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挺 《针刺研究》1992,17(1):59-60
<正> 记录外周神经动作电位的实验中往往有难以克服的刺激伪迹。特别所记录的外周神经比较短时,此问题更为突出。一般常用的消除刺激伪迹方法亦不易奏效。通过摸索,我们找到一种简单的消除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如何去除伪迹是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检测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ICA去除伪迹的新方法。首先用四组线性增长的刺激声在耳道内录音 ,得到的波形是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和伪迹的混叠。因为伪迹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是统计独立的 ,而且伪迹随刺激声的变化线性增长 ,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随刺激声的变化非线性增长 ,逐渐趋于饱和 ,所以它们在混叠信号中具有不同的混叠系数。用ICA算法可以将各独立分量及混叠矩阵估计出来 ,伪迹是其中的一个独立分量。然后将伪迹的波形置零后再进行一次混叠 ,便达到了去除伪迹的目的。最后通过与传统的DNLR方法比较 ,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在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同时记录时,如何有效的去除混入EEG信号中的强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伪迹干扰信号是当前在EEG和FMRI的联合研究中面临的一个信号前期处理难点。主要从MRI干扰信号和EEG信号在时空上的差别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过完备库的稀疏成分分析的分解方法,实现了强MRI干扰下的EEG信号的估计。在方法实现中,首先利用小波和离散余弦构造能体现MRI干扰和EEG时空特性差别的混合过完备库,然后通过匹配追踪(Matching pursuit,MP)方法在混合过完备库中的学习,实现MRI伪迹的消除。对模拟数据以及真实记录的混入了MRI干扰的EEG信号的估计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眨眼伪迹是脑电中一种常见且影响严重的伪迹。本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奇异点检测和阈值去噪的眨眼伪迹去除方法,无需眼电参考信号,做到自动去除单导脑电信号中的眨眼伪迹。方法首先利用小波奇异点检测特性以检测眨眼伪迹的峰值位置,然后只对眨眼伪迹区域进行小波阈值去噪。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有效检测眨眼伪迹,避免了普通方法去噪时对非眨眼区域的影响。结论本方法使用的阈值和阈值函数优于典型的阈值和软、硬阈值函数,有效地去除了脑电中的眨眼伪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过程中产生伪迹的常见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 收集2012—2020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25 001例, 对照国际视觉电生理协会指导标准所提供的标准波形, 确定典型的伪迹波形, 分析其特征和原因, 并针对伪迹原因提出减少及消除伪迹的方法。结果 25 001例中典型的伪迹波形有60例, 常见原因可分为3大类:受检者因素、环境因素和机器设备因素, 具体原因包括患者头面部肌肉紧张42例、瞬目9例、50 Hz工频伪迹4例、放大器异常2例、其他3例, 分别占70.0%、15.0%、6.7%、3.3%、5.0%。处理策略:(1)检查过程中关注患者头面部肌肉紧张、瞬目、注意力不集中等患者自身影响因素, 可提前告知患者检查流程, 与患者交流放松身心;(2)建议使用高质量的50 Hz硬件陷波器, 保证地线连接良好, 移除视觉电生理仪器附近的大功率电器以降低50 Hz伪迹;(3)充分清洁皮肤, 使参考电极阻抗降至1 kΩ以下减少阻抗伪迹。结论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中伪迹的类型和原因呈多样性, 检查者需要准确判断伪迹因素并及时有效排除伪迹, 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右侧卧位并改变采集角度显像对成年女性SPECT MPI中左心室前壁衰减伪影的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99Tcm-MIBI MPI的成年女性49例[年龄(61.5±8.4)岁,属冠心病低发人群].运动负荷显像时患者左心室前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稀疏或缺损,随机(抽签法)对患者先后行常规仰卧位和改变采集角度的右侧卧位静息显像.重建2种显像体位的心肌断层图像,利用靶心图获得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2种显像体位间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差异.观察不同体位显像时左心室前壁放射性稀疏和填充的图像差异.结果 左心室前壁、下后壁、心尖部及侧壁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在右侧卧位显像时明显高于仰卧位显像,分别为(71.30±3.53)%和(66.50±3.85)%,(70.06±4.45)%和(65.44±4.16)%,(77.90±3.00)%和(75.81±4.08)%,(79.30±2.26)%和(72.60±3.87)%(t=6.731、5.286、3.555和10.885,均P<0.01),间壁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明显低于仰卧位显像[(66.60±3.98)%和(70.06±4.51)%,t=-4.625,P<0.01].左心室前壁中段和前壁心尖部放射性计数百分比在右侧卧位显像时明显高于仰卧位显像[中段:(76.40±3.80)%和(68.60±4.76)%,心尖部:(77.10±3.24)%和(69.00±3.54)%;t=9.916和8.870,均P<0.01],前壁基底部放射性计数百分比在2种显像体位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94±6.06)%和(58.50±4.98)%,t=-1.493,P>0.05].目测49例受检者常规仰卧位显像时,左心室前壁均有不同程度的稀疏或缺损,其中出现前壁中段和前壁心尖部局限性稀疏缺损的受检者分别为46.9% (23/49)和32.7% (16/49);采用右侧卧位同时改变采集角度显像时,左心室前壁的稀疏缺损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填充,其中出现明显填充和完全填充的受检者分别为24.5%(12/49)和65.3% (32/49).结论 仰卧位显像时成年女性左心室前壁的衰减伪影主要表现为前壁中段或前壁心尖部?  相似文献   
7.
小波变换在去除瞬态诱发耳声发射中刺激伪迹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耳声发射是目前对外周听觉系统是否完好无损评价的客观指标。在瞬态刺激诱发耳声发射的初始部分通常混杂有刺激伪迹成分(主要指耳道对刺激声直接反射回声),它阻碍了具有短潜伏期的高频蜗响应,这就使得OAEs的测量在临床使用中受到了很多的限制。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小波变换预处理的去除伪迹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去除刺激伪迹,而且能够有效的提高耳声发射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8.
随着MR临床应用的普及,高质量的MR影像对疾病的诊断越发显得重要。MR成像中,对各种原因产生的伪影常会干扰医生对病变的客观判断,导致误诊或漏诊,尤其对于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在其分辨率、信噪比提高同时,伪影产生也相对增多,因此识别和消除伪影是提高MR图像质量的重要环节。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具有不同程度伪影的165例患者MR图像资料。其中,男90例,女75例,年龄3~82(平均50.2)岁。头部扫描55例,脊髓扫描47例,胸、腹部35例,骨关节28例。1.2方法采用Siemens Avanto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线圈包括头、颈、体32通道线圈,扫描序列为S…  相似文献   
9.
利用BL-310识别刺激伪迹与动作电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生理实验内容有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神经兴奋不应期的测定,所用仪器是二线示波器、生理实验多用仪、前置放大器。实验中常发现刺激伪迹的后沿与动作电位的上升支连在一起,在刺激伪迹刚刚出现时,学生常认为是动作电位,如何鉴别刺激伪迹与动作电位时,传统仪器比较繁琐,一般只能用理论知识加以说明,而利用BL-310实验系统后,可以方便、直观区别二者。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BL-3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神经屏蔽盒、手术器械、任氏液、大蟾蜍一只。1.2 实验方法①a破坏脑脊髓后,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b连接仪器,开机。…  相似文献   
10.
正常人冠状位2D-TOF法MR颅内静脉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冠状位2D-TOF法颅内静脉成像的正常表现和伪影。方法冠状位2D-TOF法颅内静脉成像正常人100例,用工作站的交互式血管成像(IVI)界面,分别在自动生成的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 MIP)图上和原始及重建矢、冠、轴位(S 3P Re)图上,对预定的静脉的显示质量进行分级比较,并注意图像伪影特点和静脉变异。结果在3D MIP和S 3P Re图上,上矢状窦、直窦、大脑大静脉、透明隔静脉、丘纹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横窦、乙状窦、枕窦和小脑幕窦100%显示,显示质量高。在S 3P Re图上,Labbe静脉、岩上窦和岩下窦的显示质量优于3D MIP图,两者显示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低信号和流动间隙伪影有形态和部位特点。静脉变异常见,如窦汇的不同吻合形式、横窦发育不全、上矢状窦短小、永存镰状窦、永存枕窦、窦内间隔等。结论大多数颅内静脉用冠状位2D-TOF法可良好显示,容易造成误诊的伪影有特点、易辨认,静脉变异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