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树鼩肝细胞癌生长不同阶段的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筛查在AFB1诱发的肝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蛋白质分子.方法用双向电泳(2-DE)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MALDI-TOF-MS/MS)对同一动物自身的癌发生前肝组织(A45W),癌发生后的肝癌组织(ACa)及未经AFB1处理的对照组动物肝组织(E45W)进行了相互比较.结果A45W组、ACa组、E45W组分别平均检测到(1 255±43)个蛋白点(n=3)、(1 198±50)个蛋白点(n=3),和(1 252±40)个蛋白点(n=3),以其中A45W组图谱为参考胶,ACa组、E45W组分别与其匹配的平均匹配点数为(818±39)个(n=3)和(777±45)个(n=3),平均匹配率分别为66%和62%.癌与癌前比(ACa vs A45W),相差2倍以上的上调点和下调点分别为108个(包括癌特异点)和75个;癌前与未经AFB1处理的对照组比(A45W vs E45W),相差2倍以上的上调点有78个,下调点有21个.质谱可鉴定出不均一核糖核蛋白A1、不均一核糖核酸核蛋白A2/B1、peroxiredoxin 1、peroxiredoxin 2、膜联蛋白4、肌球蛋白α链等26种胶内差异蛋白质.结论在AFB1诱发的树鼩肝癌发生不同阶段有明显的差异性蛋白表达谱,为进一步对人肝癌蛋白质组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2.
树鼩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p53基因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由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黄曲霉毒索B1(AFB1)诱发的树鼩肝细胞癌变过程,p53基因的表达及变化。方法 将树鼩分为四组:A组:HBV AFB1;B组:只感染HBV;c组:只摄入AFB1;D组:作空白对照。定期肝活检,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实验树鼩肝及肿瘤组织进行检测。 结果 (1)接受HBV及AFB1双因素的A组,肝细胞癌(HCC)发生率(66.7%)明显高于只接受HBV的B组或AFB1的C组(30%),而且HCC的平均发生时间也明显早于C组,(120.0±16.6)周与(153.3±5.8)周,t=3.336,P<0.01。(2)在第75周前各组动物肝均未检出突变的p53蛋白。(3)105周时,A组p53蛋白表达率为78.6%,B组为60%,C组为71.4%,D组为10%(x2≥5.03,P<0.05)。在A、C组检出p53基因异常带。(4)树鼩肝癌p53基因突变点分别位于275、78及13密码子;其野生型p53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与人的p53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1.7%、93.4%。 结论 再次证实HBV和AFB1有协同致肝癌作用;突变的p53蛋白出现于肝细胞发生癌变之前,p53基因的突变促进了肝癌的发生和演进。HBV可能协同AFB1致p53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血栓性脑缺血时缺血区和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活性变化及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B)作用机理的探讨。方法: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模型,用酶比色法测量缺血后4、24及72h中心区、半暗区、对侧区及血清的MAO活性,并用双缩脲法测定上述各区的蛋白含量。结果: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缺血中心区MAO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或对侧区,以72h最为明显;此时缺血半暗区和血清MAO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光化学反应后6h舌下静脉一次注射PAF受体拮抗剂GB(5mg·kg-1)后24h时,半暗区MAO活性明显低于缺血组,而中心区则高于缺血组(P<0.01)。MAO活性变化与相应区域蛋白含量改变一致(r=0.81,P<0.05)。结论:脑缺血后中心区、半暗区MAO活性改变是相应区域单胺类递质消长变化的主要原因,MAO活性变化与神经元蛋白质合成能力的改变有关;GB的脑保护作用与其拮抗PAF受体和调节MAO活性而促进递质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揭示血栓性脑缺血时缺血区和血清单胺氧化酶 (MAO)活性变化及对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B)作用机理的探讨。方法 :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模型 ,用酶比色法测量缺血后4、2 4及 72h中心区、半暗区、对侧区及血清的MAO活性 ,并用双缩脲法测定上述各区的蛋白含量。结果 :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缺血中心区MAO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 [(15 4 1± 1 6 3)× 10 3 U/g蛋白 ]或对侧区 [(15 4 7± 1 6 8)× 10 3 U/g蛋白 ],以 72h最为明显 [(2 19± 1 96 )× 10 3 U/g蛋白 ,P <0 0 1];此时缺血半暗区和血清MAO活性 [分别为 (2 5 30± 2 0 1)× 10 3 U/g蛋白和 (2 10 0 4± 2 6 6 7)× 10 3 U/L]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 <0 0 1)。光化学反应后 6h舌下静脉一次注射PAF受体拮抗剂GB(5mg·kg-1)后 2 4h时 ,半暗区MAO活性明显低于缺血组 ,而中心区则高于缺血组 (P <0 0 1)。MAO活性变化与相应区域蛋白含量改变一致 (r=0 81,P <0 0 5 )。结论 :脑缺血后中心区、半暗区MAO活性改变是相应区域单胺类递质消长变化的主要原因 ,MAO活性变化与神经元蛋白质合成能力的改变有关 ;GB的脑保护作用与其拮抗PAF受体和调节MAO活性而促进递质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树鼩cDNA芯片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Bl)和(或)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树鼩肝细胞癌(HCC)发生过程中参与信号传导的部分基因表达变化情况,从而进一步探讨HCC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树鼩分3组:A组(AFB1组)、B组(AFB1+HBV组)、C组(正常对照组)。所有动物在实验过程中定期接受剖腹手术取肝组织检查,至肝癌形成时处死动物取肝癌和癌旁组织。用树鼩cDNA芯片检测实验第30、60、90周肝活检组织、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各基因的表达情况,并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RT-PCR)法验证cDNA芯片结果。结果在A组和B组从癌前到癌变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C-rel、核因子-κB2(NF—κB2)均显示有差异表达,同时bcl-2、细胞周期素A(cyclin A)、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仅在B组显示有差异表达。而C组这几个基因无差异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诱癌的早、中期(30、60周)均出现CNTF及cyclin A的差异表达。realtime RT PCR结果与cDNA芯片检测结果基本一致。A组IGF-Ⅱ、C—rel基因及B组IGF-Ⅱ基因,在肝癌组织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及实验30、60周组织,而癌旁与实验30、60周相比较则无明显差异;B组CNTF基因在癌旁、肝癌及60周之间比较无明显改变,但均明显高于30周;A组CNTF基因表达水平在癌旁、肝癌组织高于癌前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这3个基因不同时期比较亦无明显差异。结论树目自部分信号传导通路相关cDNA芯片应用于检测树目目HCC发生过程中信号传导通路中各基因表达的变化,对进一步了解树鼠甸HCC发生的机制有重要实用价值。IGF-Ⅱ、NF-κB2、C-rel、Bcl-2、cyclin A及CNTF这几个基因与树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多数学者认为树 为低等灵长类动物。用电凝阻断树 一侧大脑中动脉(MCAO)的方法成功地复制了树 局部脑缺血模型。发现血管闭塞15min及6h后,缺血区rCBF分别为凝闭前的36.74%和39.84%;SEP分别为凝闭前的21.8%和36.78%,血管闭塞6h时后水钙含量显著增加,形态学检查表明发生了局部缺血性梗塞。作者认为,由于树 的生物学特性较其他哺乳动物更适合局部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栓性局部脑缺血过程中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受体的消长变化 ,探讨PAF在脑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神经元继发性脑损伤中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血栓性局部脑缺血模型并提取树鼠句脑细胞膜蛋白 ,用 [3H]-PAF放射配体结合试验检测中枢神经细胞膜不同特性的PAF结合位点 (受体 )。结果 :树鼠句脑细胞膜上存在两种亲和性不同的PAF受体 ,即高亲和性和低亲和性受体 ,其亲和力 (kD)分别为 ( 3 61± 0 72 )nmol/L(kD1)和 ( 17 0 4± 2 4 1)nmol/L(kD2 ) ,相应的最大结合容量 (Bmax)分别为 ( 14 5 7 94± 168 0 1)pmol/g蛋白和 ( 5 0 17 4 0± 74 2 16)pmol/g蛋白。脑缺血 4、2 4h及 72h中心区、半暗区及对侧区高、低亲和性受体的kD值、Bmax值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 (P <0 0 1) ,中心区及半暗区尤为明显 ,其中以缺血后 2 4h的变化最为显著。结论 :PAF受体在介导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机能代谢的不同与PAF受体亲和特性及最大结合容量改变不同有关 ,亦是PAF介导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栓性局部脑缺血过程中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的消长变化,探讨PAF在脑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神经元继发性脑损伤中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鼩血栓性局部脑缺血模型并提取树鼩脑细胞膜蛋白,用[3H]-PAF放射配体结合试验检测中枢神经细胞膜不同特性的PAF结合位点(受体)。结果:树鼩脑细胞膜上存在两种亲和性不同的PAF受体,即高亲和性和低亲和性受体,其亲和力(kD)分别为(3.61±0.72) nmol/L(kD1)和17.04±2.41) nmol/L(kD2)相应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分别为(1 457.94±168.01) pmol/g蛋白和(5 017.40±742.16) pmol/g蛋白。脑缺血4、24及72 h中心区、半暗区及对侧区高、低亲和性受体的kD值、Bmax值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中心区及半暗区尤为明显,其中以缺血后24 h的变化最为显著。结论:PAF受体在介导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机能代谢的不同与PAF受体亲和特性及最大结合容量改变不同有关,亦是PAF介导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血栓性脑缺血后,海马神经细胞微环境及其细胞外液兴奋性与抑制性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建立光化学反应诱导树鼩局部脑缺血模型,进行微灌流并收集海马细胞外液,用高效液相色谱-PITC衍生法和IL-1306型血气分析仪分别测量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和微环境相关指标pH值、PCO2、PO2和HCO3-的变化。结果: 局部脑缺血后,海马细胞外液中上述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与对照组比均升高(P<0.01);pH值、PO2、HCO3-均下降(P<0.01);PCO2在6 h升高(P<0.05)。结论: 局部脑缺血后海马细胞外液氨基酸平衡紊乱参与了脑损伤的发生,氨基酸的代谢改变与缺血后细胞微环境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体外可感染树鼩肝细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体外感染树目句原代肝细胞。方法 用HCV RNA阳性血清感染原代树鼩肝细胞,并用感染后细胞培养上清液进行传代感染,通过检测受染肝细胞正、负链HCV RNA、培养上清液中包装后HCV RNA,并对比分析感染前后病毒准种变化等指标,评价感染是否成功。结果 受染树鼩肝细胞自第5~10天可检出负链HCV RNA,而正链RNA至感染后第14天仍可检出;感染后3~14d培养上清液中可检出HCV RNA,且呈RNA酶抗性;培养上清液中病毒可传代感染新的树鼩肝细胞;感染前后HCV准种分析显示树鼩肝细胞可被特定的准种选择性感染,而传代感染后肝细胞可检出新的准种。结论 原代树鼩肝细胞体外可被HCV感染且支持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