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36篇
  免费   527篇
  国内免费   141篇
耳鼻咽喉   63篇
儿科学   202篇
妇产科学   76篇
基础医学   411篇
口腔科学   49篇
临床医学   2360篇
内科学   926篇
皮肤病学   1986篇
神经病学   281篇
特种医学   23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27篇
综合类   3426篇
预防医学   2898篇
眼科学   132篇
药学   1247篇
  15篇
中国医学   408篇
肿瘤学   58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323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273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406篇
  2015年   449篇
  2014年   758篇
  2013年   818篇
  2012年   1048篇
  2011年   991篇
  2010年   922篇
  2009年   835篇
  2008年   863篇
  2007年   851篇
  2006年   801篇
  2005年   826篇
  2004年   763篇
  2003年   691篇
  2002年   579篇
  2001年   442篇
  2000年   254篇
  1999年   224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梅毒规划(2010—2020年)实施期间梅毒防治效果和各考核指标达标情况,为下一步制定有效的梅毒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梅控规划》)终期评估的要求,通过专网、现场调查、APP答题等方式对涉及的16个指标进行收集,并将16个指标划分为梅毒防治保障措施的落实、防治工作开展和防治效果3个层面进行评估,同时将评估结果与终期评估标准进行比较。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10—2020年北京市房山区共报告梅毒病例326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27.99/10万,年均增长0.08%,男女比例基本持平,以25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历年病例均以隐性梅毒为主。保障措施与能力建设方面均达标;防治工作方面:感染梅毒的孕产妇所生婴幼儿接受规范诊疗服务的比例为50.00%,梅毒患者接受规范化治疗的比例86.11%,两指标未达标,其余均达标;防治效果中一期和二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增长幅度为3.80%,未达标,先天梅毒年报告发病率为9.25/10万活产数达到了《梅控规划》的工作要求。结论2010—2020年北京市房山区梅毒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指标仍未达标,应继续加强梅毒防治工作,尤其是需提高规范化诊疗的比例同时控制新发梅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启东市梅毒和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启东市2008—2014年梅毒和淋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4年启东市报告梅毒1 768例,年均发病率为22.49/10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报告淋病216例,年均发病率为2.75/10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以Ⅱ期梅毒为主,但近年Ⅱ期所占比例有所下降,隐性梅毒比例上升明显。梅毒男女比为0.86∶1,以40~49岁组人数最多,占21.89%,发病率以20~29岁组最高,为38.14/10万。淋病男女性别比为11.42∶1,以20~29岁组最多,占35.65%,发病率以20~29岁组最高,为8.00/10万。职业分布均以农民最多,大部分病例报告来自启东市人民医院。结论启东市梅毒和淋病发病水平较高,应加强疾病防制能力,加大监测力度,控制疾病流行。  相似文献   
3.
<正>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对人体危害严重的性传播疾病,它具有传染性强、潜伏期长、临床表现复杂等特点,且感染梅毒可促进艾滋病的传播。其中旧中国流行严重,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于1964年基本消灭了性病。但改革开放后,性病死灰复燃,梅毒再度流行,发病逐年  相似文献   
4.
陈风娥  葛建芹 《四川医学》2020,41(6):601-604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序贯苄星青霉素治疗不同孕周妊娠期梅毒的对患者氧化应激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治疗的妊娠梅毒患者150例,根据开始治疗的孕周时间分为A组(孕周≤12周)、B组(孕周13~27周)和C组(≥28周),各组均给予头孢曲松钠序贯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各组母婴结局,同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水平。结果 A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B组和C组,其总有效率为9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1个月隐性氧化蛋白产物(AOPP)和丙二醛(MDA)分别为(48.84±8.22)"mol/L和(3.20±0.84) nmol/L,明显低于B组和C组,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为(134.46±20.26) NU/m L,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早产比例为1.33%,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组新生儿体质量和出生后5min Apgar评分分别为(3.38±0.87) kg和(9.12±0.99)分,明显高于B组和C组,而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妊娠期梅毒患者,孕周≤12周前进行头孢曲松钠序贯苄星青霉素治疗,能有效改善母婴结局,改善患者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5.
6.
唐许  龚成  刘慧 《中国性科学》2019,(6):133-136
目的探讨抗神经梅毒联合中药治疗神经梅毒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武汉市汉阳医院诊治的134例神经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青霉素G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加用参附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血清中相关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对比临床效果。结果接受不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4~+(%)、CD4~+/CD8~+、NK(%)水平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神经系统状态比较则显示,观察组患者脑脊液PRP滴度、CSF TPPA(+)例数、CSF WBCs≥10×10~6/L例数、脑脊液蛋白0.45g/L(例)例数、MMSE评分、VFT评分、DS评分、Stroop评分和AVLT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梅毒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对其进行抗神经梅毒联合中药注射液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血清中CD4~+/CD8~+以及NK细胞水平,达到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目的,此外,两者联用还有较强的驱梅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枣庄市献血者HBsAg、抗-HCV、梅毒检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以本市无偿献血者为对象,分析了HBsAg、抗-HCV、梅毒的阳性率情况和变化动态,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市中心血站2002年1月~2005年6月无偿献血者64609人(次),年龄18~55周岁。体重、血压、心肺听诊、血红蛋白等项检查合格。分析对象中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干部,从事生产作业的为工人,献血登记没填职业的为无职业者,以及商业、农民、学生等职业由于献血者较合并其它项。1.2方法HBsAg、抗-HCV、梅毒均用ELISA法,严格按说明书操作。1.3统计分析数据汇总用Modern 2000TMV5.0软件。χ2检验和曲线拟合用SPSS11.0统计软…  相似文献   
8.
背景:Parkin基因(PRKN)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早发帕金森病(EOPD)。目的:探讨EOPD白人家族PRKN突变的表现和基因型-表型关系。设计:对EOPD家族的3代20例成员进行基因分析,该家族有4例患者。应用直接基因组DNA测序、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以及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分析以确定PRKN突变。结果:4例早发患者(年龄30—38岁)被确定有PRKN复合杂合突变(T240M和EX5_6缺失),虽然PRKN的杂合T240M和纯合EX5_6缺失突变已有描述,但是据悉,本文为上述复合杂合突变的首次报道。患者的表型为典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EOPD的表现,其特征是对左旋多巴治疗有效、相对缓慢的进展和运动障碍。所有杂合突变的基因携带者(T240M或EX5_6缺失)和1例56岁的复合杂合突变女性携带者(T240M和EX5_6缺失)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结论:研究发现,PRKN基因复合杂合突变(T240M和EX5_6缺失)导致一个大的白人家族中4例成员发生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EOPD。另外1例成员具有相同的突变,比4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大10岁,并且无本病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的外显率对遗传咨询具有暗示作用,并且提示复杂的基因一环境交互作用在PRKN相关EOP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隐性心肌缺血”又叫做“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顾名思义,是指在客观上有心肌缺血的证据,但是患者却没有十分明显的心脏不适感觉(包括胸闷、胸疼、心慌等)。而事实表明.这种不被患者所关注的心肌缺血.往往潜藏着发生急性心脏意外事件的危险性,如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  相似文献   
10.
梅毒的发病呈增长趋势[1-2].随着梅毒发病率的增加,潜伏梅毒也随之增多[3].潜伏梅毒产生的原因可能与患者免疫力较强或患者接受的驱梅治疗不彻底,梅毒苍白螺旋体被暂时抑制或绝大部分被杀死等有关[4].虽然潜伏梅毒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各期梅毒均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3].因此,会延误治疗而引起神经、心血管、骨骼等内脏器官损害以及各种并发症,甚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自2004年11月~2005年1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杂病组收治的患者中发现了17例潜伏梅毒患者,现将一些关于潜伏梅毒住院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