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5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22篇
内科学   5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166篇
综合类   601篇
预防医学   113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518篇
  6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氟比洛芬酯应用于小儿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随机将60例择期行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分为3组,每组20例。D组及DF组经鼻滴入右美托咪定1.5μg/kg(容量为1 mL),C组经鼻滴入等量生理盐水。DF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1 mg/kg的氟比洛芬酯,C组及D组给予2 mL生理盐水。记录滴鼻前(T_0)、滴鼻后10 min(T_1)、滴鼻后30 min(T_2)、拔管即刻(T_3)及拔管后5 min(T_4)的MAP及HR。记录3组患儿与家长分离时的镇静情绪评分和静脉穿刺接受程度评分。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并在T_4、拔管后10 min(T_5)及拔管后30 min(T_6)对患儿进行苏醒期躁动评分及疼痛评分。结果与C组比较,D组及DF组在T_3、T_4时间点时MAP及HR显著下降(P0.05);D组及DF组与家长分离时的镇静情绪评分及静脉穿刺接受程度评分均高于C组(P0.05);与C组及D组比较,DF组T_4~T_6时间点的躁动及疼痛评分均降低(P0.05)。3组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氟比洛芬酯可为患儿提供满意的术前镇静和良好的术后镇痛效应。降低术后的苏醒期躁动。  相似文献   
2.
颅颌面神经纤维非常丰富,口腔颌面手术术后疼痛剧烈.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用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是治疗术后疼痛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大剂量应用时副作用较多,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围术期不同时点应用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止痛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45例,年龄34~59岁,分为氟比洛芬酯预先镇痛组(PR组)、氟比洛芬酯术后注射组(PO组)和对照组(CO组),每组15例。手术开始前30minPR组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PO组不注药,CO组静注生理盐水5mL;手术结束时PR组再静注氟比洛芬酯25mg,PO组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CO组静注生理盐水5mL。分别在术后不同时点进行痛觉评分和镇静评分;记录患者术后第一次需求镇痛药距术毕的时间,术后24h内使用镇痛药次数,以及出现的副反应,如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及异常出血等。结果:首次需求镇痛药时间PR、PO组均较CO组延迟(P<0.01)。24h内镇痛药使用次数PR组少于PO组和CO组(P<0.01)。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PR组24h内评分低于PO、CO组,而PO组4h内评分低于CO组(P<0.01)。Ramsay评分,PR、PO组8h内评分高于CO组(P<0.05)。而3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出血等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前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用于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45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B组按需求肌注度冷丁2mg/kg,C组采用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术后2、4、12、24h进行模糊视觉疼痛评分(VAS)法评分,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及脉搏氧饱和度,并记录副反应。结果A组无1例加用度冷丁,A组和C组术后2、12和24h的VAS分值均明显低于B组(p<0.05)。3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用于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持续、有效、经济,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氟比洛芬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FA)对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五组,即A组(I-R)、B组(I-R FA5 mg/kg)、C组(I-R FA 10 mg/kg)、D组(I-R FA 20 mg/kg)和E组(脂微球对照组).采用颈内动脉丝线栓塞致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再灌注后24、48、72 h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分)并于72 h后处死动物,取大脑切片行10 g/L 2,3,5-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测量并计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结果 72 hNDS评分:B、C、D组明显高于A、E组(P<0.05);梗死容积百分比,B、C、D组明显低于A、E组(P<0.01),B、C、D组间24、48、72 h N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梗死容积百分比B组明显高于C、D组(P<0.05).结论 FA可明显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芬太尼单独或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甲状腺术后的镇痛效果,探讨氟比洛芬酯与阿片类药联合取得平衡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选择60例ASA I级~Ⅱ级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组(F)、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组(FK)、舒芬太尼组(S)、舒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组(SK),每组15例。分别记录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入PACU 10分钟时的静态及动态VAS评分、需要额外镇痛例数、每例患者滞留PACU的时间、镇静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S组及SK组停药至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明显长于F组及FK组(P<0.05),S组及SK组在PACU滞留时间明显短于F组及FK组(P<0.05),但S组与SK组、F组与FK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及SK组入PACU后10分钟时静态及动态VAS评分、入病房后2小时静态VAS评分均明显低于F组及FK组(P<0.05),且两组在PACU期间需要额外镇痛例数及哌替啶使用剂量均明显低于F组及FK组(P<0.05)。四组患者镇静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舒芬太尼镇痛效果优于芬太尼,与氟比洛芬酯联合可获得平衡镇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法联合氟比洛芬酯治疗经皮肾镜取石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肾结石行皮肾镜取石术后疼痛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2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下床时间等术后恢复情况,并评估2组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下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压豆法联合氟比洛芬酯治疗经皮肾镜取石术后疼痛疗效确切,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改善胃肠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商品名凯纷)治疗癌痛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38例未使用阿片类药物的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每天静脉注射50mg/5ml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分别就其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中重度癌痛的有效率为71.05%.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但未见一般非甾体类药物常见腹痛、消化道出血等副作用;也未见便秘、恶心、呕吐、嗜睡等阿片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结论: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中重度癌痛疗效可靠.生活质量可得到改善.但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部分作为临床候选药品或口服吗啡替代药。  相似文献   
9.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9(4):i0006
【成分】氟比洛芬酯。 【适应证】术后及各种癌症的镇痛。 【用法用量】每次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50mg,缓慢推注(1分钟以上),可根据需要反复应用和适当增减。根据需要使用镇痛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用于宫颈癌手术中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择期行宫颈癌手术的8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麻醉前10分钟,观察组患者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方案、麻醉维持方案及术后镇痛方式。比较麻醉前30分钟(T0)、手术开始后2小时(T1)、术后第1天(T2)及术后第3天(T3)两组患者免疫细胞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及术后3、6、12、24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结果 T1、T2、T3时刻,两组患者CD3~+、CD4~+、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水平及CD4~+/CD8~+均明显低于本组T0时刻水平(P<0.0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本组T0时刻水平(P<0.01)。T1、T2、T3时刻,观察组患者CD3~+、CD4~+、NK细胞水平及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2、T3时刻,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本组T0时刻水平(P<0.01),观察组患者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3小时,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麻醉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可以减轻创伤引起的细胞免疫抑制效应和术后早期疼痛,减少创伤引起的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