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5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34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256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88篇
内科学   211篇
皮肤病学   40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8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8篇
综合类   803篇
预防医学   405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28篇
  2篇
中国医学   90篇
肿瘤学   5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分析8-(N,N-二甲基-胺甲基)-黄芩苷抗非白假丝酵母的作用,拓宽其应用范围。方法将近平滑假丝酵母、克柔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的标准菌株及临床菌株选为待试菌株,测定8-(N,N-二甲基-胺甲基)-黄芩苷、黄芩苷及伊曲康唑对待试菌株的抑菌圈直径。结果除伊曲康唑对部分待试菌株耐药外,3种药物对待试菌株存在一定的抗菌作用。8-(N,N-二甲基-胺甲基)-黄芩苷对近平滑假丝酵母标准菌株、近平滑假丝酵母临床菌株、克柔假丝酵母临床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9.44±5.27)mm、28.00(25.00,30.00)mm、18.00(15.00,24.00)mm,大于黄芩苷;对光滑假丝酵母临床菌株的抑菌圈直径为25.00(20.00,28.00)mm,大于伊曲康唑(P<0.05)。其对光滑假丝酵母的标准菌株、临床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56±4.64)mm、25.00(20.00,28.00)mm,小于黄芩苷;对克柔假丝酵母的标准菌株、临床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8.89±3.33)mm、18.00(15.00,24.00)mm,小于伊曲康唑(P<0.05)。结论 8-(N,N-二甲基-胺甲基)-黄芩苷对近平滑假丝酵母标准菌株、近平滑假丝酵母临床菌株、克柔假丝酵母临床菌株的抗菌作用优于黄芩苷,对光滑假丝酵母临床菌株的抗菌作用优于伊曲康唑;其对光滑假丝酵母的标准菌株、临床菌株的抗菌作用弱于黄芩苷,对克柔假丝酵母的标准菌株、临床菌株的抗菌作用弱于伊曲康唑。  相似文献   
2.
赵新云  程永立 《中国校医》2020,34(4):280-281,314
目的研究布拉酵母联合小剂量红霉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血清胃动素、胃泌素的影响。方法以某医院2017年8月—2018年10月收治的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n=45)、观察组(n=45)。对照组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对患儿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小剂量红霉素的基础上联合布拉酵母治疗。结果观察组恶心、呕吐、嗳气、腹胀及疼痛评分[(7.68±1.78)分、(6.42±0.92)分、(8.21±1.25)分、(8.34±1.33)分、(7.24±1.63)分]均低于对照组[(10.34±1.09)分、(9.42±1.18)分、(12.71±1.43)分、(13.70±1.36)分、(15.39±1.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胃动素为(281.16±45.81)ng/L、胃泌素为(182.65±16.81)ng/L,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7.78%)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酵母联合小剂量红霉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治愈率显著,与其提高患儿胃动素、胃泌素的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3.
丙型肝炎     
载脂蛋白B基因多态性及血脂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的相关性;HCV核心蛋白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的表达及自激活作用检测;HCVRNA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复制与丙肝慢性化及复发的关系;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对体外培养人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Resina  D  尚珂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36(11):719-719
构建了一株可在P.pastoris甲醛脱氢酶1基因的启动子(PFLD)转录控制下,表达稻根霉脂肪酶基因的毕赤酵母重组菌,以研究该表达系统可否用于无需甲醇诱导的高细胞密度流加补料培养技术生产重组蛋白。使用PFLD系统开发了简单可靠的流加补料技术,在诱导期分别用甲胺和山梨醇作为氮源和碳源。在3种恒定生长速率下分别进行3项流加补料发酵试验,  相似文献   
5.
陈黔  王玲  石敏  魏玲 《实用医技杂志》2010,17(7):626-627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大量应用,由细菌引起的患儿腹泻虽然被控制,但是由酵母样真菌引起的患儿腹泻却日益增多。同时,国内对酵母样真菌引起医院内感染的报道也不断增多。为进一步分析昆明地区酵母样真菌致患儿腹泻的相关情况,我们对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我院567份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的106株酵母样真菌作回顾性探讨。  相似文献   
6.
新型隐球菌致皮肤感染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隐球菌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 ,而皮肤感染经常是全身性感染的局部表现 ,原发性皮肤隐球病较少见。我院于 2 0 0 2年 6月分从 1位患者的皮肤创面分泌物中分离到一株新型隐球菌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35岁 ,右大腿皮肤结节 ,溃疡 ,流脓 8月余 ,于 2 0 0 2年 6月 5日入院。 8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 ,右大腿及腰背部出现孤立性结节 ,约 4~ 5粒。呈淡红色 ,约蚕豆大小座疮结节 ,略高出皮肤、不痛不痒、未曾治疗 ,腰背部结节自行消失 ,无疤痕色素沉着 ,仅留右大腿处 1个 ,约 2× 2cm。结节处发红 ,并有溃疡 ,有波动…  相似文献   
7.
崔巧珍  张建敏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7):1683-1684
目的:探讨各种临床标本的酵母样真菌分布及常用抗真菌药氟康唑(大扶康)的耐药性.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份临床标本怀疑真菌感染患者的标本分离菌株334株,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耐药性.结果:各种标本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为主,氟康唑(大扶康)对白色念珠菌的耐药率为1.3%,对热带念珠菌的耐药率为8.8%,对光滑念珠菌的耐药率为40%,对克柔念珠菌的耐药率为25%.结论:真菌感染已成为临床标本中的常见感染,而且耐药率也在逐渐增高,尤其是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大扶康)的耐药率分别为40%和25%.应引起临床和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田超  张示渊  熊勤 《农垦医学》2004,26(6):415-417
近年来酵母样真菌感染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部分,随着广谱抗菌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肿瘤结核等大量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出现;器官移植,各种导管介入治疗和手术增加;导致条件致病性真菌(念珠菌)感染日益增多。抗真菌药物相继问世和耐药菌株的出现,抗真菌药物敏感实验逐渐为人重视。我们分析了我院2003下半年住院患者128例真菌感染的鉴定及药敏实验的结果,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有效预防真菌感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D2-43病毒E蛋白在酵母细胞表面的展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酵母细胞表面展示登革2型病毒43株(D2—43)的E基因,探索利用酵母表面展示系统建立DNA改组筛选平台的可行性。方法:通过RT-PCR扩增获得D2-43的E基因,将该基因亚克隆至T载体后,再克隆至酵母表面展示载体pYDI,于酿酒酵母EBY100中利用半乳糖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FACS进行检测。结果:酵母表面展示产物可与D2-43的腹水抗体特异性地结合;在半乳糖诱导后24h,展示E蛋白的酵母细胞百分数达22.07%。结论:本研究为建立基于酵母表面展示系统的DNA改组筛选平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因子METH1的cDNA片段在酵母双杂交中的表达及检测其对报告基因有无激活作用,为进一步明确METHI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酵母双杂交Ga14系统3,经PCR扩增子METH1的cDNA片段,分别克隆入pUC19质粒,经测序正确后。再分别亚克隆入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中。将重组质粒导入酵母菌AH109,检测其表达产物在酵母细胞中对报告基因的激活作用。结果成功获得METH1的cDNA片段,该片段所表达的蛋白对酵母菌AH109无毒性,且对报告基因无激活作用。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因子METH1蛋白活性区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的表达产物。可作为诱饵蛋白进行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