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8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33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47篇
内科学   1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307篇
预防医学   459篇
药学   297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234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e epidemiological impact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a Sicilia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was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the Acinetobacter-specific infection rates, to estimate the preventable proportion of Acinetobacter infections, i.e., those resulting from cross-transmission, and to investigate the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Acinetobacter. The impact of Acinetobacter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ICU was determined to be 3.0 new cases per 100 admissions. Site-specific rates confirmed that ICU-acquired pneumonia was the most important infection type. The incidence rate, adjusted by the number of patient-days, was 3.3 infections/1000 patient-days. The estimated preventable proportion of A. baumannii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the ICU was 66.7%. A class 1 integron, characterised by its gene cassette content, was present in all A. baumannii isolates of four different 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types, and was associated significantly with clones implicated in cross-transmission episodes. Furthermore, the same integron was detected in two genetically distinct isolates responsible for recurrent infection in the same patient, suggesting the occurrence of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in vivo. Even in an endemic setting with low infection rates, spread of A. baumannii was caused mainly by infection control shortcomings that require appropriate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policies.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参与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分析临床药师在治疗过程中干预的内容与结果.结果 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可以发挥专业特长,协助医师调整用药方案,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结论 临床药师应主动参与临床实践,积极开展药学监护.  相似文献   
3.
黄磊  张卫星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3):1748-1750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科(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预后和菌株耐药情况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84例,根据30 d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59例)和死亡组(25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对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Charison基础疾病评分、APACHEII评分、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耐碳青酶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性休克和抗菌药物不恰当治疗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死亡有关(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AB和Charison基础疾病评分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OR值分别是3.360(95%CI:1.563~7.223)和1.633(95%CI:1.201~2.221).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预后与菌株的耐药性密切相关,CRAB明显增加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4.
鲍曼不动杆菌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3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在顺德第一人民医院院内感染的流行特征及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的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变化特征,为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及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顺德第一人民医院2005-01~2007-12间,临床样本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的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布在颅脑外科及重症监护病房,占33.97%。标本来源以呼吸道标本为主,占89.10%。在常用的15种抗生素药敏试验中,头孢唑啉、氨苄青霉素和呋喃坦啶的耐药率始终处于高水平达100%。在3年的耐药性分析发现,头孢类药物的耐药率各有差异,其中头孢唑啉的耐药率3年均达100%,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3年均高于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亚胺硫霉素的耐药率最低,3年耐药率均为1.72%、4.00%、14.57%,可作为抗菌药物治疗首选。但亚胺硫霉的耐药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3年间的耐药率保持较稳定水平,3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它药物耐药率在07年均比05、06年有显著性上升趋势(P<0.05)。颅脑外科及重症监护病房分离株对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舒巴坦、复达欣(头孢他啶)、菌必治(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亚胺硫霉素、妥布霉素、复方新诺明、呱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马斯平)、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其他普通病房(P<0.05)。结论应根据该菌在本院的药敏结果进行抗生素的选择,并对高危患者高发生率的颅脑外科及重症监护病房应进行密切监测,一旦出现多重耐药株,必须迅速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引起医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烧伤病区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的临床与分子流行特征及耐药性,分析其流行趋势,为有效预防与控制PDRAB医院感染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性研究医院烧伤病区患者及环境非重复分离的14例PDRAB临床资料,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PDRAB进行分子分型,E试验法检测PD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分析其流行特征及耐药性。结果烧伤病区患者及环境分离的PDRAB具有同源性,系同型克隆株传播;患者PDRAB医院感染时间多发生于入科72h后,感染类型以创面感染为主(61.5%),临床治愈率较高(87.5%);PDRAB克隆株仅对米诺环素和多黏菌素B敏感,其余抗菌药物均高水平耐药。结论加强烧伤病区PDRAB的目标性监测,有利于预防与控制PDRAB感染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鲍氏不动杆菌)院内获得性肺炎(Ab-HAP)的易感因素和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2-2015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明确诊断的Ab-HAP患者65例,并随机收集同期非Ab-HAP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人口学、基础疾病、治疗情况及转归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发生Ab-HAP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Ab-HAP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Ab-HAP组和对照组在合并基础病、意识障碍、APACHⅡ评分≥16、机械通气≥5 d、碳青霉烯抗生素暴露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327、31.208、72.616、22.029和64.476,P均<0.01).多因素分析显示,APACHⅡ评分≥16(OR=1.140,95%CI:1.058~1.229)、碳青霉烯抗生素暴露史(OR=7.118,95%CI:1.965~25.787)是发生Ab-HAP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降钙素原≥2 ng/mL(OR=6.020,95%CI:7.428~2 819.026)、肺炎严重性评分(PSI)≥Ⅲ级(OR=4.260,95%CI:3.185~1 573.536)和脓毒性休克(OR=4.186,95%CI:2.056~2 104.507)是Ab-HAP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ACHⅡ评分≥16、碳青霉烯抗生素暴露史能增加Ab-HAP发生率;PSI≥Ⅲ级、降钙素原≥2 ng/mL和脓毒休克是Ab-HAP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吴江地区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情况和同源性。方法收集吴江地区3所综合性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MDRAB 44株,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OXA 51、OXA 23、OXA 24、OXA 58、IMP、TEM、SHV和GES,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44株MDRAB主要来源标本为痰(占93.18%),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科和神经外科,各占45.45%、27.27%和13.64%;MDRAB对米诺环素和多粘菌素B均敏感,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耐药率均为100.0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均为97.73%。44株MDRAB均检出OXA 51、OXA 23和TEM基因,其中12株菌GES基因阳性,OXA 58和SHV基因阳性各1株,未检测到OXA 24及IMP基因;MDRAB分为A—G 7个型别,分别为19、3、9、3、1、4、5株。A型主要来源于吴江地区的两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吴江第一人民医院和盛泽医院),吴江第一人民医院未发现B、D和E型;E型仅1株,分布在永鼎医院,其余型别散在分布。结论吴江地区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严重,基因OXA 23和TEM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并以A、C型为主,呈克隆性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在2010年和2006年的感染分布和耐药率变化。方法对2006年和2010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对其耐药率变化进行比较,并分析其科室分布和标本来源情况。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在2010年的分离比例达19.3%,显著高于2006年(8.0%)。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自于呼吸内科和ICU,其次为老年病科和神经外科。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伤口和腹腔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在2010年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24.7%)和米诺环素(18.1%)耐药率较低外,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50%,且除氨基糖苷类药(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外,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2006年。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比例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且其感染有向不同科室和患者不同部位扩散的趋势,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携带β-内酰胺酶(bla)基因、整合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及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情况以及它们的亲缘性关系.方法 用PCR及序列分析方法对50株PDR-AB进行各种耐药基因的检测,采用DNAMAN软件进行基因的树状结构的构建和亲缘性分析.结果 50株PDR-AB共检测耐药基因21种,TEM、SHV、PER、VEB-1、CTX-M-1、ADC、IMP-1、IMP-2、VIM-2、OXA-23、OXA-24、IntI1、IntI2、IntI3、qnrAm、qnrBm、qnrS、qepA、gyrA突变基因、parC突变基因、Aac(6')-1b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100%、86%、0、38%、100%、100%、76%、88%、86%、0、98%、22%、2%、6%、60%、6%、0、100%、100%、76%.50株PDR-AB间具有一定的亲缘性.结论 PDR-AB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是导致其对常用药物均耐药的重要原因,临床应加强有效的监测工作来控制PDR-AB传播并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2010—2013年鲍曼不动杆菌(AB)的检出率及耐药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院重症医学科2010—2013年AB检出情况、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2013年共分离病原菌1 413株,其中AB共556株,占39.35%,每年AB检出率分别是39.45%、41.35%、29.44%、40.53%。AB主要来源于下呼吸道(占75.7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耐药率较低的抗菌药物是头孢哌酮/舒巴坦(5.85%)和阿米卡星(17.45%);2010—2013年多重耐药、泛耐药AB检出率分别从9.63%、3.70%,上升至42.50%、31.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AB是重症医学科最常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耐药严重,多重耐药、泛耐药AB检出率逐年增加;加强对AB的耐药性监测,有利于治疗和预防AB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