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44篇
  免费   877篇
  国内免费   187篇
耳鼻咽喉   85篇
儿科学   77篇
妇产科学   266篇
基础医学   1394篇
口腔科学   364篇
临床医学   1516篇
内科学   1448篇
皮肤病学   235篇
神经病学   316篇
特种医学   37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91篇
外科学   814篇
综合类   4591篇
预防医学   2032篇
眼科学   100篇
药学   2737篇
中国医学   1793篇
肿瘤学   107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224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3890篇
  2013年   2693篇
  2012年   2114篇
  2011年   1813篇
  2010年   3248篇
  2009年   2921篇
  2008年   1105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无国界医生致力于应对天灾和战祸所引起的人道医疗危机。灾后实时爆发的人道医疗危机包括急性的外科创伤问题和基础医疗系统的破坏导致疫症发生。本文介绍了无国界医生的救援经验以及专业的备灾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120例美国标准协会(ASA)I-Ⅱ级初产妇,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A组)、芬太尼组(B组)、无镇痛组(C组),每组40例。A组和B组采用PCEA,C组不给予镇痛药物。观察各组不同时段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记录3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使用情况、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A、B2组和C组在PCEA20、60min及宫口开全时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EA5min,A、B2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Bromage评分、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对母婴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经内镜鼻胰管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初步总结经内镜鼻胰管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应用的疗效。 方法 :自 1998年 3月以来 ,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后常规非手术监测治疗的同时 ,随机床旁行经内镜置放鼻胰管引流 14例。其中明确合并胆结石 8例。观察每天胰管引流量和入院后第 5天在体温、心率、白细胞计数、血糖、血钙、动脉氧分压和血、尿淀粉酶的变化 ,并与第 1天比较 ,记录治疗结果和住院时间。 结果 :经鼻胰管引流时间为 (7.3± 4 .0 )天 ,前 5天的胰液引流量分别为每天 (2 36 .4± 176 .6 )、(2 87.1± 16 4 .7)、(2 84 .6± 2 16 .4 )、(435 .0± 35 7.8)ml和 (377.8± 2 2 3.8)ml。入院后第 1天和第 5天的体温为 (38.2± 0 .6 )和 (37.2± 0 .8)℃ (P <0 .0 1)、心率为 (10 2 .3± 17.0 )和 (82 .9± 14 .5 )次 /min(P <0 .0 1) ,白细胞计数为 (14 .6± 4 .2 )和 (10 .1± 5 .4 )× 10 9/L(P <0 .0 5 ) ,血糖为 (10 .0± 4 .9)和 (8.6± 3.3)mmol/L(P >0 .0 5 ) ,血钙为 (2 .1± 0 .2 )和 (2 .2± 0 .2 )mmol/L(P >0 .0 5 ) 动脉氧分压为 (78.0± 16 .3)和 (113.0± 4 1.6 )mmHg(P <0 .0 1) ,血淀粉酶为 (6 95 .7± 4 4 5 .2 )和 (82 .6± 4 7.1)U/L(P <0 .0 1) ,尿淀粉酶为 (3174 .1± 2 5 4 2 .5 )和(2 86 .8± 2  相似文献   
4.
Background Exposure of the skin or respiratory tract to proteinases is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allergic sensitization. This is of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in the domestic indoor environment where the proteolytic activity of Der p I, the group I allergen of the house dust mite 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 may influence the allergenicity of mites. Using class-specific proteinase inhibitors and active-site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we have previously shown that Der p I exhibits a mixed cysteine-serine proteinase activity. Measurement of the amount of cleavage, however, did not determine whether the inhibitors used were targeting exactly the same proteolytic mechanism. Objective To resolve this issue, we have examined whether the cleavage specificity of the cysteine and serine proteinase activities of Der p I was the same. Methods HPLC and mass spectrometry were used to analyse and identify the products of a Der p I-digested peptide substrate and thus identify the peptide bonds cleaved. Results Der p I cleaves different peptide bonds, depending upon the class of proteolytic mechanism used. In the model peptide substrate insulin B chain, the cysteine and serine proteinase activities of Der p I showed preference for glutamic acid and arginine respectively in the P1 position. Conclusion These data suggest the existence of more than one mechanistic form of the allergen immunologically identified as Der p I. If proteolytic activity is indeed a function of allergenicity, this information ma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pathogenicity of Der p I and the ability of innate antiproteinase defences in the respiratory tract to prevent immune sensitization.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研究皮肤疾病和损伤提供皮神经构筑资料。方法 用S 10 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法研究正常成人颈前部胸锁乳突肌前、后缘皮肤各层内皮神经的数量、分布及构筑特点。结果  ( 1)皮肤乳头层内皮神经的小分支多分布在皮突下和乳头内血管丛附近。 ( 2 )真皮网状层内神经多位于小血管附近和汗腺、皮脂腺以及毛囊周围 ,神经分支呈串珠状或波纹形。 ( 3 )皮下组织内神经干和神经网同时存在。结论 皮肤内感觉神经树的分布及构筑特点与血管树相似。  相似文献   
6.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分布十分广泛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在动物、植物、病毒中广泛存在。miRNAs与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有关,并在肿瘤的增殖、分化及调亡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结合最近相关文献,本文就miRNAs与泌尿系肿瘤方面的进展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7.
8.
质疑Frank—Starling心脏定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何川  何培芳 《西部医学》2009,21(10):1639-1646
心脏收缩释放的能量(作功)是心肌纤维长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的函数,即Frank—Star一1ing(FS)心脏作功定律,被誉为心脏生理学中的“经典”理论。对此,笔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Frank伸展离体心肌和Starling及其同事使用心肺制备做的实验与动物生理实际的差异,以及人们在实验中观测到的增加心肌前负荷引起收缩力增强的现象(FS现象),认为:①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的动物体内,来自心脏以外的、如同心肺制备中那样人工控制心室充盈压力升高、引起EDV增加的那种血液的重力动力是不存在的。②另一方面,人为地增加前负荷,那是改变了心肌收缩时的外环境条件。③由此而激发出的FS现象,是心脏适应其外环境条件变化所作出的反应。④此种心肌收缩力增强的反应,需通过心肌细胞内部与收缩过程发生有关的心肌兴奋一收缩和化学一力学偶联等一系列生化机制(不恒定因素)方能得以实现。⑤根据他们实验中观测到的FS现象,在逻辑上不能得出前负荷这一心肌收缩时的外环境条件变化调控其作功的推论。换言之,所有的在实验中被激发出来的FS现象,都不足以成为支持FS心脏定律的证据。然后,引用国内外公认的计算心脏每搏射血作功(w)的生物物理学公式“w=P×(EDV—ESV)”,证明了w和EDV之间没有函数关系。根据心脏作功的医用物理学和生物数学的基本原理,笔者认为Frank—Starling心脏定律表达的不是心脏作功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任明强  陈琦  苏俊 《贵州医药》2010,34(6):486-488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CD40L表达与DLBCL预后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7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CD40L的表达。结果(1)DLBCL中CD40L过度阳性率(25.93%)显著低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63.64%),P〈0.05。(2)CD40L在Ⅲ、Ⅳ期DLBCL过度阳性率(14.29%)低于Ⅰ、Ⅱ期(38.46%),P〈0.05。CD40L过度阳性率在有结外浸润DLBCL(11.76%)低于无有结外浸润DLBCL(40%),P〈0.05。(3)DLBCL患者CD40L的过度阳性率与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1)CD40L过度阳性率与结外器官浸润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其可能作为判断DLBCL侵袭性及预后的指标。(2)DLBCL中CD40L表达的减少可能是影响其发病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