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57篇
  免费   464篇
  国内免费   252篇
耳鼻咽喉   80篇
儿科学   47篇
妇产科学   199篇
基础医学   390篇
口腔科学   144篇
临床医学   931篇
内科学   593篇
皮肤病学   174篇
神经病学   80篇
特种医学   30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814篇
综合类   2403篇
预防医学   322篇
眼科学   88篇
药学   727篇
  19篇
中国医学   253篇
肿瘤学   999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344篇
  2022年   287篇
  2021年   241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93篇
  2014年   307篇
  2013年   283篇
  2012年   394篇
  2011年   396篇
  2010年   400篇
  2009年   375篇
  2008年   753篇
  2007年   506篇
  2006年   419篇
  2005年   553篇
  2004年   414篇
  2003年   335篇
  2002年   272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204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174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癌应用二次电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4年11月的80例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首次经尿道电切术后6周进行第二次电切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进行常规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复发率(30.0%)明显低于对照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28,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6,P0.05)。结论对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癌患者进行二次电切治疗可以减少复发率的发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体外缺氧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浸润能力及其细胞表面黏附分子E-cadherin和细胞骨架蛋白犤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波形蛋白(vimentin)犦表达的影响。方法:模拟体外缺氧环境,观察缺氧对乳腺癌细胞MCF7浸润穿透Matrigel的能力;以及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细胞表面黏附分子E-cadherin和cytokeratin、vimentin表达情况。结果:缺氧状态下MCF7细胞的浸润能力明显增强;且在缺氧条件下E-cadherin基因表达下降、cytokeratin、vimentin基因表达升高。结论:缺氧状态下MCF7细胞转移能力和其表面的E-cadherin基因、cytokeratin、vimentin基因表达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60岁,左股内侧斑块1年余增大伴破溃1个月。体检:左股内侧有一4 cm×8 cm红色浸润性斑块,质中,界清,中心破溃后形成直径1 cm,深约0.8 cm大小的溃疡。组织病理:真皮全层以淋巴样细胞为主的混合性炎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核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CD3(+),CD20(+),CD30(+),CD56(-)。确诊。  相似文献   
5.
徐彧  童书鹏 《山东医药》2003,43(16):27-27
白血病细胞的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是急性白血病的并发症 ,最常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APL)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极为少见。目前 ,应用全反式维甲酸 ( ATRA)和三氧化二砷治疗APL虽然取得较高的缓解率 ,但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有增多倾向。1 999~ 2 0 0 1年 ,我院收治 5 5例 APL患者 ,其中 5例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文 5 5例患者均符合 APL的诊断标准[1] ,男 31例 ,女 2 4例 ;年龄 1 7~ 62岁。其中 5例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5例患者中 ,临床表现为贫血 4例 ,出血 3…  相似文献   
6.
结节性类天疱疮(PN)是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一种罕见临床变异,以痒疹样皮损且存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特异性BP180及BP230抗体为特征。有趣的是,大多数PN患者从未出现水疱。本病常对治疗产生抵抗。作者报道1例最初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的女性患者,后发现存在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气道阻塞性疾病、 心包及胸腔积液,遂诊断为特发性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随后3年内,患者进展为顽固性PN。  相似文献   
7.
缺氧是癌症的共同特征,除了潜在地降低放、化疗的疗效外,还有助于肿瘤在局部和全身的进展。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1α)在癌症生理的许多方面发挥作用,包括细胞生存、葡萄糖代谢、癌细胞浸润和血管生成的70多个基因的转录为靶目标。在对缺氧、生长因子刺激、癌基因和原癌基因活化进行应答时HIF-1α被过度表达和(或)活化,并以促进血管形成、适应低氧和维持细胞存活的基因为靶目标。已报道的各种调节因素包括生长网子、基因突变、应激刺激因子和某些癌基因能调节HIF-1α,此过程涉及的信号通路取决于刺激因素和细胞类型。HIF-1α的活化及信号通路和调节因子的活化与肿瘤进展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面部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粘膜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所有患者均具有典型皮损,颜面部接触部位有境界清楚的红斑、丘疹,局部皮肤肿胀、温度高,有明确的化妆品接触史,自觉瘙痒。若病因未能及时发现或治疗不当则皮炎会反复发作或转化成慢性,表现为患病部位皮肤浸润,增厚和苔藓病变,瘙痒持续,时轻时重,经久难愈,有碍美容且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因此,如何正确预防及处理面部接触性皮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宫颈癌浸润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决定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有关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这是一个多阶段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黏附、运动、酶解及血管新生等,每一阶段都受着不同因素的影响及相关基因的调控。如黏附分子CD44v6、整合素、基质金属蛋白酶等。介绍近年来有关转移相关分子在宫颈癌浸润转移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转染对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体外浸润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含有全长nm23-H1 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脂腩体法转染人胆管癌细胞系。结果:转染成功的QBC939细胞,其nm23-Hl基因的mRNA、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转染nm23-H1基因的胆管癌细胞体外浸润能力下降,穿越matrigel的细胞数明显低于亲本QBC939细胞,代表浸润能力的IV型胶原酶(MMP-9)分泌量下降。结论:nm23-Hl基因可以抑制胆管癌细胞的体外浸润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