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尖足三针对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站位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儿童康复科95例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其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尖足三针针刺治疗的45例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足背屈角、表面肌电以及中医症候积分等。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88各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GMFM-88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足背屈角明显高于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足背屈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主动跖屈肌电信号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主动跖屈肌电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被动背伸肌电信号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被动背伸肌电信号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高于康复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儿康复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康复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联合尖足三针针刺对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进行康复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腓肠肌肌肉张力、足背屈能力,进而促使患儿站位运动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站位促通训练结合引导式教育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9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三组, A组(引导式教育), B组(站位促通训练结合引导式教育)及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比较三组患儿干预后运功功能、下肢三关节活动度以及智力发育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 A组患儿运动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 B组患儿运动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和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儿下肢三关节活动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B组患儿下肢三关节活动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和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儿Gesel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B组患儿Gesel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和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站位促通训练结合引导式教育可有效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 改善患儿的下肢三关节活动度, 促进患儿的智力发育和恢复, 有利于疾病早期康复和功能改善, 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站、坐位态骨盆应力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明确骨盆的应力分布,指导骨盆肿瘤瘤段骨切除后骨盆环的重建及人工半骨盆的设计与固定。方法:实验取完整骨盆的新鲜尸体(意外死亡)4具,采用应变计测量方法,对不同状态下骨盆的应力进行分析。结果:站立时,骶髂关节中部、耻骨支、髋关节前上方承受较大的压应变;而坐位时,坐骨支、骶髂关节中下部、耻骨支均承受较大的压应变。结论:站立时应力主要是经髋臼的前上方耻骨、骶髂关节传导,人工半骨盆置换设计与置换时,其结构应予加强,并作到确切固定,尤其是骶髂关节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4.
腰曲对颈曲影响的动态下X线片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腰曲对颈曲的影响,探讨颈椎病和颈腰综合征在脊柱解剖生理学与运动力学的病因病理。方法:选青春期健康青年男女27例,分别以站立位及坐位1h后摄腰椎、颈椎标准侧位片,并应用数学几何学弓形面积计算法测量其颈、腰曲站、坐前后X线片的弓形面积,进行对照。结果:端坐1h后,颈、腰椎侧位X线片,腰曲弓形面积平均较站立位缩小53.14%,颈曲弓形面积也缩小48.33%,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别显著。结论:(1)腰曲变化影响到颈曲,病理改变与久坐有关。(2)腰曲改变是颈椎病、颈腰综合征重要病因和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专科护士固定抢救站位对抢救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以提高护士的抢救速度及效率。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干预组采取固定站位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抢救方法,研究后对两组抢救速度与医生满意度进行评估。 结果 干预组对颅脑外伤患者的抢救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医生对专科护士抢救小组的医护配合、执行医嘱、专科知识、掌握病情、抢救速度、应急能力、操作技术以及物品功能的满意度分别为97.5%、100%、95%、95%、100%、100%、100%、97.5%,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专科护士固定站位式抢救颅脑外伤患者不仅提高了抢救速度及效率,还可改善医护合作关系,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光。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更好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质量。方法: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站位管理、明确分工、加强合作。结果:危重患者抢救成功时间由原来28分钟降到19分钟。结论:护理人员的合理站位、分工、合作,缩短了抢救时间,增强了年轻护士的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7.
急诊抢救工作举足轻重,关系重大,现就这一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急诊工作经验作一综合阐述。急诊抢救工作在急诊所有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考验一个急诊工作者技术水平的关键一环,也是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一个缩影。为了这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减少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这里就急诊抢救工作的区域、人员、职责、站位等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腰曲对颈曲的影响,探讨颈椎病和颈腰综合征在脊柱解剖生理学、运动力学的病因病理。方法:选青春期健康青年男女27例,分别以站立位及坐位1h后摄腰椎、颈椎标准侧位片,并应用数学几何学弓形面积计算法测量其颈、腰曲站、坐前后椎曲X线片的弓形面积,进行对照。结果:端坐1h后,27例颈、腰椎侧位X线片,腰曲弓形面积平均较站立位缩小53.14%,颈曲弓形面积也缩小48.33%,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别显著。结论:腰曲变化影响到颈曲,病理改变与久坐有关。腰曲改变是颈椎病、颈腰综合征重要病因和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9.
程丹  吴巍巍  蔡夺 《吉林医学》2013,34(14):2806-2807
目的:评价双人护理抢救小组在烧伤科重症患者早期急救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对收入监护室的68例重症患者,采用双人护理抢救小组的方法进行早期急救,明确抢救护理人员站位及抢救人员责任分工。记录抢救时间、护士自我操作满意度、医生满意度、患者救治结果。结果:68例患者均达到抢救成功标准,平均抢救时间22.66 min;67例(98.5%)的患者均康复出院,1例患者在伤后148 h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护士自我操作满意度90%,医生满意度100%。结论:双人护理抢救小组可在不影响患者急救质量的前提下,节省急救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退变性腰椎滑脱:是一类常见的老年退变性疾病,影像学上表现为在椎弓完整的情况下,一个椎体相对于另一个椎体向前或向后移位,好发于L4-5节段,临床上多表现为腰椎管狭窄症状,行走后症状加重,休息时减轻,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由脊柱和骨盆共同构成,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脊柱在矢状面呈“S”形,上承头颅,下连骨盆,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弯曲,对于维持脊柱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异常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等疾病发生、发展相关,同时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受姿势的影响,当姿势变化时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背景: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诊治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关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研究局限在站立位体位,坐位下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像学资料,探究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从站立位到坐位的变化特点。 方法:纳入2019年3至9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4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12例,女32例,年龄50-84岁,所有患者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X射线片和坐位全脊柱X射线片,通过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测量每例患者的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矢状面平衡轴等参数,比较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站立位、坐位矢状位序列的不同,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相关性。试验获得天津市天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由站立位转变为坐位时,4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骨盆倾斜角增大[(21.3±10.1)°,(34.0±10.4)°,P < 0.001]、骶骨倾斜角减小[(31.5±8.6)°,(20.8±12.7)°,P < 0.001]、腰椎前凸角减小[(40.9±14.6)°,(25.8±15.0)°,P < 0.001]、矢状面平衡轴增大[(43.0±43.4),(75.0±34.8)mm,P < 0.001],骨盆入射角与胸椎后凸角无明显改变(P > 0.05);②无论站位还是坐位,腰椎前凸角与其他5项参数均具有相关性(P < 0.05);由站位转换为坐位后,骶骨倾斜角与矢状位平衡参数矢状面平衡轴的相关性消失(P > 0.05),腰椎前凸角与矢状面平衡轴的相关性仍然存在(P < 0.05);③结果表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从站位转换为坐位时,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表现为骨盆围绕双侧股骨头发生后旋,骨盆呈后倾状态,腰椎生理曲度变浅,脊柱矢状位平衡轴前移。 ORCID: 0000-0002-9690-3188(刘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