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6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87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266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50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2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理想术式。方法 回顾分析66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估手术方式与其疗效的关系。结果 单纯Heller肌层切开术15例,Heller手术附加Belsey MarkⅣ底折叠术17例,自行设计的改良Heller手术附加胃底折叠术34例。全组随访3年以上,失访3例按无效计算,疗效优,良者占91.2%(60/66)/单纯Heller手术病例术后复发3例(3/15,20.0%),发生反流性食管炎4例(4/15,26.7%);Heller手术附加Belsey MarkⅣ底折叠发生反流性食管炎2例(2/17,11.8%),膈裂孔疝1例(1/17,5.9%),而改良Heller手术附加胃底折叠术无复发及反流。全组无手术死亡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改良式Heller手术加胃底折叠术式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食管内翻拔脱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19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食管内翻拔脱术在食管癌、贲门癌外科治疗中的地位。方法  19例食管癌、贲门癌病人接受了食管内翻拔脱术 ,其中食管鳞癌 15例 ,颈段 3例 ,胸中段 6例 ,胸下段 6例 ;贲门腺癌 4例。 0期 1例 ;Ⅰ期 4例 ;Ⅱa期 4例 ;Ⅱb期 1例 ;Ⅲ期 9例。 3例因有上消化道手术史行结肠代食管。结果  19例均获切除 ,食管切缘阴性 ,无手术死亡。术后声音嘶哑 1例 ,心律失常1例 ,双侧胸腔积液 1例 ,左侧气胸伴左膈下脓肿 1例 ,5例出现小的颈部吻合口瘘。结论 食管内翻拔脱术扩大了食管癌、贲门癌的手术适应证 ,使某些常规手术高危患者重新获得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10例原发性贲门失弛级症进行手术治疗.采用Heller术8例,食管下段贲门切除术3例,其中再手术3例,附加幽门成形术4例。本组资料表明,Olsen分期Ⅰ~Ⅲ期行Heller术效果满意,不需附加手术,Ⅲ期需行食管下段贲门切除术。作者对手术方法、手术径路、附加手术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内镜Nd:YAG激光治疗食管和贲门早期表浅癌的远期疗效和DNA及p53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内镜激光治疗癌细胞消失的32例食管和贲门早期表浅癌病人进行33~78个月(平均55.3个月)的随访。并与117例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的自然病程对比分析。应用ProductLimitEstimate方法计算其存活率。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p53表达。应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癌细胞DNA含量。结果:内镜激光治疗5年存活率为97%,自然病程5年存活率为67%(P<0.01)。p53阳性表达和DNA非整倍体型病人的复发率分别为76.9%和64.3%。结论:内镜Nd:YAG激光是治疗食管和贲门早期表浅癌的有效方法。抗癌基因p53和DNA倍体数与病人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贲门溃疡胃镜下表现的分析,探讨贲门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的区别及并发症的差异.方法:纤维胃镜检查的同时采取相应部位的病理标本并行病理学检查,记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差异性.结果:病例共104例,其中良性溃疡66例,恶性溃疡30例,癌前病变8例,恶性溃疡73%合并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良性溃疡25%合并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结论:贲门良性溃疡(16/66)与十二指肠疾患密切相关,恶性溃疡(22/30)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遇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高度警惕,定期随访,及时发现恶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食管和贲门癌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肿瘤抑制基因p53变化规律的研究,加深对食管和贲门癌转移发生的分子学基础的了解。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对31例手术切除的食管和贲门癌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肿瘤抑制基因p53蛋白聚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31例手术标本中,病理检查发现24例食管鳞状细胞癌,7例为贲门腺癌。研究表明:24例食管原发和转移鳞癌中,11例原发和转移病灶中均出现p53蛋白聚集的变化,原发和转移病灶的一致性变化发生率为61%(11/18);在6例原发病灶p53免疫组化阴性患者中,其淋巴结转移病灶也同时出现免疫阴性反应。在7例胃贲门腺癌中,3例原发和转移病灶同时出现p53免疫阳性表达的一致率为50%(3/6);1例原发病灶p53免疫组化阴性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病灶也出现阴性反应。结论:肿瘤抑制基因p53在食管和贲门癌癌变和转移中起一定的作用。可能是食管和贲门癌侵袭与转移过程中值得重视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贲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附属医院 1993 - 1998年间手术切除的15 2例贲门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 2例中平均年龄 5 6 9岁 ,男女之比 5 33:1,肉眼溃疡型占 84.9% ,组织学类型高分化腺癌占 34.9% ,侵及浆膜或侵透浆膜占 84.2 % ,淋巴道占 5 0 .7% ,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肉眼类型有关 (P <0 .0 5 )。结论 :贲门癌早期难以发现 ,就诊时多属晚期 ,常常已发生浸润、转移 ,故预后差。应对高发区进行普查 ,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治 ,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
10.
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上消化道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贲门癌对食管运动功能的影响以及手术后残余食管、残胃的运动功能改变。方法 用低顺应性三腔聚乙烯液压毛细管灌注导管对22例正常人和31例中晚期贲门癌患者进行了食管压力测定。所有受检者均仰卧位,每次吞咽5ml水,采用定点牵拉法。计算机自动计算出各部位的静息压、收缩压、收缩及松弛时间、传播速度。结果贲门癌患者手术前与正常人的各项指标(除下括约肌外)相比较,贲门癌患者食管下段收缩时间明显长于正常人。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的数据比较:①手术后上括约肌收缩压明显高于手术前。②手术后食管上段静息压和收缩压均明显高于手术前。③手术后食管中段收缩压明显低于手术前。④手术后胃的压力明显低于手术前。⑤手术后食管中段静息压明显低于胃的压力。结论①贲门癌这一疾病并未改变食管运动功能。②手术后近期吻合口处有一高压带,可起到阻止胃腔正压向食管腔传递的压力屏障作用。③手术使食管中段收缩运动功能减弱。④术后反射性引起食管上段收缩增强,从功能上讲似能阻止可能发生的食管咽返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