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0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9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43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95篇
综合类   97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8篇
  2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倒刺电极(Tined-lead)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行S骶神经调节(SNM)的初步疗效。方法对5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新型倒刺电极,在X线监测下将电极植入S3骶神经孔,进行SNM。术前、术后详细记录排尿日记,用影像尿动力学方法评估患者的膀胱尿道功能。结果患者1(隐性骶裂)术后排尿次数和排尿量分别改善22%和49%;患者2(隐性骶裂)术后排尿次数、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分别改善0.7%、11%和46%;患者3(隐性骶裂)术后排尿次数、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分别改善0.4%、18%和44%。患者4(脑外伤)术后漏尿次数和漏尿量分别改善36%和54%。患者5(高位截瘫)术后间歇导尿次数和导尿量分别改善42%和54%,尿动力学参数改善37%~45%。结论用新型倒刺电极进行SNM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可供选择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3.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骶骨肿瘤切除中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行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骶骨肿瘤患者切除过程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组),复习既往32例骶骨肿瘤应用传统的术前血管栓塞技术切除肿瘤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复发率。[结果]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组手术时间为(149.19±73.81)min,术中出血量为(826.67±509.11)ml,有2例骶神经损伤,平均住院时间(26.05±7.08)d,术后恢复时间(34.61±8,22)d,半年复发率5.5%,1年复发率11%,2年复发率16%;对照组手术时间为(221.33±45.19)min,出血量为(1652±706.99)ml,有3例骶神经损伤,4例出现局部皮肤缺血性疼痛,1例出现性功能障碍。平均住院时间(37.93±7.63)d,术后恢复时间(46.03±9.67)d,半年复发率18%,1年复发率31%,2年复发率40.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骶骨肿瘤过程中,采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及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术后恢复快,降低了复发率。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4.
骶后孔(八髎穴)的临床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为八穴的针灸推拿以及骶后神经和骶管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我们测量了 30例骶骨标本 ,将骶后中线定为Y轴 ,将通过两骶角的连线定为X轴 ,测定骶后孔中点至两轴的距离 ;并测量骶后孔的口径 ,骶后孔中点至相应骶前孔中点的间距以及每侧 1~ 2 ,3~ 4骶后孔中点间距。结果 :根据统计分析 ,我们确定了两种骶后孔定位方法 ,取得了 1~ 2 ,3~ 4骶后孔中点间距的数值 ;4对骶后孔口径的大小顺序是 :1孔 >2孔 >4孔 >3孔。结论 :两种定位方法可帮助医生对骶后孔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位 ,避免一些给患者带来的损伤 ,可使一些医疗麻醉等措施得以成功实施 ,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在急性分离的大鼠骶髓后连合核神经元上,采用制霉菌素穿孔法膜片钳技术,研究AMPA受体和NMDA受体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激活AMPA受体可逆性地抑制NMDA反应,该效应依赖于细胞外钙离子.而且,通过AMPA受体通道内流的钙离子单独即足以抑制NMDA受体介导的反应.本结果证明,钙离子可透性AMPA受体可能参与了脊髓伤害性信息的调控.该过程可能与针刺镇痛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对36具成人骶骨耳状面倾斜度及相关径线测量结果,显示男性耳状面长轴的前倾度显著大于女性;耳状面上部的侧倾度和后倾度显著大于下部;耳状面中间部的宽度及后倾度在男、女性间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研究了膀胱(内脏)及坐骨神经(躯体)初级传入纤维向脊髓的投射。发现内脏传入纤维和躯体本体觉粗纤维都向S_2—S_4节段后连合核区投射,两者的投射区有重叠。推测内脏传入和躯体本体觉传入的纤维在后连合核可能有汇聚。另外,根据躯体本体党纤维在髓内跨节段分布的范围和位置以及盆腔脏器初级传入的投射位置,结合文献分析和讨论了脊髓后连合核的位置和形态。提出在脊髓内存在着一个和脑部的孤束核在形态及功能上酷似的脊髓后连合核的见解。它在吻侧以对称的狭细细胞带起于胸髓下段,向尾侧逐渐扩大位于Ⅵ层内侧部,到骶髓成为位于中央管背外方的核团,S_3以下两侧者合并形成位于中央管背侧后连合区的较大核团,一直可追踪到尾髓。  相似文献   
8.
应用制霉菌素穿孔全细胞电压钳技术.在急性分离的大鼠骶髓后连合核(SDCN)神经元上,研究抑制性氨基酸诱导的反应的电生理学和药理学特性。当钳制电压为-40mV时,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和牛磺酸(Tau)均诱导产生内向电流。它们的EC50值分别是GABA5.2×10-5M,Gly4.0×10-5M及Tau1.6×10-4M。其Hill系数分别为GABA1.21,Gly1.27和Tau1.23。所有这些电流均在膜电位为-1.8mV左右时翻转。此外.Tau和Gly反应问还存在很强的交叉脱敏。结果提示,GABAA,Gly和Tau作为递质,通过受体Cl-通道复合体.在调节SDCN社经元伤害性传递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骶骨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发生骨折的机理。方法:采集人体新鲜骨盆标本10具,分别行动态冲击试验和静态破坏试验,测量动态骨折时的一系列动力学参数,确定骨折的动力学特性。结果:⑴骶骨受垂直冲击时按应力波的传递方向发生骨折,其动力学性质呈粘弹性,应力波呈周期性衰减,得到了骶骨的载荷响应曲线与应变响应曲线;骶骨骨折的平均冲击载荷为(9366±514) N,冲击时间为(2.78±1.02) s,动荷系数为1.21。⑵骶骨的动态破坏机制与静态破坏机制有很大的不同,不但极限载荷不同,而且前者随应变速率的提高而快速增加,冲击能量在25 J以上时呈脆性劈裂状通过骶孔或骶髂关节骨折,并累及神经根损伤,而静态大多为骶髂关节骨折。结论:骶骨骨折大都在高速冲击下发生,与其动力学特性、力的传导以及动载荷响应等诸多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