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29篇
  免费   525篇
  国内免费   207篇
耳鼻咽喉   55篇
儿科学   498篇
妇产科学   52篇
基础医学   463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2230篇
内科学   768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1324篇
特种医学   40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96篇
综合类   4211篇
预防医学   1557篇
眼科学   48篇
药学   1576篇
  14篇
中国医学   766篇
肿瘤学   153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10篇
  2022年   259篇
  2021年   291篇
  2020年   241篇
  2019年   278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218篇
  2016年   272篇
  2015年   315篇
  2014年   477篇
  2013年   492篇
  2012年   679篇
  2011年   786篇
  2010年   736篇
  2009年   685篇
  2008年   770篇
  2007年   728篇
  2006年   711篇
  2005年   732篇
  2004年   647篇
  2003年   658篇
  2002年   532篇
  2001年   501篇
  2000年   405篇
  1999年   342篇
  1998年   364篇
  1997年   301篇
  1996年   292篇
  1995年   241篇
  1994年   222篇
  1993年   136篇
  1992年   139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106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副肿瘤性神经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s,PNS)在所有癌症患者中占1%~3%。这些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的癌症相关神经系统疾病,它可能涉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这些疾病与癌症有关,但不是由恶性肿瘤直接浸润引起的~([1])。抗Ma2相关脑炎不同于经典的副肿瘤性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电图、磁共振成像对病毒性脑炎合并惊厥患儿预后情况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11月收治的60例病毒性脑炎合并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较差组(28例)和预后良好组(3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血清与脑脊液)、脑电图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两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电图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结果:预后较差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预后较差组脑电图异常率、磁共振成像异常率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电图、磁共振成像均可作为预后判定的客观指标,在预后判定中存在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抗体阳性边缘性脑炎的临床和影像特点及诊疗预后。 方法:报道我院1例LGI1抗体阳性相关边缘性脑炎并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60岁,表现为渐进性加重 的记忆力减退、癫痫发作(全身强直阵挛发作,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低钠血症和轻度精神行为异常。颅 脑MRI-T2/Flair序列提示双侧颞叶(左侧为甚)内侧、海马异常高信号。脑脊液抗LGI1抗体阳性(++)。经激 素治疗症状有所改善。检索既往报道LGI1抗体阳性边缘性脑炎患者237例,多数呈急性、亚急性起病,最 常见是记忆障碍、癫痫(含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和低钠血症,头颅MRI(特别是MRI-T2/Flair序列)显示单 侧或者双侧海马区、颞叶异常多见,早期免疫治疗预后良好。结论:LGI1抗体阳性相关边缘性脑炎有其特 有的临床特点,免疫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以病毒性脑炎及出血热为基础,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构建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系统。方法研究以脑炎、出血热为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传染病的临床特征,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构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辅助识别系统。结果对302份病例(其中54例为感染性病症)应用该辅助系统进行初步验证,结果表明,临床诊断与系统第一诊断符合率为60.6%,前3位与前5位诊断提示率分别为74.5%、85.4%。结论构建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断及鉴别系统,存在提示、指导、引导及培训的功能,具有确切的实用性、灵活性及推广性。  相似文献   
6.
更昔洛韦、纳洛酮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纳洛酮联合应用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成更昔洛韦纳洛酮组(治疗组)和更昔洛韦组(对照组),每组15人,两组病人都采用静脉给药,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更昔洛韦纳洛酮组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头痛、呕吐、抽搐、意识恢复的时间明显较更昔洛韦对照组缩短,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更昔洛韦纳洛酮组联合应用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显著,作用迅速,安全性好,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本医疗中心登记的6例非副肿瘤性边缘脑炎患者与电压门控钾通道抗体相关,其中5例男患者同时表现出快动眼睡眠行为异常(R BD)和电压门控钾通道抗体相关边缘脑炎发作。3例患者经免疫抑制治疗后的R BD和边缘综合征同时消退,2例患者的边缘综合征部分缓解而RBD持续存在。本研究结果表  相似文献   
8.
婴儿流行性乙型脑炎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婴儿期乙脑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规律,本文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朱新功 《右江医学》2006,34(1):57-57
2002年4月~2005年7月本院传染科住院治疗的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41例,经积极治疗后全部治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41例患者中,男30例,女11例,男/女接近3/1。年龄4~16岁,<7岁12例,≥7岁29例。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见。2.诊断依据以往未患过流行性腮腺炎,有本病流行地区旅居史,有本病患者接触史,近期出现发热,非化脓性腮腺肿痛伴咀嚼受限者伴或不伴舌下腺、颌下腺肿大,或单纯颌下腺、舌下腺肿大。同时合并下列2项或3项则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①颅内高压症状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②脑膜刺激征和(或)病理征…  相似文献   
10.
B病毒感染是源自旧大陆猿猴的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之一,最初报道系1932年美国研究者Brebner被一外表正常的赤毛猴咬伤后发生急性进行性脑膜脑炎而死亡的病例。1933年由死者脑中分离出病毒,初步阐明了其性状。本病毒的正式名称是“长尾猴疱疹病毒1(cercopithecine herpesvirus 1)”,一般称做“猿猴疱疹B病毒(simian herpes B virus,SHBV)”,简称B病毒,分类于疱疹病毒科的α疱疹病毒亚科。分子量约130kDa,核酸为双股链DNA,约160kb。G—C含量约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