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别采用 ELISA 双抗体夹心法和琼脂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了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中各类免疫球蛋白和 C_3的含量。结果显示:患者血清中 I gG、I gM 和 I gE 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 gA 的水平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改变;而 C_3的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提示:人体感染华支睾吸虫病后,I gG、I gM 和 I gE 与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呈同步增高的趋势;补体和抗体协同参与华支睾吸虫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在此过程中消耗补体,使 C_3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本校传染病学教研室1955~1995年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内容包括10余种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其中以华支睾吸虫病、恙虫病等有广东特色的传染病以及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影响人民健康最普遍的传染病为重点。反映了建国以来各个时期本教研室对防治这些传染病所作的贡献。所取得的成果,相当一部分通过多年来的验证,已获得广大传染病工作者所认同或列为常规,部分已获得部委级奖励。现在重温这些成果,可能起承前启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华支睾吸虫表膜相关抗原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筛选cDNA文库识别华支睾吸虫新基因,并构建20.8?kDa华支睾吸虫表膜相关抗原(CSTA20.8)重组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及其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对华支睾吸虫cDNA文库进行筛选,通过NCBI和ExPasy网站的Blast程序进行序列比对,识别华支睾吸虫新基因,并应用Motifscan、NCBI Conserved Domain Search等程序对其进行结构域分析.将所发现的华支睾吸虫表膜相关抗原基因编码区定向克隆到原核及真核表达载体PGEX-4T-1和PcDNA3上,构建的PGEX-4T-1-CSTA20.8、PcDNA3-CSTA20.8重组表达质粒经PCR、双酶切及测序证实.结果发现华支睾吸虫表膜相关抗原基因,完整阅读框含555个碱基,编码184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20.8kDa,理论pI为4.33.序列分析表明,华支睾吸虫CSTA20.8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有较高的同源性,CSTA20.8具有完整的钙结合蛋白保守功能域.所构建的重组原核和真核表达质粒经PCR、双酶切及测序证实与目标基因相符.结论发现华支睾吸虫表膜相关抗原基因,并成功构建原核和真核重组表达质粒.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海南省淡水鱼中食源性寄生虫感染情况,评估人群感染潜在的危险性,为制定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策略和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1年对海南省琼中县、三亚市和昌江县监测点附近的溪流或水库等自然水体环境,以随机捕捞的方式获取新鲜样品。采用玻片压片镜检法对寄生虫囊蚴进行检测。同时在捕捞样品的行政村进行肝吸虫病知识和居民肝吸虫病感染情况调查。结果 2019—2021年共检测淡水鱼47种合计396尾,检出寄生虫囊蚴阳性45尾,总感染率为11.36%。有13种淡水鱼中检出寄生虫,品种感染率为27.66%(13/47)。其中海南细齿塘鳢感染率最高,为75.00%(3/4),显著高于其他鱼种(P<0.05),三个市县中,琼中县检出率最高,为17.05%(22/129)。发放调查问卷487份,居民对肝吸虫病总知晓率为11.50%(56/487),昌江县知晓率最低,为1.31%,男性知晓率高于女性(P<0.05)。同期对居民肠道进行寄生虫检测3 178人份,未发现肝吸虫病患者。结论 海南省部分市县淡水鱼受到寄生虫污染,应加强监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卫生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40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华支睾吸虫病患者sIL-2R水平明显增高,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IL-2含量明显减少,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6.
肝吸虫病流行地区人群相关生活习惯及健康知识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顺德地区人群日常生活中与肝吸虫感染相关生活饮食习惯和健康知识的认知。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在杏坛海凌村和勒流龙眼村生活>5年,年龄>6岁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改良加藤氏法进行虫卵检测。结果本次调查合计粪检2440人,肝吸虫虫卵阳性率为60.7%。对部分中重度患者进行B超及肝功能检查,结果B超异常占83.3%,肝功能检查异常占15.9%。检验当地淡水鱼2种,草鱼平均每克鱼肉含囊蚴0.42个;鳙鱼平均每克鱼肉含囊蚴1.2个。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08份,其中有84.3%调查者表示生熟食物共用同一块砧板;有49.8%调查者曾经进食鱼生;有71.8%的调查者吃火锅时进食未熟姜葱。调查中表示既往有肝胆道疾病的有39例,其中31例检出有感染肝吸虫。本次调查中有8.2%调查者曾接受肝吸虫病检查,有14.0%调查者曾接受驱虫治疗。肝吸虫病相关知识方面:传播肝吸虫病危险食物的知晓率为23.2%;肝吸虫在人体寄生部位知晓率为8.2%;肝吸虫保虫宿主知晓率为25.5%;肝吸虫病临床症状知晓率为39.1%。结论顺德区人群肝吸虫感染仍属高度流行区,当地群众的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仍是肝吸虫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人群对肝吸虫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对肝吸虫病危害重视不足。今后应该加大防制肝吸虫病的宣传力度,提高人群对肝吸虫病危害的认识。建议政府为群众提供免费药物治疗,通过普及治疗有效降低人群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大连瓦房店市区肝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大连的瓦房店市区肝吸虫感染(病)状况。[方法]采用分区定点,随机采样调查法和粪便检查法调查肝吸虫中间宿主淡水鱼虾、保虫宿主猫和狗及周围当地居民肝吸虫感染情况。[结果]检测淡水鱼共10种1127条,检出肝吸虫囊蚴感染鱼646条,感染率为57.32%。棒花鱼囊蚴感染最严重,阳性率为88.30%,并且通过感染猫证实为肝吸虫。所调查人群中未发现肝吸虫感染。[结论]瓦房店市淡水水域鱼体肝吸虫囊蚴严重感染,存在肝吸虫感染和肝吸虫病传播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8.
目的统计分析佛山市顺德区2009-2010年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危害程度和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等,评价药物化疗及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为今后有效预防控制华支睾吸虫感染、减少其所带来的社会及经济负担提供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根据历史资料,在感染率相近的两个镇各选择一个村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开展健康教育,但观察组除健康教育外还对感染人群进行群体性服药,观察组人群不服药。干预前后分别检查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并对部分人群进行B超、肝功能及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行为规范率等的检查和调查。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及行为规范率均显著提高;观察组人群干预前后华支睾吸虫感染率由63.0%下降至32.2%(χ2=165.64,P<0.05);B超检查肝胆异常率由85.5%下降至62.8%(χ2=17.58,P<0.05);肝功能异常率由22.7%下降为12.0%(χ2=4.33,P<0.05),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人群上述检测指标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群防治知识和行为水平,若结合药物化疗等综合防治措施可真正降低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减少华支睾吸虫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减少由此带来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丙硫苯咪唑及其代谢物-两硫苯咪唑亚砜与丙硫苯咪唑砜10mg/kg.Bid连续7日疗法,灌胃治疗大鼠实验感染的华支睾吸虫病。治后1周解剖,丙硫苯咪唑、丙硫苯咪唑亚砜及丙硫苯咪唑砜组的平均虫体回收数分别为0.4±0.7,0.22±0.44和11.8±10.4条。与对照组(14.5±6.0条)比较.前二者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而后者则无。光镜观察经丙硫苯咪唑及其代谢物作用后的华支睾吸虫.可见虫体睾丸分支变细,失去正常形态,受精囊着色变浅,子宫内虫卵明显减少等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两硫苯咪唑亚砜是杀虫的主要成分,丙硫苯咪唑砜对抑制虫体排卵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Clonorchiasis is a cholangiopathy caused by foodborne trematode parasites, also known as liver flukes. Clonorchiasis is endemic in a wide geographical area extending from Eastern Europe to Southeast Asia. Infested hosts may remain asymptomatic for decades and consequently their liver can become available as a graft. To date, 20 liver transplantations with liver fluke‐infested graft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ll of them occurred in Asian countries. We, here, report the first case to our knowledge in the Western world of living‐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DLT) with an Opisthorchis felineus‐infested graft, and presen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 6‐month‐old girl with decompensated secondary biliary cirrhosis underwent an LDLT with a left lateral graft infested with O. felineus. After prompt diagnosis and adequate therapy, both donor and recipient had an uneventful postoperative course and long‐term follow‐up. Liver grafts infested with liver flukes do not pose a contraindication to liver donation from deceased or living donors, provided that a correc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performed in a timely fash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