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3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9篇
口腔科学   70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2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科学   781篇
综合类   202篇
预防医学   45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80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2.
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影响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及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因素。方法对1994年1月~2004年1月间应用空心螺钉治疗的11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将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折复位情况、外伤至手术时间与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及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6例患者获平均(3.2±2.5)年(1~11年)随访。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骨折内固定失败6例,骨折周围再骨折2例,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年龄是引起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之一;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还与骨质情况及内固定技术有关。本组16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坏死率为13.8%。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因素主要是骨折类型,其次为骨折复位情况。结论①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对多。②对于骨折移位严重的高龄患者,建议行人工关节置换术。③内固定术应尽可能解剖复位、坚强牢靠,以减少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应用可吸收钉棒治疗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可吸收钉、棒治疗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1998年6月~2004年8月,应用自身增强一聚乙酯(self-reinforced polyglycolic acid,SR—PGA)、自身增强一聚丙酯(self—reinforced poly—L—Lacticacid,SR—PLLA)可吸收螺钉、棒,手术治疗关节内骨折35例,其中男30例,女5例。年龄4~62岁。均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松质骨骨折。手术时间为伤后3h~29d。应用SR—PGA全螺纹钉9枚,SR—PLLA拉力螺钉26枚,SR—PLLA固定棒15枚。术后行骨牵引或石膏外固定。结果患者术后获随访3~60个月,平均28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骨折于1~3个月内达临床愈合,无再移位、感染及局部积液。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根据美国骨科协会(AASO)关节功能评价:优26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4.3%。结论可吸收内固定钉、棒治疗关节内及关节周围骨折,免除了患者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的痛苦,是一种有效和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椎弓根螺钉翻修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测试自行设计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spinesystem,GSS)椎弓根螺钉以及SOCON、TSRH和Diapason螺钉置入椎体的拔出力及旋入力矩,评价GSS螺钉的翻修作用。方法将36个正常成人腰椎椎体标本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个椎体(24侧椎弓根)。各组标本每个椎体的每侧椎弓根均先拧入CCD螺钉(直径6.0mm,长45mm),行螺钉拔出试验,测试并记录螺钉的最大旋入力矩和最大轴向拔出力。然后各组标本每个椎体均随机选择一侧椎弓根经原钉道拧入GSS螺钉(直径6.5mm,长45mm);第一组另一侧拧入SOCON螺钉(直径7.0mm,长45mm),第二组另一侧拧入TSRH螺钉(直径7.0mm,长45mm),第三组另一侧拧入Diapason螺钉(直径6.7mm,长45mm)。分别测试螺钉最大旋入力矩及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第一组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为CCD螺钉的114%,SOCON螺钉为CCD螺钉的108%;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大于SOCON螺钉,差异无显著性(P>0.05);GSS螺钉最大旋入力矩小于SOCON螺钉,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二组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为CCD螺钉的127%,TSRH螺钉为CCD螺钉的64%;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大于TSRH螺钉,差异有显著性(P<0.01);GSS螺钉最大旋入力矩大于TSRH螺钉,差异有显著性(P<0.01)。第三组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为CCD螺钉的122%,Diapason螺钉为CCD螺钉的8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枢椎椎弓根螺钉置人方法。方法选取8具成人颅一颈椎标本,采用改良四柱式定位框架固定于枕颈,使颅-颈-肩形成统一刚体,保持空间位置恒定,CT薄层扫描获取枢椎三维定位信息,采用Aero—Tech立体定向手术规划系统三维建模,设计安全、可视化、个体化的虚拟置钉路径,反复虚拟演示验证钉道安全后,导向弓把持下置人导向钢针,复查CT评价置钉的准确性。结果16个枢椎椎弓根置钉过程中,方向出现偏差(横突孔突破)1个,失败率为6.25%。结论目标椎弓根的容积三维重建、置钉路径可视化设计和虚拟演示,使操作过程简单、直观而精确,不需要线形和角性参数的测量;加上导向抓持装置提供的稳定性,使该技术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自增强可吸收内固定治疗儿童肘部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自增强可吸收内固定治疗儿童肘部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2年7月-2003年12月,25例儿童肘部骨折应用自增强可吸收内固定螺钉或棒固定,对其手术方法、骨折愈合、功能恢复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10-24个月)。所有骨折均于4周内达到临床愈合。1例肱骨髁上骨折因可吸收棒穿于皮下引起疼痛,妨碍关节活动,于术后6周拔除,恢复良好。1例肱骨内上髁骨折予可吸收螺钉固定,为保持骨折复位稳定,术后伸肘位石膏固定3周致关节僵硬,经CPM被动活动锻炼后肘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其余病例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均关节活动良好,无畸形发生,也未见局部无菌性反应。结论自增强可吸收内固定治疗儿童肘部骨折可靠有效,近期随访效果满意,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下可吸收性半月板箭治疗半月板损伤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性半月板箭治疗半月板损伤并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2002年2~10月,关节镜下采用半月板箭缝合固定12例12侧半月板损伤,男5例,女7例;年龄18~58岁,平均33.2岁。左膝4例,右膝8例。内侧半月板损伤4例,外侧半月板损伤8例;前角损伤2例,体部损伤3例,后角损伤7例。红区损伤10例,红-白区损伤2例。病程3d~5个月,平均2.3个月,其中急性损伤(病程<1个月)9例。关节镜下采用新型全内半月板箭技术固定,共使用25枚半月板箭(平均每例2.1枚)。5例同时施行其它类型手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无早期并发症发生。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3个月,平均10.2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膝关节稳定,无疼痛、绞锁等症状,6周后关节活动度全面恢复。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5.6±13.4)分增加到术后平均(82.4±16.3)分,差异有显著性(P< 0.05)。2例分别于术后8个月和9个月出现关节积液,考虑为滑膜炎,经治疗后消失。结论对于半月板损伤,如撕裂类型和部位适当,可选择可吸收性半月板箭治疗。半月板箭技术是一种简便快捷、安全有效的半月板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提高股骨颈骨折固定强度和愈合率,减少骨坏死及其它并发症.方法:应用中空双头加压螺纹钉加折断式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结果:经35例临床应用及术后平均28个月随访,优良率为88.6%.结论:本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时间短、固定较可靠,便于功能锻炼,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9.
C2椎弓根拉力螺钉选择性治疗Hangman骨折   总被引:63,自引:5,他引:58  
目的探讨C_2椎弓根拉力螺钉治疗Hangman骨折的适应证,并评估其疗效。方法1998年2月~2000年12月共收治Hangman骨折患者22例。经颅骨牵引有10例骨折获得解剖复位但不稳定,对其中椎体结构完整的8例进一步施行了3.5mmC2椎弓根拉力螺钉内固定。男6例,女2例;年龄18~42岁,平均28.2岁。Levine-EdwardsⅠ型5例,Ⅱ型2例,Ⅱa型1例。脊髓功能FrankelD级2例,E级6例。患者全麻后俯卧于预制好的头-颈-胸石膏床腹片上,取后正中切口,暴露C1~C3后方结构。取C2侧块中点为进钉点,根据C2椎弓根的内缘和上缘走行确定进钉方向,一般为向头端倾斜25°~30°,向中线倾斜30°~35°。应用测深器确定螺钉长度,一般为25~30mm。所有操作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完成。结果手术平均时间70min。未发现术后的早期和晚期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所有骨折均在术后3个月愈合,颈椎活动范围接近正常,未出现C2,3的脱位和拉力螺钉的松动。结论C2椎弓根拉力螺钉技术可使Hangman骨折获得良好的即刻复位,通过骨块间加压恢复C2,3节段的稳定性。其适应证应限于骨折可复位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
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探讨加压滑动鹅头钉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作用。临床应用45例。男34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岁。稳定型13例,不稳定型32例。经临床应用和生物力学实验测定,结果表明:(1)对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恢复小转子区内后侧皮质骨的连续性在骨折的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2)内后侧骨折块解剖复位,加压螺丝钉固定或大转子骨折端加压螺丝钉固定能显著增强加压滑动鹅头钉的固定作用,明显提高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术后稳定性。(3)该装置设计合理,性能坚固,对转子间骨折具有很强的固定作用,能有效地达到早期下床和避免长期卧床的目的,是目前临床最理想的内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