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5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调查了41只整脑82个丘脑底核的空间形态和位置。在三维切面上作2毫米厚的连续切片,获得资料;丘脑底核的前后径,上下径,左右径,体积,“靶心”坐标值;通过还原,重建,绘出三维切面的空间投影轮廓图,丘脑底核为向前平伸的椭圆形灰质块,在脑内空间的整体型呈后上外下倾前内偏转态。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术后注意事项和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帕金森病(PD)是以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渐进性减少为病理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随着病程进展,早期有效的多巴胺能药物会引起运动并发症.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十几年来国外多个PD研究中心运用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重症PD,研究结果表明STN-DBS是目前公认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1~3],这项技术可以明显地改善PD症状,改善程度分别为:震颤68%~84%、强直36%~63%、少动46%~52%、步态48%~64%,每日强直/震颤持续时间减少了72%[4,5].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长期疗效:方法 比较15例行舣侧STN—DBS治疗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手术前后的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分改善程度及长期改善效果。结果 15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中12例在开启刺激器后症状即刻得到部分缓解,以不自主运动、异常姿势及躯体的扭转改善为主,其中9例在刺激1—3d后、3例刺激1,周后改善75%以上,6个月后平均改善92%;1例在2个月后开始改善,6个月后改善90%以上;2例在1个月开始出现轻微改善,6个月后改善了76%:15例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其疗效稳定,经过1—3次程控后不需经常调整刺激参数:所有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永久性副作用。结论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疗效持久、稳定,无并发症及永久性副作用。比较GPi—DBS而言,STN—DBS起效快、最件刺激化点及参数易于确定、刺激参数水平低、长期疗效稳定,可能是原发性肌张力障碍DBS治疗的理想靶点。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发生于中老年时期,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异常为主要特征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的外科治疗手段主要有立体定向损毁术和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术。立体定向损毁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传统手术方式,它虽然可以改善PD运动症状但却是以核团毁损为代价的。随着人们对PD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的深入,丘脑底核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它与基底节的许多核团都有广泛的神经纤维联系,被称为基底节活动的动力"源泉"。在PD动物试验和PD患者临床治疗中,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但是其作用机制至今仍然是医学界的一个难题,本文就最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高频电刺激丘脑底核对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及纹状体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电刺激治疗PD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6-OHDA北方 状体毁损PD大鼠模型,观察高频电刺激脑底核后PD鼠旋转行为的变化,并同时检测纹状体中多巴胺和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结果 电刺激丘脑底核后,改善PD大鼠的旋转行为,纹状体中多巴胺含量明显增加,谷氨酸含量明显减少,天门冬氨酸则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丘脑底核(STN)高频电刺激(HFS)对大鼠黑质-纹状体系统的影响。方法给予正常大鼠一侧STN-HFS,应用微透析观察其对纹状体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 estern b lot观察其对黑质、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H)的影响。结果刺激侧纹状体DA代谢产物明显增多(P<0.05),DA水平无变化;RT-PCR检测发现刺激侧黑质、纹状体TH mRNA水平升高;W estern b lot检测发现刺激侧黑质TH表达无变化,而纹状体TH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STN-HFS可能通过影响黑质-纹状体DA代谢及其限速酶的水平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进行了长达10年的随访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回答了功能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医师,乃至广大患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该研究随访病例样本量较大,术后随访时间较长,尽管国外也有类似的研究,但因为本文是我们国内患者的病例资料和研究结果,所以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工程》2017,(10):1333-1334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术中电极位置的监测和校准。方法对2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双侧STN DBS治疗,植入40侧电极,通过术中微电极记录(MER)和X线成像进行电极位置的监测和校准。结果所有患者的术后程控效果良好,术后1年,患者的UPDRSⅢ总分在开机未服药状态下明显下降(P<0.05)。结论通过MER和X线成像可以监测到靶点的偏差和电极的移位并实时纠正,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帕金森症患者采用丘脑底核背外侧部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我院50例帕金森症患者进行丘脑底核背外侧部电刺激手术,分别观察术后30 d和180 d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0 d,运动能力0级恢复18例(36.00%),日常生活能力100%恢复20例(40.00%);术后180 d,运动能力0级恢复24例(48.00%),日常生活能力100%恢复26例(52.00%)。结论给予帕金森症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苍白球或丘脑毁损术后帕金森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3月毁损术后复发或出现新症状而行DBS治疗的33例帕金森病的临床资料。DBS后6个月,采用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运动功能(UPDRS Ⅲ)评分和生活能力(UPDRS Ⅱ)评分、H-Y分期、简明精神量表评分(MMSE)以及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LEDD)评估疗效以及用药情况;记录刺激频率、脉宽、电压、阻抗,并计算刺激能量。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8.25年,未出现言语障碍、眼球活动障碍、偏瘫、颅内出血或梗死、癫痫发作、颅内感染病例,无硬件故障;5例因电池耗竭行脉冲发生器置换术。DBS后6个月,UPDRS Ⅲ评分、UPDRS Ⅱ评分、H-Y分期、LEDD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MMSE评分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和非毁损侧相比,毁损侧肢体震颤评分改善率明显增高(P<0.05),但僵硬评分改善率、运动迟缓评分改善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和非毁损侧相比,毁损侧刺激电压和刺激能量明显降低(P<0.05),但刺激频率、脉宽和阻抗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PD病人神经核团毁损术后复发或出现新症状,DBS是安全、有效的,毁损侧DBS后电刺激所需能量及电压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