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30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彩色多普勒在心脏起搏器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运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并结合心电图 (ECG)诊断起搏器综合征 (PM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具有详实临床及ECG资料的心室按需 (VVI)起搏器安置患者 6 0例及对照组 4 8例进行CDEI检查 ,观察起搏组与对照组的三尖瓣返流 (TR)的发生率、返流程度 ,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起搏组出现逆传P波 (即PMS阳性 )者 15例 ,CDFI检测出现TR者 2 0例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PMS阳性者TR发生率明显高于PMS阴性者 ,表明安置VVI起搏器后出现逆传P波与TR的发生相关性良好。结论 :CDFI对PM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将ECG与CDFI结合应用有助于诊断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超声引导心脏靶点起搏和精确消融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初步建立超声引导监控下的心脏传导系统的靶点起搏和精确消融方法。方法 12只杂种犬急性开胸模型,经颈静脉插入超声导管分别进入上腔静脉,右心房,室或经心脏表面进行心脏扫描,获取并确认心脏传导系统超声解剖结构标志及其心肌激动顺序,确定靶组织空间益关系,引导经股静脉插入的心脏起搏或消融导管和经心脏表面插入的穿刺针到达靶组织并确认心内膜面接触,进行靶点起搏,精确射频及化学消融,超声实时监控全过程,对心脏离体标本进行病检和切片,确认靶点起搏位置,观察消融和起搏对心脏传导系统和组织细胞的损害。结果 超声能够在观察到心脏传导系统重要靶点部位,解剖结构的同时评价其结构内心肌激动的起始和传导顺序,能引导介入导管准确到达靶点组织,监控电极与心内膜央的接触,监控穿刺针在靶点组织内的准确空间位置,避免损伤冠状动脉及传导组织,及时评价起搏和消融损伤效果。确定终止治疗时机并监控并发症的发生,病解和切片表明超声引导心脏射频和化学消融定位准确,效果肯定。结论 超声能够引导心脏介入导管和穿刺针进行心脏靶点起搏和精确消融,定点消融心肌,使起搏和消融治疗更为精确,该方法将为临床心脏电生理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全新的简便,准确技术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右室心内膜永久性起搏电极植入术中 ,心尖部起搏与流入道起搏二者在术中起搏参数比较 ,以及流入道起搏电极植入方法。方法 :选择本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的 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在右室心尖部起搏电极不易固定或测试起搏参数不理想时 ,改为右室流入道起搏 (12例 )。结果 :①右室心尖部及流入道两种位置起搏阈值、R波振幅、心肌阻抗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②术后随访 2~ 14个月两组病例均未发生电极脱位、感知异常、膈肌收缩。结论 :①右室流入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一样是电极植入的有效部位 ;②右室流入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一样心室电极植入技术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74例更换起搏器时电极导线的各项参数的变化并探讨导线更换指标。方法:本组年龄12~87(62.8±18.4)岁,其中病窦综合征45例,房室传导阻滞29例,均为单腔VVI起搏。结果:至测量时原心室起搏电极导线的埋置时间60~148(97.4±22.8)月,首次埋置时起搏阈值为(0.48±0.24)V,更换时为(1.29±0.64)V(P(0.01),增加0.81V,增幅为168%,首次植入时R波幅为(7.8±3.6)mV,更换时为(5.9±3.4)mV(P(0.05)。植入时电极导线阻抗为(664±122)Ω,更换时阻抗为(726±148)Ω,增幅9.3%(P(0.05)。7例因起搏阈值大于2.0 V或阻抗大于1 250Ω而重新植入电极导线。原电极导线使用率为90.5%。结论:埋置起搏电极导线8~9年后,90.5%原电极导线仍在可使用的范围内,能否支持到再次更换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研究了心脏起搏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以评价不同起搏模式血液动力学效应。方法 对 32例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采用 M型、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了心室按需起搏 (VVI)不伴室房逆传 (A组 )和伴室房逆传 (B组 )及房室顺序起搏 (AVP) (C组 )的左心结构、左室的泵血功能、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指标。结果  1 .心室起搏 (VP)不伴室房逆传和房室顺序起搏(AVP)组起搏后的心输出量 (CO)明显增加 (P<0 .0 5〉,而 VP伴室房逆传组则 CO增加不明显 (P>0 .0 5 )。心搏量 (SV)各组均呈下降趋势 ,VP伴室房逆传者下降更明显。但起搏后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 ;2 .VP后左室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受损 ,而 AVP后主要损害左室的舒张功能 ,对左室收缩功能影响不明显 ;3.VP伴室房逆传者 ,起搏后血液动力学效应在三组间最差。结论 无论 VP还是 AVP起搏后由于心率的增加均可使CO增加 ,但对左室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VP伴室房逆传者最为明显 ,AVP损害程度三组间最轻。因此 ,AVP也并非真正的生理起搏器。临床上提倡埋植更接进生理状态的起搏器 (多部位心脏起搏 ) ,以保持良好的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心房按需起搏(AAI)时心内电图的形态与起搏阈值等参数的关系。 方法:对36 例AAI起搏时记录的心内电图的A 波形态、振幅、A-V段上抬幅度进行详细测定,并与起搏阈值、心肌阻抗等参数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A波形态、振幅与起搏阈值、心肌阻抗均无显著相关(P> 0.05),而A-V 段上抬的幅度与起搏阈值呈明显负相关(r= - 0.548 6, P< 0.05)。A-V段高抬组的起搏阈值(0.68±0.17)V,显著低于A-V段低抬组的(1.1±0.24)V (P< 0.01)。 结论:心内电图A-V段上抬的足够幅度(> 0.3 m V)可作为AAI起搏时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对避免电极脱位、保证较低的起搏阈值水平均具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动态观察Zephyr5826起搏器心房自动阈值管理(ACM)功能的开启情况、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置入Zephyr5826起搏器患者68例,于置入术后第1,7天及1,2,3,6个月时随访程控,观察ACM功能的开启情况,手工测试心房起搏阈值并与ACM功能测定的值进行比较。结果 68例均完成随访。随访期内35例(51.50%)成功开启ACM功能,其中术后第1,7天及1,2,3个月时开启例数分别为14例(20.6%)、21例(30.9%)、26例(38.2%)、28例(41.2%)和32例(47.1%)。手工测试与ACM测试的心房阈值无差异。33例因起搏器自动测定心房刺激除极波(ER)过小不推荐开启ACM功能。随访期间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Holter)均未见心房失夺获及感知不良。与普通电压和高电压起搏相比,自动阈值管理功能在心房输出方面分别节省50%,88%的能量消耗。结论 Zephyr5826起搏器ACM功能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低能量起搏心脏。部分患者术后因起搏器测定心房ER过小未能开启ACM功能,但在随访过程中ACM的开启比例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