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4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60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0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0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苍白球(简称G)与壳核(简称P)的T_1WI、T_2WI及ADC比值(T_1WI、T_2WI及ADC的G/P值)在足月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足月新生儿,根据血清总胆红素(TSB)及临床症状分组,测量苍白球与壳核T_1WI、T_2WI及ADC比值,通过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及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LSD)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TSB分组:T_1WI的G/P值及ADC的G/P值随胆红素水平增高而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T_1WI的G/P值为极强相关(r_s=0.824,P<0.05)、ADC的G/P值为强相关(r_s=0.673,P<0.05),且各组间均存在差异;T_2WI的G/P值为弱相关(r_s=-0.054,P>0.05),且组间无差异。按临床症状分组:T_1WI的G/P值及ADC的G/P值随临床症状加重而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T_1WI的G/P值为强相关(r_s=0.645,P<0.05)、ADC的G/P值为中度相关(r_s=0.495,P<0.05),且各组间均存在差异;T_2WI的G/P值为弱相关(r_s=-0.117,P>0.05),且组间无差异。结论苍白球与壳核T_1WI、ADC比值与临床症状及胆红素水平结合,能增加足月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诊断准确客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靶点毁损术技术在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进行术中靶点监测 ,对 12 0例帕金森病患者行内侧苍白球腹后部 12例 ,丘脑腹外侧核 16例 ,苍白球腹后部和丘脑腹外侧核 92例毁损术 ,患者术前、术后评估采用Webster积分。结果 :手术效果优良率 98.4 % ,原有症状显著改善率平均达 98.4 % ,无永久并发症。结论 :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手术并发症少 ,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快乐作为情绪的重要方面,对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关于快乐脑机制的研究将大脑奖励系统误认为是产生快乐的快乐中心,认为多巴胺是将感觉刺激转化为快乐的神经递质。最新的研究指出,产生快乐的脑环路主要包括伏核壳、脑干臂旁核和腹侧苍白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帕金森病手术大多应用MRI和CT扫描、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术,术中采用微电极记录技术从细胞水平进行电生理定位,使靶点定位准确性、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提高.本文对这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成年大鼠纹状体、边缘区和苍白球的计算机三维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和了解成年大鼠纹状体、边缘区和苍白球在脑中的立体形态和相互关系 .方法 在大鼠脑的连续冠状切片 Nissl染色的基础上通过 Onyx2超级图形工作站应用计算机图形技术进行了三维重建 .结果 边缘区位于尾壳核和苍白球之间 ;尾壳核的立体形态呈近似的内凹半球形 ,从嘴侧到尾侧随着脑平面的增宽尾壳核逐渐向外侧 (即靠近外轮廓的方向 )移位 ,体积为 (37.77± 9) m m3,最大嘴尾径为 6 .2mm;最大背腹径为 4.9m m;最大内外径为 3.5 2 9mm.苍白球呈块形 ,位于尾壳核的内侧 ,除内侧外其他三个方向均被尾壳核包绕 ,体积为 (4.0 5± 0 .0 6 ) mm3,最大嘴尾径为 4.41mm,最大背腹径为 2 .6 45 mm ,最大内外径为 1.5 44 m m.边缘区呈现一个片状扇形结构 ,体积为 (0 .48± 0 .0 2 ) mm3,最大嘴尾径为 1.6 m m,最大背腹径为 2 .15 8m m,最大内外径为0 .17mm;同尾壳核和苍白球一样从嘴侧到尾侧随着脑平面的增宽边缘区亦逐渐向外侧 (即靠近外轮廓的方向 )移位 ,其移位的幅度亦明显大于脑平面增宽的幅度 ;整个边缘区从嘴侧到尾侧呈均匀变化 ,其片状逐渐变宽 ,长度 (背腹径 )逐渐变小 ,从而形成一个盘状结构 .结论 建立了大鼠脑纹状体、边缘区和苍白球的三维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6.
微电极导向同期双侧腹后苍白球 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微电极导向同期双侧腹后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应用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术对毁损靶点进行确认定位,对31例难治性帕金森病患者行同期双侧腹后内侧苍白球毁损治疗,术前及术后于开状态、关状态分别行改良Webster记分,计算改善率,评价其疗效。结果经微电极确认后的电生理靶点与CT定位靶点存在明显差异,靶点调整率806%。31例手术均有效,其中治愈7例,明显进步24例。Webster计分术后1周开状态改善率为742%±95%,关状态改善率为891%±89%。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导向同期双侧腹后苍白球毁损术安全、有效,具有明显临床治疗优势,微电极记录技术可使术中定位精确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苍白球腹后部切开术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Zhao G  Li Y  Shao M  Ding Y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8):482-484
目的 分析苍白球腹后部切开术(PVP)对帕金森病(PD)患者中左旋多巴所诱导的异动症的治疗效果,评估手术的临床治疗意义。方法 采用国际上公认的PD综合评分法9UPDRS)对36例异动症患者的表现进行定量分,就异动症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致残度)以及整体影响做PVP术前术后的统计比较。结果 术后1周内症状的整体改善率为76.2%。其中手术对侧异动症持续时间减少88.8%;致残度改善79.7%。经统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 对 133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行苍白球腹后外侧部 (PVP核 )毁损术和 /或丘脑腹中间核 (Vim核 )毁损术 ,观察术前、术后 1周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变情况。结果 术前和术后 1周分别对病人行UPDRS评分 ,术前“开”状态评分为 4 7 82± 6 4 8分 ,术后 1周评分为 2 2 73± 4 6 4分 ,得分下降了 5 2 4 7% ;术前“关”状态评分为90 75± 17 5 2分 ,术后 1周为 36 4 1± 12 2 6分 ,得分下降了 5 9 88%。两种状态术前、后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疾病里进行性发展,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随年龄增长其患病率逐渐增高。其病理改变主要涉及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呈现细胞脱失死亡。临床表现为肌强直、肢体震颤和运动减少等症状。本病治愈较为困难,近年来国内外对PD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就本病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背景: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一种表现为梦境行为的深眠状态。RBD多导睡眠图的电生理基础是无张力减低的快动眼睡眠。尽管尚不清楚累及何种特殊的网络,但RBD可能缘自脑干的神经元网络功能紊乱。RBD通常与散发的突触核蛋白病相联系,但很少与散发的tau病相关。无张力减低的快动眼睡眠与任何家族性tau病的RBD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尚无报道。目的:描述1个家族性tau病家族的临床睡眠和多导睡眠图特征。方法:对苍白球脑桥黑质变性家族中的11例成员进行标准多导睡眠图检查,而不考虑任何睡眠相关疾病。结果:对6例受累和5例从家系上而言有患病风险的家族成员进行研究,11例受试者均无梦境行为病史。11例家族成员中9例的多导睡眠图表现为充足的快动眼睡眠,所有受试者均缺失无张力减低的快动眼睡眠电生理特征和RBD的行为表现。4例受累受试者的神经病理检查显示3例受试者表现为显著的黑质变性以及蓝斑、脑桥神经核和被盖部、延髓被盖部的轻度变性改变。结论:上述试验结果与黑质变性是RBD主要原因的观点相反,该家族缺乏RBD的病史、电生理学和行为表现,进一步为RBD在散发性和家族性tau病中罕见的观点提供了证据。与tau病相比,RBD相关突触核蛋白病发病率的不同提示,突触核蛋白病与tau病之间脑干环路的选择性损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