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逃课行为和心理控制点的归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大学生逃课行为进行调查和归因研究,来探讨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和社会原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群体访谈研究方法。结果内外控制个人特征与逃课现象存在显著相关,但男女生的内外控制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别与逃课次数是相关的。结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逃课;高年级存在更严重的逃课现象;学生群体效应也是不能忽视的原因。由此,学校、老师、学生应关注逃课现象,针对其原因,对大学生逃课行为加强教育和引导,尤其是心理控制点方面的人格完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探讨预防逃课行为的对策。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292名学生,逃课率为81.5%,女生高于男生,逃课现象随年级增高而更严重,逃课后主要去向是去自习、图书馆或者上网。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逃课情况比较严重,应该采取针对性措施来减少大学生的逃课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本科护生隐性逃课的潜在类别及特征,分析不同类别的影响因素,为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便利抽取687名本科护生,采用大学生隐性逃课量表、学习动机问卷、学业倦怠量表和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运用潜在剖面分析识别本科护生隐性逃课的潜在类别,采用决策树模型探索不同类别的核心影响因素。结果本科护生隐性逃课分为3个潜在类别,分别为:适应不良型(37.0%)、认知偏差型(40.2%)和深度逃课型(22.8%)。学习动机、学业倦怠、自我控制为本科护生隐性逃课潜在剖面分类的影响因素,学习动机位于决策树模型根节点。结论 本科护生隐性逃课分为3个类别,学习动机是不同类别的核心影响因素,通过构建以学习动机为核心的干预方案,可提高护理专业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逃课是高校的常见现象。对大学一年级学生逃课原因进行调查并做相应分析,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大学生"逃课现象"屡禁不止,他们对学习的认识、态度及学习现状着实令人焦虑。大学生"逃课"现象已不可避免地摆在高校各级管理者及任课老师面前,并且对高校教育质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因此,分析大学生逃课的真正原因,使大学生主动回归课堂,已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现试对医学生逃课现象做一些浅陋分析,思考大学生之所以逃课的原因,并尝试性的提出多方面对策。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普遍存在,它不仅仅是学生的自身问题,也是教学管理、家庭教育、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反映.本文对隐性逃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减少隐性逃课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职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探究其心理根源,寻找有效方法,减少隐性逃课现象,提高教学成效。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79名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多专业大学生生理课教学进行隐性逃课现状调查,分析隐性逃课的发生情况、原因、心理状态、方式、感受和自我认知等情况。结果:74.2%的同学发生过隐性逃课,学习意志力较差者占57.7%,隐性逃课中83.2%玩手机,53.0%感觉内疚和自责,34.8%对课堂内容没兴趣,29.4%认为自己自控能力较差,28.0%不认为自己违纪,5.0%认为自己对学习没信心。结论:大学生隐性逃课的主要心理根源为消极的核心自我评价,教育者应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培养学生优良心理品质,改进教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大学生日常性学业韧性的状况及特点,并探讨其与大学生学习成绩和逃课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日常性学业韧性问卷和大学生学习成绩、逃课行为调查表,对5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学校性质、性别、专业在大学生日常性学业韧性总分上差异显著(t=5.402,-2.800;P<0.01;F=4.007,P<0.05);日常性学业韧性与学习成绩、逃课行为显著相关(r=0.310,-0.319;P<0.01),高分组在学习成绩和逃课行为上显著优于低分组(P<0.001)。结论大学生日常性学业韧性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受到学校类别、性别、专业类别的影响,且能够显著预测学习成绩和逃课行为。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逃课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 《校园心理》2005,3(3):8-8
当前在大学校园中,学生逃课已经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根据教务部门统计,部分必修课程和所有选修课程总会出现学生逃课现象。平均一位大学生一学期逃课次数为3~7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逃课现象的产生呢?通过笔者的实际研究经验,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对本专业所学课程不感兴趣,存在厌恶心理。部分学生因为大学入学选择专业时并非是出于自愿选择,而是被调剂到所学专业的,本就对这种非自愿的调剂有厌恶心理,因此学习中缺乏动力。还有部分学生是受家长或亲戚朋友所劝才选择了本专业,本身并不喜欢。也有部分同学并不了解所选专业,…  相似文献   
10.
远离逃课     
逃课在大学生中早已不是偶然的现象有调查结果表明,有65%的学生有过逃课的经历,5%的学生经常逃课,而且逃课如同其他现象一样,是有其规律可循的,如重点大学高于地方大学、外地学生高于本地学生,选修课高于必修课,基础课高于专业课、人文类课程高于理工类课程、大课堂高于小深堂,逃课甚至还有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比如大二学生逃课率最高、男生逃课远多于女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