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2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1175篇
临床医学   60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05篇
综合类   207篇
预防医学   5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70篇
  4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槽弓丝组合对托槽-弓丝-结扎丝结构摩擦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研究不同托槽 -弓丝组合对托槽 -弓丝 -结扎丝结构摩擦力的影响。 方法 选择四种槽沟为0 .0 2 2× 0 .0 2 8″的不锈钢方丝弓托槽 (三种国产 ,一种进口 ) ,与四种不锈钢丝 (0 .4 5 mm与 0 .5 0 mm的国产圆丝、0 .0 17× 0 .0 2 5″与 0 .0 19× 0 .0 2 5″的进口方丝 )分别组合分组 ,记录托槽与弓丝间滑动时的摩擦力 ,结扎压力保持在15 0 g。 结果 国产托槽与国产圆丝组合时的摩擦力大于与进口方丝组合时的摩擦力 ,进口托槽与国产圆丝组合时的摩擦力小于与进口方丝组合时的摩擦力。 结论 在特定结扎压力下 (如 15 0 g) ,如果材质相同 ,托槽与弓丝的表面粗糙度相差越大 ,摩擦力越小 ,粗糙度越接近 ,摩擦力越大。  相似文献   
2.
自酸蚀封闭剂与玻璃离子联合用于托槽粘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自酸蚀粘结剂与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联合用于正畸托槽粘结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50名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进行为期12个月的临床观察。385个托槽用自酸蚀封闭剂(3MESEP)和光固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FUJI ORTHO LC)粘结,390个托槽用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观察托槽脱落的时间和脱落后粘结剂在牙面上的残留量,计算托槽脱落率和粘结材料残留指教。结果:光固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和自酸蚀封闭剂粘结的托槽脱落率为10.1%;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的托槽脱落率为9.0%,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材料粘结的托槽脱落后,牙釉质上的粘结材料残留指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酸蚀封闭剂和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所构成的粘结技术粘结正畸托槽的粘结强度,可以满足正畸治疗的需要,在临床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对 2 3例成人牙周病继发牙颌畸形的患者 ,在牙周基础治疗控制牙周炎症的基础上 ,应用Edgewise固定矫治器矫治或活动 -固定矫治器联合矫治 .矫治前后效果明显 ,牙排列整齐 ,咬合关系良好 ,牙周状况明显改善 ,不但改善了功能和美观 ,还保留了患牙牙齿 .通过典型病例介绍 ,讨论了成人牙周病继发牙颌畸形的正畸治疗时机、牙周维护、矫治特点等 ,进一步说明了正畸治疗是牙周病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 .  相似文献   
4.
离体牙多次粘结托槽的抗张强度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研究牙面多次酸蚀粘结托槽抗张强度的变化。②方法 选择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前磨牙为实验样本 ,分为 3组 ,每组 10颗牙齿。第 1组为首次酸蚀粘结托槽 ;第 2 ,3组为第 2 ,3次酸蚀粘结托槽。以材料力学实验机分别测定其抗张强度 ,统计每一牙面上的粘结剂残留量进行ARI计分 ,并对各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③结果  3组粘结托槽抗张强度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F =0 .175 ,P >0 .0 5 ) ;3组粘结剂残留指数 (ARI)计分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Hc=2 .2 38,P >0 .0 5 ) ;电镜观察 1,2次酸蚀的牙釉质表面 ,其蜂窝结构在不断增多。④结论 牙面的第 2 ,3次酸蚀粘结托槽仍能获得满意的粘结强度。  相似文献   
5.
Metacarpals, metatarsals, and phalanges were studied to assess the developmental morphology of secondary ossification in the nonepiphyseal ends of these bones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the pseudoepiphysis as an epiphyseal ossification variant. Both direct ossification extension from the metaphysis into the epiphysis and pseudoepiphysis formation preceded, and continued to be more mature than, form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classic epiphyseal (secondary) ossification center at the opposite end of each specific bone. Direct metaphyseal to epiphyseal ossification usually started centrally and expanded hemispherically, replacing both physeal and epiphyseal cartilage simultaneously. In contrast, when remnants of physis were retained, while juxtaposed epiphyseal cartilage was replaced, a pseudoepiphysis formed. There were three basic patterns of pseudoepiphysis formation. First, a central osseous bridge extended from the metaphysis across the physis into the epiphysis and subsequently expanded to create a mushroom-like osseous structure. In the second pattern a peripheral osseous bridge formed, creating either an osseous ring or an eccentric bridge between the metaphysis and the epiphysis. In the third pattern, multiple bridging occurred. In each situation the associated remnant physis lacked typical cell columns and was incapable of significantly contributing to the postnatal longitudinal growth of the involved bone. Pseudoepiphyses were well formed by 4–5 years and coalesced with the rest of the bone months of years before skeletal maturation was attained at the opposite epiphyseal end, which ossified in the typical pattern (i.e., formation of a secondary center de novo completely within the cartilaginous epiphysis). This process may also affect the development and appearance of ossification within the longitudinal epiphyseal bracket (delta phalanx).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采用片段弓技术,评价AngleⅡ1类深覆牙合矫治后对上颌牙、骨骼及面部软组织的影响,选择AngleⅡ1类高角深覆牙合病例20例,治疗前12~14岁,对4个上切牙施加50g压低力,用腭杆及短口外弓加强支抗,每例患者于初诊时(T1)、初诊后半年戴矫治器时(T2)、上前牙压低前(T3)及压低半年后(T4)摄取侧位片。选择17项参数,(T4-T3)-(T2-T1)表示参数半年机械矫治量。结果表明:单纯机械矫治半年后,上颌第一磨牙无前移,上颌中切牙水平后移量及垂直压低量分别为3.7、3.5mm,上齿槽座点水平后移及压低量分别为0.7、0.4mm,上下唇珠点平均后移分别为2.3、3.3mm。结论:(1)片段弓技术在整体压低上前牙的同时可有效控制后牙的支抗;(2)上中切牙后移量与上唇珠后移量约呈2:1的关系;(3)上齿槽座点骨改形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正畸儿童牙龈炎的口腔综合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口腔综合防治措施对正畸儿童牙龈炎的作用。方法:本实验以56名12--16岁的正畸患者为观察对象,分别将28名矫治前和28名矫治半年的儿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4名,观察实验1年后牙周健康指数软垢指数(DI—S)、牙石指数(CI—S)和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的状况。实验组采用口腔综合防治措施。结果:实验组儿童口腔内DI—S、CI—S、PLI、GI指数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正畸儿童在矫治期间进行牙龈炎防治是非常必要的,而口腔综合保健是一种正畸患者牙龈炎的良好预防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三种不同处理因素下托槽粘接强度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3种不同处理因素下托槽粘接强度的化。方法:选正畸需要而拔除的60颗双尖牙为实验样本,随机分为3组,每组20颗。对每一牙面粘接标准方丝弓托槽。以材料力学实验机测定各组24 h后抗剪切强度及抗张强度,并对每一牙面上的粘接剂残留量进 行统计。结果:粘接托槽前使用抛光膏清洁牙面,能显著提高托槽粘接的抗剪切强度[非抛光组为(5.973±1.519)MP,两个抛光组分别为(9.017±3.278)和(7.862±2.437)MP,P<0 .05]。抛光膏清洁牙面后,使用光固化氟化玻璃离子复合体粘接托槽,粘接的抗剪切强度有显著提高,与京津釉质粘接剂粘接的抗剪切强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抗张强度较京津釉质粘接剂显著降低(P<0.05)。ARI积分比较,抛光膏清洁牙面能显著提高釉质表面与粘接剂间的粘接力(P<0.05),尤其在抗张强度组影响更显著(P<0.01)。抛光膏与光固化氟化玻璃离子复合体配合使用,抗张强度组牙釉质表面与粘接剂间的粘接力显著提高(P<0.05)。结论:牙面抛光膏及光固化氟化玻璃离子复合体可应用于正畸临床的托槽粘接。  相似文献   
9.
杨彤彤  米宇菁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34(10):824-826,i0001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BMP)超家族的成员BMP-2在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分布和表达。方法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性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BMP-2的表达。结果BMP-2在正畸牙齿加力各个时期存在特异的分布模式。正常牙周组织中主要分布于牙周膜,加力后张力区染色深,压力区为阴性。结论BMP-2参与了大鼠正畸牙齿移动骨改建过程,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