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6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牵张成骨术辅助解决后牙严重锁he的适应症、加力原则等问题。方法 对后牙严重锁he患者,在全麻下采用骨皮质切开术,术后配合正畸力牵引矫治。结果 锁he解决且疗程短,手术部位的牙槽骨密度未有降低。结论 牵张成骨术配合正畸力是一种解决牙弓塌陷和后牙锁he等正畸疑难病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检测受正畸力后兔牙周组织压力侧bFGF的表达,了解兔牙受力过程中bFGF在牙周组织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动物分为等量4组,其中一组作为对照,实验组以左、右侧上颌第一磨牙为研究对象,两牙之间施加50克左右的力,3个实验组分3次在受力24小时、1周、2周将动物处死,制备牙体-牙周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HI-SABC法)后检测、分析.结果 对照组bFGF染色呈弱阳性,受力24小时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受力1周、2周组bFGF染色情况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3个实验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bFGF在正畸牙周组织改建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焉宏军  王荣强  张雯姝 《安徽医药》2020,41(11):1249-1253
目的 探讨不同正畸力值对哺乳期大鼠正畸牙周组织中血红素氧合酶(HO-1)、CC类趋化因子受体1及其配体的影响。方法 选择3月龄Wistar大鼠126只制备哺乳期大鼠模型,成功制备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N组、0.29N组、0.49N组及0.98N组,每组18只。每组依次给予0N、0.29N、0.49N及0.98N的正畸力,比较干预前1天及干预第1、3、7 天后4组大鼠的CC趋化因子受体1(CCR1)及其配体(CCL3、CCL5)mRNA相对表达量、HO-1表达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破骨细胞染色阳性面积。结果 干预第1、3天,0.29 N组、0.49 N组及0.98 N组CCR1、CCR3和CCL5 mRNA表达水平及破骨细胞染色阳性面积较0N组均明显增加(P<0.05),0.49N组及0.98N组上述指标水平较0.29N组均明显增加(P<0.05),而0.49N组与0.98N组这些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畸干预可通过促进哺乳期大鼠牙周组织中HO-1、CCR1及其配体的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上颌尖牙受不同作用力后龈沟液(GCF)中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间接了解牙齿受机械力作用后牙周组织改建的生化反应过程。方法:选择正畸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4组。分别对4组患者的右侧上颌尖牙施加50g、100g、150g、250g的远中移动初始力,左侧上颌尖牙均不加力。分别在加力前、加力后1、2、3、7、14、28d时收集尖牙近、远中龈沟内GCF,SYS-MEX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ST含量。结果:不同时间点、不同力值下GCF中AST水平变化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牙齿近远中侧GCF中AST水平变化也有明显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CF中AST的水平与正畸力大小及力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GCF中AST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分析临床正畸加力大小是否合适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正畸牙加力前、加力后压力侧和张力侧龈沟液中白介素-17(IL-17)的含量。方法选择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拉尖牙远移正畸患者20例,用滤纸条法收集加力前、加力1个月后上颌尖牙压力侧及张力侧龈沟液,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龈沟液中IL-17的浓度。结果加力前、加力后压力侧和张力侧龈沟液中IL-17的浓度有显著性差异,压力侧龈沟液中IL-17的浓度明显高于加力前和张力侧(P〈0.05)。结论正畸力作用下,压力侧龈沟液中IL-17表达高于加力前和张力侧。IL-17可能参与了正畸力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和牙槽骨吸收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在女性月经周期中的不同时期对正畸牙加力,研究龈沟液内雌激素(E2)、骨钙素(OCN)、核因子κ 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的时效性表达,从而为临床选择最佳加力时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18~28周岁双侧对称拔除第一恒前磨牙青年女性恒牙患者12人。随机选取其中6人为月经期加力组,6人为排卵期加力组,于右侧尖牙单侧使用镍钛拉簧施加1.5 N正畸力使之远中移动,对侧尖牙不做处理。使用牙周滤纸分别于加力前,加力后15、30、45 d取右侧尖牙远中(压力侧)龈沟液样本。使用化学发光法测定龈沟液中E2、OCN的活性水平。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龈沟液中RANKL及OPG的活性水平。结果 排卵期加力组龈沟液E2和OCN水平高于月经期加力组(P<0.05)。月经期加力组与排卵期加力组中RANKL水平与OPG水平及RANKL/OPG比值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女性正畸拔牙患者于雌激素水平较高的排卵期施加正畸力,骨保护因子E2、OCN表达增强,不利于牙槽骨改建。而于月经期加力,上述因子表达减弱,可能有助于牙齿快速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正畸力值对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分别用50 g、150 g力值建立大鼠牙齿移动模型,加力7d后分离培养PDLSCs,检测其生物学功能和分子信号通路.结果 相比对照组,加力7d后,50 g力值组大鼠第一磨牙近中移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正畸力作用下兔牙周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与分布及其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建立兔正畸牙移动模型,实验组分别施加10、50、100g力.1周后将动物处死,制备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及牙周组织的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HI-SABC法)后检测、分析,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对照组bFGF染色呈弱阳性,受力10g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力50g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力100g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适宜的矫治力作用下,牙周组织中bFGF表达增强;bFGF可能参与了正畸牙移动,并促进了正畸牙牙周组织的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鼠正畸牙根吸收后加力方式的改变对牙根早期修复的影响。方法:选用65只SD大鼠,建立正畸牙根吸收模型,随机分为三个实验组:停止加力组(SF组)、间歇加力组(IF组)、持续加力组(CF组),另选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NTC组)。采用HE和TRAP染色法对牙根组织形态进行观察。结果:随着停止加力时间的延长,破牙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修复性牙骨质明显增多;IF组与SF组组间牙根吸收相对面积及修复相对面积无明显差异(P〉0.05);在停止加力第17d组,IF组的TRAP阳性细胞数目及根吸收相对面积明显小于CF组(P〈0.05)。结论:正畸牙根吸收发生后,改变加力方式可影响牙根早期修复,停止加力或停止加力后再加力可降低牙根吸收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牙周病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及牙周炎大鼠骨形成特点。【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加力对照组(20只)、牙周炎生理盐水对照组(20只)、牙周炎rmbFGF实验组(20只)。实验组在大鼠右侧第一磨牙区注射rmbFGF溶液1.0ml,每隔2d1次,共3次。各组大鼠分别于牙齿移动1,7,14,21d后取材分别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实验组张力侧成骨反应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牙周炎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张力侧牙槽骨区的bFGF表达强度明显降低,且阳性表达强度具有时间变化的特点,高峰期明显滞后;实验组大鼠张力侧bFGF表达强于牙周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bFGF可以促进牙周炎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