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16篇
  免费   2388篇
  国内免费   1305篇
耳鼻咽喉   61篇
儿科学   136篇
妇产科学   126篇
基础医学   2022篇
口腔科学   153篇
临床医学   4824篇
内科学   1451篇
皮肤病学   244篇
神经病学   2399篇
特种医学   11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3篇
外科学   547篇
综合类   10626篇
预防医学   8292篇
眼科学   87篇
药学   5634篇
  32篇
中国医学   6182篇
肿瘤学   213篇
  2024年   181篇
  2023年   693篇
  2022年   758篇
  2021年   788篇
  2020年   740篇
  2019年   759篇
  2018年   476篇
  2017年   745篇
  2016年   847篇
  2015年   1041篇
  2014年   1875篇
  2013年   1967篇
  2012年   2662篇
  2011年   2827篇
  2010年   2304篇
  2009年   2419篇
  2008年   2924篇
  2007年   2505篇
  2006年   2391篇
  2005年   2508篇
  2004年   2136篇
  2003年   1857篇
  2002年   1408篇
  2001年   1054篇
  2000年   876篇
  1999年   708篇
  1998年   564篇
  1997年   664篇
  1996年   618篇
  1995年   614篇
  1994年   484篇
  1993年   401篇
  1992年   374篇
  1991年   329篇
  1990年   267篇
  1989年   275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察学龄前儿童同伴关系和内化问题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为有效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和儿童行为核对表对山东省菏泽市4所幼儿园22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调查,采用交叉滞后分析考察主要变量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 随着年级升高,学龄前儿童的同伴关系得分呈上升趋势(F值分别为6.40和4.81,P值均<0.01),而内化问题得分则呈下降趋势(F值分别为7.65和5.46,P值均<0.01);学龄前儿童前测时的同伴关系和内化问题对后测对应行为的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56,0.49,P值均<0.01);前测同伴关系对后测内化问题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19,P<0.05).结论 同伴关系和内化问题均表现出跨时间的稳定性,早期同伴关系和内化问题均能预测后期的对应行为.早期同伴关系能够预测后期内化问题,而早期内化问题无法预测后期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2.
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提升青少年健康,预防不良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国黑龙江、湖北、安徽、广东、云南5个省15 538名初中和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课题组编制的《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调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网络成瘾行为、一般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及心理状况等.结果 调查前1年,被试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网络成瘾、可疑网络成瘾的自我报告率分别为28.7%,3.3%和29.9%.有无自伤行为组间孤独感和情绪管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35,25.62,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网络成瘾有相关性(P<0.05);在控制性别、民族、年级、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管教方式、情绪管理、孤独感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各类型与网络成瘾各类型仍有相关性(OR=1.30~2.79),且网络成瘾者发生各类型NSSI风险均高于可疑网络成瘾者.结论 网络成瘾和可疑网络成瘾行为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独立危险因子.加强对网络成瘾的预防可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儿童期创伤与抑郁特质之间的中介和调节机制,为开展相关研究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2017-2018年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南某高校大一年级2 786名学生完成儿童期创伤问卷、状态特质抑郁问卷、自动思维问卷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的调查。结果儿童期创伤、自动思维和消极应对对抑郁特质起正向的预测作用,积极应对对抑郁特质起负向的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12,0.43,0.14,-0.33,P值均<0.05)。自动思维中介儿童期创伤与抑郁特质之间的关系(Bootstrapping法的95%CI为0.03~0.06)。消极应对分别调节了儿童期创伤与自动思维和儿童期创伤与抑郁特质之间的关系(P值均<0.05)。结论儿童期创伤影响抑郁特质,其关系受到应对方式和自动思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逐渐引起了教育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校园欺凌指以校园为背景发生的欺凌事件,包括身体、言语、关系、网络各个层面的攻击[1-2].在欺凌事件中主要涉及欺凌者、被欺凌者及旁观者三方.欺凌事件对欺凌者、被欺凌者及旁观者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和伤害[3-4].  相似文献   
6.
<正>本研究探讨综合医院老年住院患者伴精神症状相关因素。1对象和方法为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老年医院住院的年龄65岁、既往无精神疾病史、意识清楚、能完成所有精神科测评的患者;其中240例患者因精神症状而请精神科会诊纳入研究组,参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诊断标准诊断为抑郁障碍88例(36.7%),焦虑障碍70例(29.2%),躯体化障碍37例(15.4%)、行为障碍26例(10.8%)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对滇产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Rp~(-1)8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分离手段对滇产两面针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滇产两面针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γ-崖椒碱(γ-fagarine,1)、茵芋碱(skimmianie,2)、白鲜碱(dictamnine,3)、左旋丁香树脂酚[(-)-syringaresinol,4]、博落回醇碱(bocconoline,5)、花椒木精(zanthoxyline,6)、4-甲氧基~(-1)-甲基-2-喹诺酮(4-methoxy~(-1)-methyl-2-quinolone,7)、大叶桉亭(robustine,8)、rhoifoline B(9)、6β-hydroxymethyldihydronitidine(10);运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HM QC和HM BC将化合物10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 R)和核磁共振碳谱(13C-NM R)进行了一一归属。结论化合物6-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为首次从花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新结构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性精神症状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颅脑损伤性精神症状治疗的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5d和10d后精神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性精神症状患者实施护理服务,改善了患者护理后的精神症状,促进了患者的更好康复,值得予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