其中QTp指QRS波起点至T波顶点…  相似文献   
8.
9.
10.
内镜介入诊治技术是近年来呼吸科医生感兴趣和开展较多的技术,它的应用和推广在某种程度上结束了呼吸科医生以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历史,大大的开阔了医生的视野和提高了专科的诊治水平,使一些过去无法处理的病变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但由于该组技术的应用时间不长,使用时也是以个人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来决定适应证和禁忌证,故应用的效果和预后差距很大,争议也很大。在这里,本人以个人的一些工作体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供大家参考和争论,以提高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