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观察中药剂型通脉冲剂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脑血栓、脑缺血、冠心病、心绞痛等症的疗效。方法将51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正常对照组四个组并分别予口服通脉冲剂,观察4周,服药前和服药后分别空腹抽取受检者静脉血2ml,留待测D-二聚体含量。再将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给通脉冲剂4周后:①受试者体内的D-二聚体值与给药前相比都有了显著的降低(p<0.01)。②其中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降低最多(p<0.01)。结论通脉冲剂对冠心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有降低作用,可能与通脉冲剂中的丹参、川芎嗪等有抑制凝血功能,促进纤溶系统功能,抑制血小板粘附、血小板第3因子及延长血清凝血酶原时间的作用有关。通脉冲剂对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有肯定的治疗意义,而且未见任何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可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筛查急诊主动脉夹层(AD)的方法,分析血D-二聚体检测在急诊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2例经高分辨率影像学确诊的主动脉夹层病例作为实验组,选择同一时期初诊疑似主动脉夹层而最终排除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了血浆D-D检测和高分辨率动脉成像检查,比较2组间D-D值差异。结果:主夹层组血浆D-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间血D-D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亚组间统计学差异提示D-D值可作为AD患者夹层撕脱程度及病情预后的指标。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主动脉夹层诊断,血管内膜撕脱程度及病情预后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急诊AD诊断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D-二聚体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磁珠法对8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与3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并分析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各型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好转组与无好转组D-二聚体异常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观察D-二聚体的变化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的病程、病情判定及评价预后有重要意义,是判断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情况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伴高尿酸血症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经高分辨率影像学确诊为急性脑梗塞患者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实验组高尿酸血症组A组;实验组非高尿酸血症组B组;同一时期60例非脑梗塞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所有患者均检测血尿酸、凝血检查及D-二聚体,三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FIB、TT、D-二聚体在实验组A明显高于实验组B,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C(P〈0.05);APTT、PT在实验组A组明显低于实验组B组,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促进急性脑梗塞患者体内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纤溶活性下降,血小板粘附聚集作用增强,血栓形成;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诊救治中应重视高尿酸血症的防治和监测。  相似文献   
5.
刘正群  付林 《河北医学》2015,(3):509-511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血浆D-二聚体(D-D)检测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00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8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33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结果正常者30例(对照组),检测血清hs-CRP和血浆D-D。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s-CRP及血浆D-D水平较对照组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清hs-CRP及血浆D-D水平最高,SAP组最低,而UAP组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r=0.763,P<0.05)及血浆D-D(r=0.647,P<0.05)水平与冠心病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及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其水平与冠心病的病情发展呈正相关,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监测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意义和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明确诊断的乳腺癌患者149例(乳腺癌组)和同期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89例(良性疾病组)及健康体检女性82例(健康对照组),均检测D-二聚体、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5—3(CA15—3)、癌抗原125(CA125)及乳腺癌受体并进行比较。结果乳腺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远处脏器转移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EA、CA15.3、CA125水平具有相关性(P=0.012、0.027和0.035)。结论D-二聚体水平与乳腺癌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进展期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状态变化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分组对照方法检测10例良性手术和10例进展期大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DD含量。结果围手术期血浆DD水平呈动态变化。手术后,2组DD含量比手术前均明显上升,良性手术组于1周左右恢复,大肠癌手术组未恢复(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浆DD水平,寻找有效手段控制凝血功能异常,对术后肿瘤复发有一定的预测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