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44篇
  免费   2479篇
  国内免费   3704篇
耳鼻咽喉   170篇
儿科学   479篇
妇产科学   183篇
基础医学   1484篇
口腔科学   197篇
临床医学   19509篇
内科学   5329篇
皮肤病学   219篇
神经病学   1394篇
特种医学   1040篇
外国民族医学   33篇
外科学   1985篇
综合类   19421篇
预防医学   4390篇
眼科学   926篇
药学   10031篇
  91篇
中国医学   17325篇
肿瘤学   3321篇
  2024年   544篇
  2023年   1643篇
  2022年   1989篇
  2021年   2027篇
  2020年   1216篇
  2019年   1090篇
  2018年   420篇
  2017年   664篇
  2016年   672篇
  2015年   738篇
  2014年   1159篇
  2013年   1246篇
  2012年   3104篇
  2011年   3304篇
  2010年   5384篇
  2009年   4727篇
  2008年   2416篇
  2007年   5309篇
  2006年   5635篇
  2005年   7379篇
  2004年   3503篇
  2003年   3969篇
  2002年   2088篇
  2001年   1884篇
  2000年   1657篇
  1999年   2917篇
  1998年   5199篇
  1997年   4676篇
  1996年   3890篇
  1995年   3028篇
  1994年   2465篇
  1993年   475篇
  1992年   383篇
  1991年   303篇
  1990年   167篇
  1989年   160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白鲜皮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白鲜皮治疗皮肤湿疹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液质联用技术(LC-MS)对白鲜皮主要成分进行分析,通过质谱数据结合文献资料,对各主要成分进行快速识别;通过利用SwissADME数据库对白鲜皮潜在活性成分进行预测,筛选主要作用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终得到白鲜皮成分-靶点-疾病-通路网络图。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主要成分和作用靶点进行验证。结果 从白鲜皮中共分析鉴定了12种成分,进一步筛选得到4种潜在活性成分,可作用于48个关键靶点和14条主要通路。结论 采用LC-MS技术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可以快速分析白鲜皮的潜在活性成分,并初步揭示了成分-靶点-通路之间的关系。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可以做作用靶点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干预腹膜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检索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及靶点,并补充文献报道相关药理作用的成分作为潜在活性成分。以"peritoneal fibrosis"为关键词分别在OMIM、Genecards获取目前已知的与腹膜纤维化相关的疾病靶点,后取两者的交集靶点;对交集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及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筛选核心网络。基于R软件使用Bioconductor生物信息软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最终采用AutoDock软件将主要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得出其结合能力。结果 筛选出20个黄芪活性成分及文献报道有相关药理作用4个, 457药物作用靶点,与674个腹膜纤维化病靶点取交集,得到86个共同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提示黄芪拮抗腹膜纤维化主要参与了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的调节、细胞对化学的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的调节等通路; 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调控肿瘤、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与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黄芪治疗腹膜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调节多种信号通路等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对PCI患者凝血功能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PCI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入院后,两组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研究组予以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以及相关血清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凝血指标PT、AP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相关血清指标HO-1、GF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TGF-β1、IGF-1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可有效改善PCI患者凝血功能及相关血清指标,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腰椎术后并发症以神经损伤,内固定失效及感染最为常见,但术后出现下肢弹跳症非常罕见。本文所载患者考虑为神经损伤,经营养神经等西药治疗后无效。此类病症多从中医着手,主从肝虚、血瘀、气滞论治,病位首当则责之于肝,提出肝肾并调,腰膝同治为主,辅以柔肝缓急,通络止痛之大法,采用曲直汤合芍药甘草汤。本文旨在介绍其基本方药与加减原则,并将其诊治的一则疑难病案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蕴含丰富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法则,奠定了三因制宜的理论基础。张锡纯深受三因制宜理论的影响,提出"用药以胜病为主,此中因时、因地、因证、因人,斟酌咸宜"的治疗思想。本文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三方面,探讨《黄帝内经》三因制宜理论对《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影响,并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三因制宜理论的拓展运用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帕金森合并抑郁患者进行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8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帕金森合并抑郁病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有患者46例。给予对照组帕金森合并抑郁病患者帕罗西汀进行治疗,给予研究组帕金森合并抑郁病患者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结果两组帕金森合并抑郁病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症状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抑郁测量表SDS评分无明显变化,UPDRS评分研究组帕金森合并抑郁病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更高,治疗效果更好。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帕金森合并抑郁病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起效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用药对脑梗死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d)、依达拉奉(3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静脉滴注,每日2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静脉滴注,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28 d。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并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7、14、21、28 d,两组患者NIHSS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治疗后7、14、21、28 d NIHS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21、28 d,两组患者MBI评分呈上升趋势,且观察组治疗后7、14、21、28 d 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7%(26/30)比56.7%(1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用药对脑梗死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分析原发性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样蛋白1(CYTL-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22例KOA患者(KOA组)和16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血清CYTL-1水平以及KOA患者滑液CYTL-1水平。采用视觉模拟数字评价量表(VAS)评分及西大略湖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KOA患者的疼痛程度及身体残疾程度。比较KOA患者血清CYTL-1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KOA组血清CYTL-1水平(169.10 ng·mL-1)低于对照组(316.11 ng·mL-1)(P<0.001)。血清CYTL-1水平降低是KO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13,P<0.001)。血清CYTL-1水平与滑液CYTL-1水平呈正相关(rS=0.521、β=0.243,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血清CYTL-1用于KOA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4(95%CI:0.787~0.881)。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KOA患者血清CYTL-1水平与WOMAC总评分、VAS评分呈负相关(rS=-0.455、β=-0.373,rS=-0.421、β=-0.218;P<0.05)。血清CYTL-1水平诊断KOA患者重度疼痛或中重度残疾的ROC曲线AUC分别为0.774(95%CI:0.685~0.863)、0.704(95%CI:0.602~0.791)。较血清CYTL-1水平≥169.10 ng·mL-1患者,<169.10 ng·mL-1患者的Kellgren-Lawrence分级为4级(78.79%比21.21%)、软骨缺损评分≥22.67分(70.18%比29.82%)以及站起-走计时测试秒数≥5.95 s(60.66%比39.34%)的占比均更高(P<0.05)。结论 KOA患者血清CYTL-1水平降低与疾病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KOA诊断和治疗的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6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2组在抗血小板聚集等基础治疗上无差异,治疗组另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mL,2次/d,疗程为14d。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对治疗频发TIA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