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19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64篇
药学   45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25岁。于2002-12因车祸在淄博某医院就诊以“左股骨、胫骨骨折”行“钢板内固定术”,术后伤口不愈合,左下肢内翻、内旋畸形,膝关节不能屈曲。2004-02就诊于我院。检查:左膝关节内翻内旋畸形,左下肢肌肉萎缩,股骨外侧切口瘢痕长约30cm;X线片示左胫骨畸形愈合,以“左胫骨、腓骨近端骨折畸形连接、膝内翻畸形”收入我院骨创伤二科择期手术矫正治疗。血型鉴定为O型,抗-D为阴性,进一步做Rh确证试验,确定为不完全D抗原。  相似文献   
2.
陈宝友  张孟尚  张振周 《职业与健康》2006,22(15):1220-1221
目的了解受血者输血前5项检查(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5项检查的作用和影响。方法用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LR,ELISA法测定HBsAg和抗-HCV,胶体金法测抗-HIV,TRUST法测梅毒。结果2 206例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标志物ALT、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28.86%、27.24%、2.22%、0.05%和0.18%。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5项检查是十分必要的,并对人民健康和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据统计,目前我国病毒感染者约70万人,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26万余例,输血后感染的人数呈逐渐增多趋势[1].近年来,由输血引起的经血传播的疾病时有报道.为杜绝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避免手术及交叉感染等院内感染的发生,我国政府部门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其中规定经血传播的相关传染病,如乙型肝炎(HBsAg)、艾滋病(抗-HIV1+2)、丙型肝炎(抗-HCV)及梅毒(TP)等在输血前必须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4.
<正>采供血工作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必须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差错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笔者通过对日常工作各种差错进行分析,发现差错的类型主要包括人为及非人为因素2个方面,下面就差错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的结合谈点个人体会。采供血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差错主要包括:留样、贴签、信息输入、样本混淆、使用不合格原辅材料、血液渗漏、解冻破袋、血型错发、服务投诉、意外伤害等[1]。2012年我站采的差错主要包括:献血者献血信息与历史献血信息不一致、采血间隔期未到但已经采血、血型差错、电脑登记错误、医院退血、检验单项结论与最近一次结论对比异常、标签贴错及其它类型的差错。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单采血浆和输血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人群中,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CV)的感染状况.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825 名HIV阳性的单采血浆献血员和受血者,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丙肝病毒抗体(抗-HCV). 结果 单采血浆和输血途径感染HIV的人群中,HBV、HCV的感染率分别为3.76%、72.24%.其中单采血浆献血员中,HCV感染率(81.85%)高于输血人群(56.03%),而HBV感染率(1.54%)低于输血人群(7.49%)(P均<0.01). 结论 在单采血浆和输血途径感染HIV的患者中,有很高的HCV感染率,而HBV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我院受血者输血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爱滋病抗体(抗-HIV)、梅毒抗体(RPR)检测在医院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4-2006年我院4996例受血者输血前血液HBSAg、抗-HCV、抗-HIV、PRP检测结果分析。结果:检出HBSAg、抗-HCV、PRP阳性率分别为10.91%、0.96%及0.10%,未检测出抗-HIV阳性。结论:受血者输血前血源性感染指标检测能更好控制医院感染,对保证安全输血及保护医患双方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受血患者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5 790例拟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患者受血前进行常见传染性指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以及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检测。计算5 790例受血患者输血前各项感染性指标的阳性率、不同科室患者各项感染性指标的阳性率以及不同性别患者感染性指标的阳性率。结果HBsAg的阳性率最高,为18.2%;抗-HIV的阳性率最低,仅为0.26%;HBsAg与抗-HIV在妇产科中的阳性率最高,抗-HCV与抗-TP的阳性率在各科室中基本一致。男性受血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以及抗-TP的阳性率都高于女性受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0.05)。结论对受血患者进行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非常有必要,能够有效阻断肝炎、艾滋病以及梅毒等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保护广大受血者和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袁举  刘蕾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9):89-89,91
为了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同时也为了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笔者对2006年在本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在输血前进行HBsAg、抗-HCV、抗-HIV、梅毒检查,并与同期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液4项检测的结果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调查受血者输血前或手术前常见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结果分析其必要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2年9月~2005年5月患者输血前或手术前常规备血标本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检测分析。结果 HBsAg阳性率4.28%,抗一HCV阳性率0.73%,抗-HIV阳性率0.22%,梅毒抗体阳性率1.16%。结论 对患者输血前或手术前进行常见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既避免或减少了输血医疗纠纷的发生,又对患者和医护人员有重要保护意义,因此常规备血标本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受血者梅毒感染状况及合理选择实验方法。方法同时用非特异性类脂质抗原试验(RPR)检测血清中反应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结果2150例受血者RPR法检出梅毒阳性78例,占总数的3.63%,78例阳性者用ELISA检测72例阳性,占总数的3.34%,胶体金法检测出74例阳性,占3.44%。结论RPR阳性率较高,但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假阳性占0.28%,虽操作简便,但只能作为筛查,必须用ELISA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