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45篇
  免费   1490篇
  国内免费   1409篇
耳鼻咽喉   133篇
儿科学   434篇
妇产科学   264篇
基础医学   1316篇
口腔科学   620篇
临床医学   7258篇
内科学   3364篇
皮肤病学   111篇
神经病学   592篇
特种医学   16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60篇
外科学   5015篇
综合类   13667篇
预防医学   8458篇
眼科学   239篇
药学   6303篇
  54篇
中国医学   2974篇
肿瘤学   1360篇
  2024年   185篇
  2023年   676篇
  2022年   819篇
  2021年   907篇
  2020年   818篇
  2019年   797篇
  2018年   425篇
  2017年   723篇
  2016年   877篇
  2015年   1055篇
  2014年   2211篇
  2013年   2144篇
  2012年   2831篇
  2011年   3028篇
  2010年   2682篇
  2009年   2785篇
  2008年   3620篇
  2007年   3094篇
  2006年   2994篇
  2005年   3369篇
  2004年   2801篇
  2003年   2638篇
  2002年   2152篇
  2001年   1843篇
  2000年   1379篇
  1999年   1149篇
  1998年   1012篇
  1997年   906篇
  1996年   857篇
  1995年   636篇
  1994年   581篇
  1993年   422篇
  1992年   361篇
  1991年   312篇
  1990年   249篇
  1989年   275篇
  1988年   79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精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20)与对照组(n=2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精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再出血发生率为5.00%(1/20),低于对照组的35.0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道感染、便秘、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精细护理,可降低出血发生率,改善患者身心状态,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牛奶蛋白激发试验对消化道牛奶蛋白过敏症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疑诊消化道牛奶蛋白过敏症患儿62例,均行牛奶蛋白激发试验,分别于试验前1 h及试验结束后6 h采集患儿血清标本,测定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于试验前采集患儿血清标本,检测血清牛奶蛋白特异性IgE抗体。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牛奶蛋白激发试验阳性37例(阳性组),阴性25例(阴性组)。37例阳性患儿中速发型过敏反应3例、迟发型过敏反应32例。试验后阳性组中性粒细胞数[(3.94±2.71)×10~9/L]较试验前[(2.49±2.26)×10~9/L]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试验前后白细胞、血小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阴性组试验前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阳性组与阴性组血清牛奶蛋白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5%(5/37)、8.0%(2/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牛奶蛋白激发试验对消化道牛奶蛋白过敏症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门诊和普通病房电脑鼠标不同时段的细菌污染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某院门诊及普通病房的各16个电脑鼠标,分别于8∶00、10∶30、13∶00、15∶30进行采样,样本接种培养后对菌落计数并筛查多重耐药菌。结果32个鼠标共计采样128次,最高菌落数达121 CFU/cm2,平均菌落数为23.9 CFU/cm2。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鼠标的细菌计数逐渐增多。不同时段门诊和病房的电脑鼠标菌落数比较,在10∶30、13∶00、15∶30三个时间点,病房鼠标的菌落数均高于门诊(均P≤0.05)。64个病房电脑鼠标标本中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各1株。结论加强鼠标日常清洁消毒及监测工作非常重要,应增加清洁消毒频率或更换长效消毒剂,加强病房环境的清洁消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H2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单硝酸山梨酯治疗)和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H2受体阻滞剂),每组各32例。治疗7 d后,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H2受体阻滞剂,能够明显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四步标式抢救流程应用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81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按掷币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消化道出血抢救流程,观察组41例行四步标式抢救流程。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静脉建立通路时间及收缩压回升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95.12%比75.00%,χ~2=6.495 9、P<0.05),静脉建立通路时间、收缩压回升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对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应用四步标式抢救流程,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缩短患者静脉建立通路时间、收缩压回升时间。  相似文献   
6.
<正>准确的血红蛋白测试结果,对于各类贫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贫血患者的疗效评估等都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往往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尤其是晚期处于恶病质状态时,经常需要输血以维持生命,为监控患者的营养状态及是否有潜在的内出血发生,操作人员必须保障血红蛋白测试结果的准确可靠。BC-539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有全血模式和预稀释模式2种测量模式,给用户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尤其是预稀释模式,更是有利于特殊患者的  相似文献   
7.
<正>食管异物是医院急诊科较常见的急性消化道疾病,其中以颈段食管最常见,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大多采用食管镜取出或手术治疗。尽早明确有无异物是诊断的关键,如有异物应尽早明确异物性质、部位对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传统检查手段为食管钡餐造影,但其诊断效果并不理想,有易漏诊、难直接准确显示异物形态和周围有无并发症等缺点,还可能导致二次伤害[1,2]。文献[3,4]报道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相似文献   
8.
张胜威 《河南中医》2019,39(6):882-885
目的:观察益气提升方联合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tissue-selecting therapy stapler,TST)治疗Ⅲ度脱垂性内痔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Th1/Th2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Ⅲ度脱垂性内痔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Ⅲ度脱垂性内痔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行TST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草木犀流浸液片口服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益气提升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VAS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患者Th1细胞因子(IL-2、IFN-γ)、Th2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7. 50%,对照组有效率92. 5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及术后第7天VAS评分均低于术后第1天,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第7天IL-2、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IL-4、IL-10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益气提升方联合TST治疗Ⅲ度脱垂性内痔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能够提高Th1细胞因子水平,平衡体内Th1/Th2。  相似文献   
9.
10.
李俊川  姜淮芜  杨烈 《四川医学》2019,40(3):252-257
目的 探索胃癌不同消化道重建对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为评价胃癌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特点以及生存质量的客观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纳入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及绵阳四0四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胃镜确诊为进展期胃癌患者122例,根据不同病变部位与不同重建方式分成A、B、C三组,A组28例,为胃下部癌行毕Ⅰ式消化道重建; B组58例,以贲门和胃小弯等为主的胃上部癌,其中全胃切除35例,胃部分切除23例,均施行空肠代胃调节型双通道消化道重建; C组36例,以胃中上部癌为主,全胃切除25例,胃部分切除11例,该组为不通过十二指肠通的重建术式。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 QLQ-C30、QLQ-STO22生活量表评分,比较三种术式间生存质量。结果 三组间在整体生存质量、食欲丧失、吞咽困难、反流、饮食受限、味觉方面比较,P<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两两比较后:A、B组之间均P>0. 05; B、C组之间P<0. 05; A、C间食欲丧失、反流、饮食受限、味觉,P<0. 05。结论 调节型双通道消化道重建,其生存质量优于毕Ⅰ式及不经十二指肠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早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