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40篇
  免费   789篇
  国内免费   284篇
耳鼻咽喉   36篇
儿科学   83篇
妇产科学   125篇
基础医学   400篇
口腔科学   315篇
临床医学   2307篇
内科学   1092篇
皮肤病学   168篇
神经病学   203篇
特种医学   4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452篇
综合类   2487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632篇
眼科学   324篇
药学   1804篇
  16篇
中国医学   1039篇
肿瘤学   1083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377篇
  2020年   345篇
  2019年   285篇
  2018年   309篇
  2017年   383篇
  2016年   409篇
  2015年   357篇
  2014年   780篇
  2013年   998篇
  2012年   708篇
  2011年   850篇
  2010年   735篇
  2009年   617篇
  2008年   623篇
  2007年   609篇
  2006年   589篇
  2005年   591篇
  2004年   470篇
  2003年   382篇
  2002年   314篇
  2001年   317篇
  2000年   252篇
  1999年   232篇
  1998年   198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属胃癌高发国家,且以进展期胃癌为主。以手术和化疗为主的多学科治疗无法有效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药物的疗效在诸多癌症中得到了证实,因此,该类药物在胃癌中的治疗效果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全面介绍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药物在胃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情况、联合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对于其他治疗均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PD-1抑制剂是一个可行的治疗选项,其代表药物派姆单抗是目前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胃癌治疗的免疫抑制剂类药物,而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尚未批准任何此类药物应用于胃癌的临床治疗。如何进一步提高治疗的客观缓解率,将会是后续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一大焦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3%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治疗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颅内压增高的疗效.方法2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事件时, 随机交替接受等渗透剂量的160 mL 3%高渗盐水与150 mL 20%甘露醇进行降低颅内压治疗, 连续监测患者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及中心静脉压.记录有效降低颅内压持续时间、颅内压最大降幅及其时间, 用药前及用药后1 h、3 h血钠水平及血浆渗透压.结果3%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均可降低颅内压(均 P < 0.01), 两者的降低颅内压作用持续时间及颅内压降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患者脑灌注压较用药前均上升(均 P < 0.01), 平均动脉压先上升后下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患者中心静脉压稍有波动,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20%甘露醇治疗后患者血钠下降, 3%高渗盐水治疗后患者血钠值上升, 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20%甘露醇及3%高渗盐水治疗后患者血浆渗透压均先上升后下降, 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1). 结论3%高渗盐水可作为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颅内压增高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3.
201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发布了第三版《艾滋病诊疗指南》。新版指南强调抗病毒治疗时点前移:一旦成人确诊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若无禁忌宜尽早启动抗HIV治疗。对于合并机会性感染的HIV感染者, 在感染控制、病情稳定后也应及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尤其强调HIV合并结核患者在CD4阳性淋巴细胞数少于200/μL的情况下, 建议抗结核两周内即开始抗病毒治疗。在抗HIV治疗用药中, 淘汰了一些毒副作用大、依从性较差的药物, 如司他夫定、去羟肌苷、茚地那韦等, 优选抗病毒效力强、服药方便的组合, 如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组合。对于HIV感染的婴幼儿, 亦主张及早抗HIV治疗。对于五岁以内的幼儿, 主张确诊后即启动抗病毒治疗。对于HIV感染的孕产妇, 建议尽快予以全程、联合抗HIV治疗, 寓防于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米非司酮和宫瘤消胶囊的联合应用对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为80例子宫肌瘤患者,收治时间均在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将上述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宫瘤消胶囊口服治疗,记录2组患者治疗效果,性激素水平及子宫体积及肿瘤体积变化。结果(1)研究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研究组患者的P、E2、LH及FS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研究组患者子宫体积及肿瘤体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米非司酮片和宫瘤消胶囊的联合治疗对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5.
金丽梅 《中外医疗》2016,(25):185-18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卵巢肿瘤蒂扭转的临床意义。方法方便选取2012―2015年该院收治的58例疑似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作为观察目标,入选病例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8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卵巢肿瘤蒂扭转者5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共确诊49例,检查准确率为96.1%;囊壁增厚、腹腔或盆腔积液、可见混合型团块是卵巢肿瘤蒂扭转的主要彩超表现。结论卵巢肿瘤蒂扭转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7.
对医院野战医疗队与部队卫生机构联合编组救护所参加大型跨区演练活动进行总结,并梳理联合救护所在演训和保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具有较好的现实参考意义,丰富我军卫勤部队与部队卫勤联合演训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于双心疾病研究的加深,西医疗法的弊端也开始显现。而中医因其理论架构中早就有对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认识,因此在双心疾病的治疗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同时近些年中医疗法的结合应用也取得不错的成绩,本文通过对于双心疾病的病例分析,来研讨这种治疗手段的合理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明CDFI对评价胎儿宫内状况的可行性。方法200例经普通B超检查的胎儿,按测量各项常规指标的数值分为正常组100例和异常组100例,再分析经CDFI检查,所测定的指标包括胎儿大脑中动脉、肾动脉、胎盘床动脉、脐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脐动脉的收缩与舒张期峰值速率之比(S/D)。对其结果做详细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组100例,经CDFI检查亦正常;胎儿出生时体重在2500g以上,新生儿发育正常。另100例异常组经CDFI检查各项指标中,54例正常,46例异常;胎儿出生时体重均小于2500g,其中54例新生儿虽体重较正常儿偏小,但发育正常;另46例胎儿宫内窘迫,导致导常分娩、新生儿生存率低。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了解胎儿宫内情况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产科检查监护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Aim: To evaluate the overall effect of 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 (DMARD) combination therapy in daily practice. Methods: In a retrospective study, 161 consecutive files of patients who attended regular follow‐up sessions, seen from 1998, were analysed. Their data were extracted at baseline, 6 months, 1, 2, 3, 4 and 5 years.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CR70 criteria was chosen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global result. DMARD combination was methotrexate (7.5–15 mg weekly) and chloroquine (150 mg daily), with low‐dose prednisolone (less than 10 mg daily). In cases of remission, methotrexate was gradually tapered, then prednisolone. Chloroquine was discontinued after 1 year if no recurrence occurred at low‐dose (150 mg every other day). In cases of recurrence at any stage, the treatment scheme was stepped back. Results: The data of 161 patients were analysed. One hundred and six were rheumatoid factor positive (RF+) (66%). ACR 70 for all patients at 6 months follow‐up was 72.5% (95% CI = 7.0); at 1 year, 75.8% (95% CI = 6.7); at 2 years, 72.2% (95% CI = 7.2); at 3 years, 78.9% (95% CI = 6.6); at 4 years, 78.4% (95% CI = 6.9); and at 5 years, 70.6% (95% CI = 8.5). Conclusion: The classical DMARD combination therapy, when used with adequate low‐dose prednisolone, gave an ACR70 response from 71–79%. The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did not fade over time. RF– patients did better than RF+ patients,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